《韩非子》孤愤 原文、注释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孤愤原文、注释及解析
〔原文〕
孤愤
《韩非子》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②;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③。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④。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⑤;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⑥,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⑦。
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⑧。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⑨。
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⑩;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11);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12);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13)。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14)。
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15),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16)。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17),又且习故(18)。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19)。
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20)。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21),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22),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23),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24),无党孤特(25)。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26);以新旅与习故争(27),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28),其数不胜也。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29),以岁数而又不得见(30);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31)。
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32),而人主奚时得悟乎(33)?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34)? 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35)。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36),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37)。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38)。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39)。
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40),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
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41),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
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42)。
”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
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43)。
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44)。
所以谓晋亡者(45),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46)。
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47)。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48),千乘亦然。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
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
智者决策于愚人,贤者程行于不肖(49),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50)。
人臣之欲得官者,能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51)。
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52)。
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53),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54)。
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而人主之明塞矣(55)。
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56),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
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57);臣主之利与相异者也(58)。
何以明之哉? 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
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59)。
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60)。
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
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死亡也。
智士者远见而畏于死亡,必不从重人矣;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必不从重人矣。
是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
大臣挟愚污之人(61),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62),朋党比周,相与一口(63),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
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
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64),不可得也。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非《韩非子》,写当时法家对“重人”即旧贵族擅权的愤怒。
②智,通“知”。
术,指贯彻法治主张的组织措施,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方法和手段。
“智术之士”和下文“能法之士”、“法术之士”等都指法家。
烛,照见,引申为洞察、识破。
烛私,洞察阴谋诡计。
③循令,指遵循国家的命令。
案,通“按”。
案法,指依据国家的法律。
治官,治理政事。
重人,即重臣。
④无令,无视法令、不遵循法令。
擅(shan善)为,独断独行、胡作非为。
亏,亏损,引申为破坏。
家,古代大夫称“家”。
得其君,由取得国君的信任到进一步控制国君。
为,与“谓”通。
⑤听用,指被国君听信、任用。
阴情,阴谋诡计。
⑥劲直,刚劲正直。
矫,惩办、纠察。
⑦绳,木工用的墨线,这里指国家的法律。
必在绳之外,必为法律所不容。
⑧涂,同“途”,道路,这里指仕途。
当涂之人,指当权的旧贵族。
两句意为:智术能法之与当涂之人是势不两立的仇敌。
⑨事要,国家的重要权力。
擅事要,专权。
外,指列国诸侯。
内,指国君左右百官群臣等。
⑩因,相依、勾结。
应,配合。
讼,与“颂”通,歌功颂德。
(11)业不进,事业不能进展,这里指职位不能提升。
(12)郎中,古代君主身边的侍从官。
左右,君主身旁的人,包括郎中一类官员。
匿(ni逆),隐藏,引申为隐瞒、包庇。
(13)养禄薄,经济待遇微薄。
礼卑,政治待遇低下。
谈,言论,指制造舆论。
(14)四助,指上文“敌国”、“百官”、“郎中”、“学士”四种为当涂之人说好话、效劳的人。
自饰,伪装自己。
(15)进,引进、推荐。
(16)弊,通“蔽”,蒙蔽。
(17)希,同“稀”。
希不信爱,很少不被君主信任、宠爱。
(18)习故,亲近、熟悉的故旧。
(19)若夫,至于。
即,迎合。
好恶(hao wu号务),喜爱和厌恶。
自,由、通过。
(20)朋党,同党。
一国,全国。
(21)干,求。
干上,求于君主。
(22)泽,指雨露,引申为恩惠。
(23)阿,迎合、屈从。
(24)势,形势。
(25)孤特,孤独,独树一帜。
(26)夫,语助词。
数,情势,指形势、条件。
(27)旅,客。
新旅,新来的客,指法术之士。
(28)一口,一张嘴巴讲话,形容法术之士的“无党孤特”。
一国,指当涂之人的“一国为之讼”。
(29)操,掌握。
(30)岁,年。
以岁数(shu暑),用年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形容长期。
(31)乘,趁。
资,凭借的条件。
旦暮,早晚。
说(shui 税),劝说,这里指宣扬当涂之士的一套主张和诽谤法家。
(32)奚(xi西),什么。
道,途径。
(33)奚时得悟,什么时候才能醒悟。
(34)焉(yan烟)得,怎么能。
(35)诬,陷害。
被,加给。
私剑,私门豢养的刺客,指暗杀。
穷,尽,引申为结束生命。
(36)明,公开阐述。
(37)僇(lu路),通“戳”,杀害。
(38)比,接近。
周,周密。
比周,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曲,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39)功伐,功绩。
借,借口。
(40)趋于私门,奔走钻营于权臣门下。
(41)合参验,进行比较检验以求与事实相符合。
行诛,行使刑罚。
(42)越,越国,先秦古国,在今浙江一带,春秋末期一度成为南方的强国。
中国,指当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家。
(43)类,类似。
察,觉察。
(44)人主,据文意当作“人之”。
齐,国名,西周时吕尚的封地,在今山东东北部。
公元前四八一年田常杀掉了齐简公,掌握了政权,传到田和正式做齐国国君。
吕氏,指吕尚的后代。
弗,不。
田氏,指田常、田和等。
(45)晋,国名,西周时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姓姬,在今山西一带。
(46)卿,古代高级官名。
六卿,指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赵氏、魏氏、韩氏。
春秋后期晋国君权衰落,六卿强大,相互兼并,最后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晋国。
专,专权。
(47)袭迹,沿着别人足迹走。
(48)乘(sheng胜),兵车。
万乘,指大的诸侯国。
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大夫有兵车百乘。
战国时七国都称王,称为万乘之国。
(49)决策,决定计策。
程行,评定行为。
(50)羞,辱。
悖(bei背),违背,引申为荒谬。
(51)修士,奉公守法的人。
修士、智士,都指法家。
精洁,清洁、廉洁。
精洁固身,坚持自身的廉洁。
辩,指法治理论。
(52)货赂,用财物贿赂。
事,奉承。
恃,倚信。
枉,弯曲。
枉法,违法。
(53)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
原先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伯夷不受,两人都投奔到周。
后来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过去常把伯夷作为清高的代表人物。
这里韩非指斥旧贵族的行为与伯夷不一样,即都是卑污虚伪的。
(54)求索,求取、索取,这里指违法的要求和敲榨勒索。
精辩,指上文“精洁”和“治辩”。
功,事功、功业。
息,停止。
(55)制,压制、扼杀。
近习,指接近君主的旧贵族。
毁誉,原是诋毁和称誉的意思,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诋毁。
明,指耳目的听觉和视觉。
(56)参伍,比较、审核,检验事实的真象。
(57)失,损失。
(58)这句意为,贵族权臣的利益和君主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59)得事,指掌握权力。
豪杰使能,能让法家发挥治国才能。
臣得国,指擅权的旧贵族窃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更,改变,指君主的地位改变。
蕃,通“藩”。
蕃臣,从属的臣
子。
相室,执政大臣。
符,符节,古代朝廷下达命令或调动官职和兵将的凭证。
剖符,把符节一分为二,一半留朝廷,一半付官吏,作为凭据。
相室剖符,这里指擅权的旧贵族窃取了最高权力,行使君主的职能。
谲(jue决),欺诈。
(60)变势,变革时势,指实行变法。
固宠,保持宠爱。
(61)挟,挟持、纠集。
(62)侵渔,侵夺。
收利侵渔,搜刮钱财和侵夺民众利益。
(63)相与一口,相互统一口径、同唱一个调子。
(64)使,假使。
索,希求、要想。
〔解析〕
韩非是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法治,劝说君主修明法制,任贤使能,富国强兵。
但他的主张受到代表旧势力的贵族权臣的反对,他本人也受到排挤打击,感到孤立无助,悲愤填膺,因而本文以“孤愤”为题。
然而文章的主题并不在于宣泄这种情感,而是旨在揭发旧贵族当政的种种弊端危害,警告君主有失权甚至亡国的危险,正如《史记》本传所述:“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
韩非的文章条分缕析,说理精密,结构严谨,本文也不例外。
全文分七段,开头一段为序论,最后一段为结论,中间五段集中论述权贵专政给君主与国家带来的巨大危害,五段中前三段论大国,后二段论小国。
全文纲举目张,井然有序。
第一段序论首先揭出“智术之士”、“能法之士”与权贵重臣的势不两立。
前者就是韩非心目中的贤能之士,他们能远见明察,执法严峻,而后者则是“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的“重人”或“当涂之人”。
二、三两段论述“当涂之人”在朝廷专权势必形成“主上愈卑,私门益尊”的局面。
因为他们大权在握,所以国内外的势力都要倚仗他们,从而为其所用。
这些势力与权臣结成朋党,法术之士“处势卑贱,无党孤特”,当然无法与他们匹敌,难于取得人主的信任。
韩非分析了法术之士有“五不胜之势”,而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接着揭示了法术之士与权臣党羽的不同命运。
法术之士不是被诬陷而死于公法,就是被暗害而丧于私剑;而那些朋党比固之徒,不是贵以官爵就是重以外权。
法术之士无进
身之阶,奸邪之臣有爵禄之贵,人主大权旁落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第四段可以说是对二、三两段意思的总结。
韩非举出越、齐、晋三国的例子,说明国之存亡不在于土地之有无,而在于人主权力之得丧,人主失权与亡国无异。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五、六两段再对小国的情况进行分析。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由于人主为愚人及不肖之徒所包围,人主只能“与愚人论智”,“与不肖论贤”,贤智之士无以进身。
修士洁身自好,智士能干善辩,但他们不能“以货赂事人”,“以枉法为治”,故而不能为人主所用,这样,“修智之吏废,而人主之明塞矣。
”
最后一段乃收结全文,强调权臣专政是人主之大患。
首先揭示“臣主之利与相异者也”,然后从三个方面来剖析这种情况。
臣主的利害冲突会形成两种结局:一种是权臣得势,君主反而称臣;一种是君主改变形势,权臣沦为阶下罪囚。
贤智之士出于其远见美德必不跟随权臣乱政,而权臣挟其党羽惑主败法,使国危主辱,其罪莫大焉,如此,“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再次为统治者鸣响了警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韩非的文章以说理严密、论证有力见长,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令读者折服,观点鲜明,语言斩截,这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峻刻”。
而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层迭的手法来加强其辩说的力度。
所谓层迭,就是如波浪层层推进,又如漩涡回环复沓,多角度、多侧面地来阐说一个问题。
清人包世臣把这种手法称为“繁复”,“比之诗人,则长言咏叹之流也,文家之所以极情尽意,茂豫(美盛而喜悦)发越也”(《艺舟双楫》)。
《孤愤》篇中用这一手法的有好几处,如第二段中论权臣内外势力皆为其所用,则列举了诸侯、百官、郎中、学士四种情况,谓“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第三段对比权臣与法术之士的处境,一连罗列了五个方面。
这种多方面、多层次的论列即是包氏所谓的“繁”,而相同或相近词语的反复出现则是所谓“复”,如第一段中论智术之士与能法之士,前后就反复称他们能明察烛私、劲直矫奸。
更多的是繁与复(或层与迭)兼用。
从大处而言,论过“万乘之国”后再论“千乘之国”也是一种层迭,为的是将道理说透。
与此相联系的则是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形成咄咄逼人的气势,斩钉截铁的口吻。
战国士风能言好辩,游说为文都不惮繁地反复论辩,并以排比对偶壮其声势,韩非的文风也受此时代风气的牢笼,但更有深刻峻峭、明快犀
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