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5篇
第一篇:《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
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在这本书中,有描写玩阴谋阳谋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义的皇叔刘玄德,有武功盖世人品低劣的吕奉先等
然而,给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关云长。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诸葛孔明和关云长。
在我看来,悠久的中华历史上习惯将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这类文人,故我不奇怪诸葛亮被神化。
但是中国人却将作为武将的关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加以神化就少见了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
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罗先生对关羽的描写,至少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
但是就算是这种加以美化的描写中,我也看出了关羽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时,得知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消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将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时听到降将马超也名列之一时,很是不快。
当即寄信给刘备说什么要入川和马超比试,全然不顾自己守城大任。
诸葛亮见信后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说他好话夸奖他,说他是“美髯公”,以图让他打消弃城回川的念头。
关羽接信后乐呵呵的让手下将军师的“美言”贴遍全城,说要让满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从“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后,关羽的自信开始膨胀,骄傲自负、追求虚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并且这种态度对别人表现得很明显。
仔细一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儿童表现出来的幼稚,没有谁比自己强,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一较高下。
同时关羽又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而后人的神化也是将他作为情义的偶像。
因与刘备结拜在先,故死不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样。
而后却因曹操有恩于己而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为了“有恩必报”的君子形象。
这在唯问胜败的乱世中有此道德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崇。
关羽是是个“儿童式”的偶像,他表现出来的“情”“义”是出于自己性格中那份“儿童式”的“单纯”,故不问利益、生死,唯义是图。
中国历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统治者出于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允许的,统治者们需要关羽式的臣下为自己卖命,忠心不二。
民间需要一个关羽式的偶像来教化“情义”的风气。
两者合拍,将关云长推上神坛。
这些是我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的些许思考,名著耐久读,久读出经典,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二篇:电影《关云长》有感
看《关云长》有感
在以往听大人讲三国故事时,总认为刘备是君子,曹操是奸臣。
后来曹操的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本片大大加深了我对曹操的认识,从某些立场来看曹操,他也是个历史伟人。
心胸开阔,心仪天下,不记前贤,不计个人荣辱得失。
虽有点不择手段,但也是求才若渴,纳天下贤才为己用。
早一天平定天下,早一天人民免于征战。
本片不是重点回放关羽的英雄气概,而是通过关羽的忠义仁厚,从侧面诠释了一代枭雄曹操。
以下很多片段引起我的共鸣,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一:关云长与曹操的对话:
曹操说:老刘家的房子快倒了,是姓曹的帮他修好的,但人家却说是姓曹的想占老刘家的房子。
这样的话被好多人相信了。
现在有人相信,两千年后还是有人相信。
相信这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像刘备这样的坏蛋,一种是像关云长这样的蠢蛋。
关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说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
事实也相信如此,没有曹操以前,皇帝是天天逃命,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有了曹操后,虽然是虚名皇帝,身边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曹操来到许昌后,屯田垦荒,解决的几十万军队和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东征西战,平定了周边小势力割剧混战的局面,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百废待兴,人民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
小皇帝也靠天命皇权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算曹操的功劳。
一个无能的皇帝,虽有天命的威严,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吗?固本守旧,只是把人民拖向更深的深渊。
穷则思变是永恒的真理。
片段二:关云长与皇上的对话:
明智的皇帝也承认:与曹操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并不觉得委屈,这是现代人思维的能上能下,能伸能屈的表现。
在没有曹操之前,皇帝吃的是麦稃,喝的是臭水,过着东奔西走的逃命生活。
是曹操给了他安定的生活。
光靠一个皇帝的尊严是改变了不了天下的,光靠天命更是支撑不久的,现代人中只有傻瓜才相信天命。
皇帝说他的天下现在在曹操的手中,是因为曹操的能力比他强。
所以他要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他的能力比曹操强了,曹操就会拱手把天下让给他。
天下不是光靠天命的来维持的,是要能力来平定天下,治理天下的。
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各代王朝也是由赵家,朱家,刘家,曹家~~~~~这样不断演变和流传的。
片段三:曹操放关云长的两个嫂夫人:
曹操多次与关羽示好,是为了留住关云长这个人才。
为解决关云长的后顾之忧,还特意放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及家人。
仅留下了和关羽有点私情的绮兰小夫人,并下了春药,诱关羽与刘备的未婚妻藕合。
虽然其手段有些卑鄙,但也求才若渴,不择手段。
关羽最后还是不为所动,离开了曹营。
曹操还是信守诺言,放走了关羽。
只是手下的认为是放虎归山,以后定会多了一个对手。
所以传令各路关卡,诛杀关羽。
这虽不义,但也是人之常理。
身在军营,各为其主。
曹操虽心知肚名放走关羽的后果,但还是为感动关羽心存一丝狡幸。
曹营当中,降将云集,足见曹操心胸开阔,知人善用。
他的生性多疑,也是由身边人的身份特殊引起的本能反应,是可以理解。
片段四:曹操查办追杀关羽是谁下的令:
关羽威猛过人,武功盖世。
一路上,不但没有被追杀,而且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挡。
大伤曹营元气,曹操还是不为其所怒。
曹操不但不迁怒于关羽,还要查办追杀关羽的军
令是谁下的,差点杀了身边的忠将。
关羽的化险为夷也透露出了很多悲凉气氛,旧时江湖好友韩福也成了曹营的人,死于自己刀下,忠义两难全。
韩福的理由很简单,以前打仗是因为没有吃了,但自从曹操掌权后日子虽苦,但日子过得还可以啊。
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思想。
还有最后一波追杀,主谋竟是皇帝。
关羽是维护刘备,维护皇权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杀他呢?皇帝最后和曹操达成了共识,决心要杀关羽,因为放了关羽回刘备营中,会减缓灭掉刘备的时间,延长天下战乱的时间。
事实也是如此,之后三国鼎立,天下混战延长了多少年,死伤了多少民众。
假想要是没有三国鼎立,也许社会发展会更快点。
从某个角度来看曹操,他也算是个历史英雄。
他对历史是有功劳的,平定中原,统一三国,为历史的进程加快了步伐。
不计个人尊卑,广纳贤良,手段有些卑劣,但心中装的平定战乱,统一中华。
曹操没有称帝,但刘备称帝了,这好像和他的忠义有些矛盾了。
以上虽然是编剧的一些虚构,但拿到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论,
他的很的观点是成立的。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
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
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
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
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
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
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
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
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
”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
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
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
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
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
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
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
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
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实在是令人佩服。
相比之下,同为蜀汉大臣的法正作为蜀汉智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却是令人失望的。
他用言行告诉我们: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第四篇:读《三国演义》之”木牛流马”有感
四(五)班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就一直在找令我印象最深的内容片段.最终我锁定了”木牛流马”这章节.
它主要说了:”蜀国去讨伐魏国,可魏国却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运送粮草,做长久之计.便叫许多能工巧匠用力学的原理制造了木牛流马.后被魏国获悉后也跟制了一批木牛流马,可木牛流马有机关,魏国怎么也不知
道机关在哪里,最后只能看着蜀军抢他们的粮草……”这个故事我们一个简单而易被忽视的道理:学被人的东西是可以的,可是要用心去思考,不只是简单的仿照,要把他消化吸收,从中掌握更多的奥秘.
直到现在,仍有爱好者在研做木牛流马,可他们做的都不是很完美,虽然”木牛流马”会走,但似乎操作的人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他们行走,这便失去了古人制作木牛流马的意图.究其原因,难道是古人能造的东西,我们就仿不出来吗?难道是古人比我们聪明吗?其实不如,并不是古人比我们更聪慧,而是我们没处处留心,过于依赖现代科技,也许就是那种”守常必败,思变则胜”的道理吧!
因此我们现代人在学好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去用心思考.作为我们当代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也要明白’木牛流马”的道理,在跟老师学的同时一定要把所学知识消化,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关云长
《关云长》
看《关云长》,最突出的感受是关羽变矮了——虽然直接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方式看起来很是高大宏伟。
这不仅仅是指向来以身长九尺的威武形象出现的关公,此番变成了一个身高不及曹操的小个子——这点差距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解决;更重要的是,一个忠义千秋的精神象征被彻底矮化了。
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的英雄,硬是被描画成一边暗恋嫂子一边和曹操玩暧昧的武夫;坚持汉贼不两立、降汉不降曹的忠臣,则摇身成为顾念曹操恩义却与皇帝决裂的黑帮分子。
而一句借曹操之口说出的“好马为什么不吃回头草?因为回头草不新鲜。
刘备已经过时了,我才是新鲜货色”,更是直接给关羽贴上了喜新厌旧的标签。
对了,说到曹操,也没能逃脱被矮化的命运:影片中有个情节,说曹操为留下关羽,一边在关羽的酒里下春药,一边把他未过门的嫂子点穴后放到关羽床上,指望两人能生米煮成熟饭,断了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的后路——如此下三滥,是曹操这样的人干的事么?即便不是英雄,人家到底也是枭雄不是?
借还原真实人性为借口,把历史上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降格以待,
这已经成为近年来华语古装片创作的标准招数。
《赤壁》把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归结到了贪恋小乔手中的那一杯茶;《赵氏孤儿》把程婴从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抹去了原先涂抹在救孤义举上的那层忠义光亮,原先报效家主的动机变成了替儿子报仇。
与其说这是一种矮化,不如说是创作者不相信原有的历史叙述,不相信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的舍生取义和杀生成仁的存在。
陈凯歌在阐述《赵氏孤儿》的创作意图时就表示,自己完全不接受纪君祥在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里强调的大忠大义,他也多次在片中借人物之口质疑:“谁信呢?”
不可否认,这样一股潮流很大程度上有其萌生的时代土壤:我们正陷入对过去数十年英雄神化的逆反心态,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就是高大全似的人物越来越不为人所接受;更何况历史从来都是被重新解读的,西方近年来也生产出不少以全新视角解读历史的影片。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誓把英雄打回原形、想以所谓现代价值观来迎合观众口味的华语古装电影,却没有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大家不能接受的不是改编历史,而是这种改编背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本质,沦为了亵渎。
回到《关云长》,编导可以尝试展现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但若颠覆那个年代由兄弟义和君臣忠构成的基本伦理秩序,就是触了底线。
当年黑泽明拍《七武士》险些让东宝映画破产,靠的是对历史题材的真正兴趣;世界范围内二战影片常拍常新,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重新阐述,更是一种历史观的表达。
而纵观华语影坛,这些年来虽然古装大片层出不穷,却没有在此基础上诞生新的历史主义,只能说明编导们既缺乏当代历史观,更没有对历史人物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探索。
他们看上的不是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人物,而只是历史人物所具备的注意力资源,然后充当着关云长们的狗仔队和八卦党,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瞄准的却是我们的钱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是,英雄真的存在过。
而现在,看着那些只属于我们民族的高尚和坚毅、血腥和耻辱、英雄和义举正在所有人面前渐渐变矮直至了无踪迹,我不得不担心拥有世界上
最完整信史的我们,会有一天彻底失去历史,忘了英雄。
《倩女幽魂》
在多年前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爱情故事《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和小倩的爱情可以穿越几个世纪铸造爱情的神圣丰碑。
凄美的爱情故事满足了快节奏的生活中,男人,女人对爱情的万般柔情的渴求。
可是古代的那个书生宁采臣和小倩的故事真的如这般美好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古文版得类似聊斋志异的书,书中记述的宁采臣和小倩的故事并不是这般美好。
宁采臣是书生不假,可是他在救了小倩之后,并没想把小倩带走,貌美的小倩恳求宁采臣将他带走,宁采臣看她可怜就决定将她的骨灰埋在他家的后院。
而且当时把美丽的女鬼和小狐狸精之类的统称为小倩。
也就是说小倩也代号。
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
而当时宁采臣进京赶考的时候,是有一个妻子的。
只是身患重病,小倩在随宁采臣回家后,一直悉心照料宁采臣的妻子,然后每天伺候宁采臣的妈妈,其中一个情节就是小倩每天晚上都要给宁采臣的妈妈洗脚。
服侍她一直到安寝。
在宁采臣大老婆死了之后,小倩算出宁采臣以后还会再有两个老婆,就为他有招了两个小妾。
古文记载中,丝毫没有看出宁采臣有对小倩动过心。
一辈子都是在小倩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度过的。
从侧面来讲,感觉那个时候的女人无论是做人的时候,甚至死后化成鬼也无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幸福的生活。
那么现在社会呢?现在倡导的如此自由,科技进步的时代,终于变成一夫一妻制了,女人还幻想着电影《倩女幽魂》那样深爱着小倩的书生宁采臣。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女人有一千个宁采臣。
所以在张国荣还是佘少群饰演的宁采臣总能撩拨起观众内心的涟漪。
张国荣那版的宁采臣已经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了。
他既柔弱又有男人担当的一面,为了心爱的女人不顾一切。
我想为什么编剧者要将宁采臣和小倩的故事改编后搬上银幕了,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被命运百般蹂躏的美女故事。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影的心理需求硬是改成了痴男怨女的故事。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爱毕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
真爱就像海市蜃楼,看着很梦
幻离的又很近,但是却无法真实的碰触,甚至远在天边,即使真的艰难跋涉见到了“真爱”好像又没有当时云里雾里那样的朦胧美了,心里这个时候就犯了嘀咕:唉,也就那样。
对比这老版《倩女幽魂》和新版《倩女幽魂》,我只能说我喜欢第一部的。
第二部宁采臣不够惹人怜爱,小倩不够妖。
奉劝在追求“真爱”路上的男男女女,接受真实比虚幻好,只要快乐就好,只要简单就好。
只要“你愿意,我愿意”。
电影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可谓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
其间,著名历史事件之多、相关历史人物之众、人物、事件互为因果相互牵扯的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容量。
同时,绝大部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只是个皮毛而已,因此,要在一部电影里把这段历史清晰地表述出来,对编导是最大的考验。
由于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在的关系太过复杂,因此编剧在尽量简化、明晰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
比如关于宋教仁被暗杀导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其间的纷争纠葛足以另拍一部电影甚至是电视剧,但编剧在暗杀前,让陈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国民党演说时意味深长地点评了一句,暗杀后,用字幕打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当然,尽管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建党伟业》在涉及史实的部分还是相当严谨,因此观众若能事先对中国近代史多做点功课,将有助于看懂电影。
人物处理慎重还原历史面目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
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