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腕肘部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腕关节拘挛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腕肘部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腕关节拘挛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腕、肘部经筋结点疗法治疗中风后腕关节拘挛的临床
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针灸一科中风后偏瘫腕关节拘挛患者46例,根据就诊次
数随机分为观察组(n=23,脱落1例)和对照组(n=23,脱落2例)。

结果:治
疗一个月后两组AROM,Lindmark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BI评分分
值均显著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

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电针腕、肘部经
筋结点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中风;经筋结点;腕关节拘挛;电针.
关节拘挛是牵张反射亢进的表现,是脑卒中后一个重要损害,导致关节挛缩、姿势异常和疼痛。

患者患侧上肢前臂屈肌痉挛,导致腕关节拘挛,影响生活质量。

本研究参考经筋结点理论结合电针疗法来改善腕关节拘挛。

1 对象
1.1 对象全部病例来源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黑龙江省中医大二院针灸一科住院及门诊患者,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中医诊断为中风病患者,共46例(脱落3例)。

按就诊顺序将患者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3)和观察组(n=23)。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中风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人民卫
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

1.3 纳入标准①满足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无异常,配
合治疗;②年龄45~70岁;③病程15天~6个月;④近3个月未使用过肌肉
松弛剂;⑤自愿加入本试验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严重基础病或精神病,或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
无能力配合治疗者;②患有关节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导致患者的手及指关节活动受限者。

1.5 剔除标准经诊断不符合纳入标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配合治疗方案
的病例,予以剔除。

①患者依从性差,无法准确判断疗效者;②试验期间对针
刺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无法继续试验者;④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与试验而提前退出者。

满足上述脱落标准之一即脱落。

2 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电针腕﹑肘部经筋结点:取手三阳经经筋结点:①取拇指展经筋结点,定位
为腕背横纹上2寸,拇长展肌处;②取伸腕伸指经筋结点,定位为肱骨外上髁下
1寸,指伸肌起点。

电针正极连接伸腕伸指经筋结点,负极连接拇指展经筋结点[3]。

2.2对照组
取患侧上肢肩髃、手三里、合谷穴。

定位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4]。

电针正极连接手三里,负极连接合谷穴[5]。

2.3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如下治疗:
给予中风后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Bobath训练和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训练。

Bobath手法主要是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促通正常姿势运动,同时做关键点调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应贯穿康复训练的全过程。

电针使用疏波(5Hz),刺激强度是以患者肌肉震颤且患者并无不适时大小为度。

每次留针
30min,每日针刺2次,治疗6 天,休息1 天。

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组间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AROM)[6]。

(2)治疗前后组间Lindmark评分[7]:采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单侧上肢最大积分57分。

(3)治疗前后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

3.2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若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3.3 研究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Lindmark,AROM,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且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表明对中风后腕关节拘挛的患者应用电针针刺腕、肘部经筋结点的方式进行治疗,优势明显。

研究表明,中风后19%的受试者在中风后3个月内表现出痉挛性,在中风的慢性期甚至达到40-70%[9]。

而拘挛定义尚无共识,我们认为持续不断的关节肌肉痉挛称为拘挛,也称痉挛状态。

17-38%的中风患者受关节痉挛以及拘挛的影响,进而生活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电针腕、肘部经筋结点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研究结合的科学方法,较普通针刺更快起效,但目前临床尚未广泛运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34-35.
[2]王纪佐,朱克,陈清棠,等. 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3.
[3]刘刚,刘再然,刘佳,等. 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20,29(2):249-252.
[4]梁繁荣,王华. 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207-208.
[5] 蔡佩浩,顾国山,许乐宜,等.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电针对肢体功能的影响_蔡佩浩[J]. 中国针灸, 2006, 26(10): 691-693.
[6] 常永霞,李姣,马秋云,等.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改善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42(5): 975-979. [7] 顾旭东,李建华,叶小剑,等. Lindmark平衡评估在偏瘫康复评定中的效度研究_顾旭东[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1999, 21(2): 13-15.
[8] Kwakkel G, Kollen BJ. Predicting activities after stroke: what is clinically relevant?[J]. Int J Stroke, 2013, 8(1): 25-32.
[9] Yelnik AP, Simon O, Parratte B, Gracies JM.?How to clinically assess and treat muscle overactivity in spastic paresis.?J Rehabil Med. 2010;42(9):801–807.
doi:10.2340/16501977-06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