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业作为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更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在地球的几十亿年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后富集起来的,一旦被开采后,在人类历史的相对短暂时期内,绝大多数不可再生。换言之,矿产资源只能越用越少,特别是那些优质、易探、易采的矿床,目前在世界上已屈指可数。为此,解决矿产资源日趋不足的问题,只有“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源”即扩大矿物原料来源,包括找新的,用贫矿,开发潜在的,人造代用等。在资源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可以通过到国外开矿,购买矿产品等途径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节流”即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包括改进、改革采矿方法、提高选矿、冶炼的工艺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综合回收、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搞好尾矿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物尽其用的各种途径,使矿产资源非正常人为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矿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矿产品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需求
矿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以矿产品为原料而提供的。2001年,我国矿产品年产量达到45.65亿吨,其中原煤产量11.06亿吨、原油产量1.65亿吨,10种主要有色金属矿石开采量1.22亿吨,铁矿石开采量2.17亿吨,化工原料矿石开采量5000万吨,其他非金属矿和各类建材工业用岩、土、砂石开采量25亿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矿物原料,受我国矿产资源条件的制约和下游加工业自身效益提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矿产品的供需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已由“国内生产为主,进口为辅”向“立足国内,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国外资源”的方式转变。这样的供需方式弥补了我国石油、铜精矿、钾盐等紧缺资源的需求缺口,同时也为利用铁、锰等进口矿产品来提高和改善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三)矿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矿产资源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在自然界中,绝无雷同的矿床,因而对它的寻找、探明以至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不断地探索、研究,并总有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存在。针对矿业工作探索性强、风险大的特点,特别要加强矿山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使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真正能起到保证拟建矿山技术合理经济可行,风险最低的指导作用。尽管做了大量地勘工作,也做了详细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还会出现,加之投资大,一些企业仍然存在亏损风险。这样的矿业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贷款困难。
(二)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因此,不能要求在任何地区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全部矿产。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国内矿产品大量调运的主要原因,如北煤南运,南磷北调,西气东输,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这也为编制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提出了适应资源条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提高开发集中度的重要课题。
矿业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已经成为继“三农”问题后的另外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增收,而矿业企业的发展问题是“四矿”问题的核心。因此研究和解决矿业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效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矿物能源和原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促进“四矿”问题的解决,确保矿区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可以通过外购来满足,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永葆企业青春。而矿业企业利用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矿业企业寿命取决于其开采范围内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储量多,服务年限就长一点;储量少,服务年限就短一些。但不管拥有资源量是多少,矿业企业终因可采储量耗竭而停产、闭坑。矿山青壮年期如果经营得法,一般经济效益较好,而进入老年期,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社会负担也重。从这个特殊性出发对衰老矿业企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国有老矿业企业,就应该建立不同于一般工业的特殊的反哺机制和矿山闭坑后工人再就业的安置政策。
马克思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中明确阐述:“农业、矿业、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是社会四大生产部门”,前两者是原料生产部门,是基础产业,后者是原料后续加工和运输部门,没有前者的发展,就谈不上后者的繁荣。农业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矿业则是提供工业的“粮食”,没有矿业,后续加工业就成为“无米之炊”。
矿业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资少有识之士,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国际经济实力对比,敏锐地感到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千方百计为扩大新的矿产资源来源或对本国矿产资源采取保护性开采措施,或加紧从国外进口矿产品,以保持其经济实力地位的持续。国际间一些争端大多与控制、争夺矿产资源有关。总之,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无数事实说明,对矿产资源问题掉以轻心,或缺乏远见,都必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障碍。一个国家必须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二、矿业企业的特殊性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基础产业,矿业的基础产业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自从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出现以来,矿产资源已成为影响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在实力。在当前资源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矿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另一个问题是,矿业的生产力布局和矿业企业厂址选择严格受到矿产资源赋存的地理位置的制约。矿业企业绝大部分在远离城镇,交通、通讯、动力等协作条件很差的边远地区建设,造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这和一般工业可以紧接市场,依托协作条件好的城市进行择优安排大不相同,建厂和建矿条件差别较大,由此而引发的矿业城镇和矿业企业需要国家考虑区位差异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我国矿业企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已经形成大中小矿山相结合,以国有矿业企业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矿山为辅的矿业企业结构。
1、矿业企业组织结构状况
我国2001年底有矿业企业15.3万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矿山约8000个,生产能力占总量的60%左右,非公有矿山14.5万个,生产能力占总量40%左右,在非公有矿业企业中,集体矿山63253个、私营矿山61900个、股份制和联营矿山7475个,外资和港澳台资矿山340个,其他类型矿山12032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矿业企业相结合,以国有矿业企业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辅的矿业企业结构。根据矿产资源分布、技术经济条件及开发利用程度构成了与矿产品后续加工及相关工业较为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冶金、有色金属、化学矿产、建材及非金属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矿业经济区,为我国矿产资源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增长创造了基础条件。
从大自然采掘矿物原料,按国际惯例划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油气矿: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第二类固体矿产:主要是加工工业需要的矿物原料,包括煤炭、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贵金属矿、化工原料矿等;第三类采石业:主要是与建筑业有关的建筑用材料,包括砂石、石料等。这三类采掘业从政府管理、开发技术、商业运作都有很大的差别。从以上三类企业来看,问题比较集中,困难比较大的是第二类。本课题主要研究第二类矿业企业,其重点为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矿山。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提出了到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矿业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保障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加大矿业企业的改革力度,提高矿业生产水平和矿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行业产量、效益的同步增长。
4、矿山企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
矿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原中央财政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约1/3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小矿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矿产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矿业秩序趋于好转。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集中度有所增加,建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企业集团和跨国矿业公司。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更趋合理,行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技术、装备及管理等方面的向外输出能力,为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创造了条件。
5、矿产品贸易额大幅度增长、逆差继续扩大
加入WTO,对我国矿业领域最明显的效益是有利于我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实施,通过全方位、多方式的利用国外资源,有利于我国矿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有利于缓解我国短缺矿产品供需矛盾,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总成本,提高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有利于改善矿产品出口环境,进一步扩大出口。据统计,我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001年为1050亿美元,是1989年的4.6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8%,13年我国矿产品进出口额增加了823亿美元。煤炭已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矿产品,据海关统计2001年煤炭出口量为9013万吨。钨、锡、锑、钼、稀土、萤石、重晶石等我国传统优势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占举足轻重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入世后对我国矿业企业的冲击是很现实的。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上秉赋较差,加之矿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力明显呈弱势,国外廉价、优质矿产品的大量涌入,将对国内矿业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一些边际矿山被迫关闭,弱势矿山效益下滑,生产矿山资源危机逼进。继2001年贸易逆差234亿美元有继续扩大之势。
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考虑,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要认识到按照资源全球化的现实和世贸组织的规则,合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今后我们要通过国际贸易长期进口石油、铬铁矿、富铁矿、富锰矿、铝土矿、铜矿、钾盐等,或者是走出去,到国外勘探开发我们紧缺的矿产资源,这就需要制定我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引导、鼓励、扶持矿业公司走出去承担风险勘探和开发我们所需要的矿产。
3、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1年全国矿业产值4601.13亿元,占全国GDP的4.9%,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煤炭产值1164.27亿元,陆上石油产值2359.91亿元,黑色金属矿产品产值180.58亿元,有色金属矿产品产值184.88亿元,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品产值609.86亿元;矿产采选业和其后续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30%。2001年全国矿山企业实现利润360.31亿元,已显示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一些矿业较为发达的省(区),其矿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15%左右,成为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是要明确地确立矿业独立的基础产业地位,其次要认真分析研究矿业与其它加工业(制造业)的不同点,按照矿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制定符合矿业发展的特殊政策,使矿业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目前对矿业基本上还是延用一般工业的方式进行管理,甚至把矿业当作加工工业的原料车间对待,没有把矿业作为独立基础产业对待,没有体现按矿业特有规律办事的原则,势必阻碍了矿业的健康发展。
6、矿业城市发展过程中困难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矿区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逐步形成了一批矿业城市。据统计我国已形成390余座矿业城镇,其国内生产总值达3041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3%;矿业城市吸纳人口3.1亿,为当地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390余座矿业城市中处于衰退期的矿业城市已有47座。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枯竭,矿业经济衰退,替代产业尚未建成,环境欠账多,就业困难,影响社会安定。矿业城市的突出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成为政府十分关心和急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一)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在地球的几十亿年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后富集起来的,一旦被开采后,在人类历史的相对短暂时期内,绝大多数不可再生。换言之,矿产资源只能越用越少,特别是那些优质、易探、易采的矿床,目前在世界上已屈指可数。为此,解决矿产资源日趋不足的问题,只有“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源”即扩大矿物原料来源,包括找新的,用贫矿,开发潜在的,人造代用等。在资源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可以通过到国外开矿,购买矿产品等途径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节流”即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包括改进、改革采矿方法、提高选矿、冶炼的工艺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综合回收、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搞好尾矿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等物尽其用的各种途径,使矿产资源非正常人为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矿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矿产品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需求
矿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以矿产品为原料而提供的。2001年,我国矿产品年产量达到45.65亿吨,其中原煤产量11.06亿吨、原油产量1.65亿吨,10种主要有色金属矿石开采量1.22亿吨,铁矿石开采量2.17亿吨,化工原料矿石开采量5000万吨,其他非金属矿和各类建材工业用岩、土、砂石开采量25亿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矿物原料,受我国矿产资源条件的制约和下游加工业自身效益提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矿产品的供需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已由“国内生产为主,进口为辅”向“立足国内,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国外资源”的方式转变。这样的供需方式弥补了我国石油、铜精矿、钾盐等紧缺资源的需求缺口,同时也为利用铁、锰等进口矿产品来提高和改善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三)矿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矿产资源赋存隐蔽,成分复杂多变。在自然界中,绝无雷同的矿床,因而对它的寻找、探明以至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不断地探索、研究,并总有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存在。针对矿业工作探索性强、风险大的特点,特别要加强矿山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使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真正能起到保证拟建矿山技术合理经济可行,风险最低的指导作用。尽管做了大量地勘工作,也做了详细周密的可行性研究,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还会出现,加之投资大,一些企业仍然存在亏损风险。这样的矿业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贷款困难。
(二)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地质成矿规律造成的。因此,不能要求在任何地区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全部矿产。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国内矿产品大量调运的主要原因,如北煤南运,南磷北调,西气东输,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这也为编制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提出了适应资源条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提高开发集中度的重要课题。
矿业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已经成为继“三农”问题后的另外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增收,而矿业企业的发展问题是“四矿”问题的核心。因此研究和解决矿业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效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矿物能源和原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促进“四矿”问题的解决,确保矿区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工业企业所需原材料可以通过外购来满足,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可以永葆企业青春。而矿业企业利用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矿业企业寿命取决于其开采范围内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储量多,服务年限就长一点;储量少,服务年限就短一些。但不管拥有资源量是多少,矿业企业终因可采储量耗竭而停产、闭坑。矿山青壮年期如果经营得法,一般经济效益较好,而进入老年期,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社会负担也重。从这个特殊性出发对衰老矿业企业,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国有老矿业企业,就应该建立不同于一般工业的特殊的反哺机制和矿山闭坑后工人再就业的安置政策。
马克思在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中明确阐述:“农业、矿业、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是社会四大生产部门”,前两者是原料生产部门,是基础产业,后者是原料后续加工和运输部门,没有前者的发展,就谈不上后者的繁荣。农业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矿业则是提供工业的“粮食”,没有矿业,后续加工业就成为“无米之炊”。
矿业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资少有识之士,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国际经济实力对比,敏锐地感到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千方百计为扩大新的矿产资源来源或对本国矿产资源采取保护性开采措施,或加紧从国外进口矿产品,以保持其经济实力地位的持续。国际间一些争端大多与控制、争夺矿产资源有关。总之,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无数事实说明,对矿产资源问题掉以轻心,或缺乏远见,都必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障碍。一个国家必须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二、矿业企业的特殊性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基础产业,矿业的基础产业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自从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出现以来,矿产资源已成为影响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在实力。在当前资源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矿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另一个问题是,矿业的生产力布局和矿业企业厂址选择严格受到矿产资源赋存的地理位置的制约。矿业企业绝大部分在远离城镇,交通、通讯、动力等协作条件很差的边远地区建设,造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这和一般工业可以紧接市场,依托协作条件好的城市进行择优安排大不相同,建厂和建矿条件差别较大,由此而引发的矿业城镇和矿业企业需要国家考虑区位差异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我国矿业企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已经形成大中小矿山相结合,以国有矿业企业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矿山为辅的矿业企业结构。
1、矿业企业组织结构状况
我国2001年底有矿业企业15.3万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矿山约8000个,生产能力占总量的60%左右,非公有矿山14.5万个,生产能力占总量40%左右,在非公有矿业企业中,集体矿山63253个、私营矿山61900个、股份制和联营矿山7475个,外资和港澳台资矿山340个,其他类型矿山12032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矿业企业相结合,以国有矿业企业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辅的矿业企业结构。根据矿产资源分布、技术经济条件及开发利用程度构成了与矿产品后续加工及相关工业较为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冶金、有色金属、化学矿产、建材及非金属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矿业经济区,为我国矿产资源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游加工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增长创造了基础条件。
从大自然采掘矿物原料,按国际惯例划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油气矿: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第二类固体矿产:主要是加工工业需要的矿物原料,包括煤炭、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贵金属矿、化工原料矿等;第三类采石业:主要是与建筑业有关的建筑用材料,包括砂石、石料等。这三类采掘业从政府管理、开发技术、商业运作都有很大的差别。从以上三类企业来看,问题比较集中,困难比较大的是第二类。本课题主要研究第二类矿业企业,其重点为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矿山。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提出了到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矿业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保障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基础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加大矿业企业的改革力度,提高矿业生产水平和矿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行业产量、效益的同步增长。
4、矿山企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进展
矿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原中央财政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约1/3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小矿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矿产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矿业秩序趋于好转。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集中度有所增加,建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企业集团和跨国矿业公司。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更趋合理,行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技术、装备及管理等方面的向外输出能力,为增强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创造了条件。
5、矿产品贸易额大幅度增长、逆差继续扩大
加入WTO,对我国矿业领域最明显的效益是有利于我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实施,通过全方位、多方式的利用国外资源,有利于我国矿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有利于缓解我国短缺矿产品供需矛盾,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总成本,提高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有利于改善矿产品出口环境,进一步扩大出口。据统计,我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001年为1050亿美元,是1989年的4.6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8%,13年我国矿产品进出口额增加了823亿美元。煤炭已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矿产品,据海关统计2001年煤炭出口量为9013万吨。钨、锡、锑、钼、稀土、萤石、重晶石等我国传统优势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占举足轻重地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入世后对我国矿业企业的冲击是很现实的。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上秉赋较差,加之矿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力明显呈弱势,国外廉价、优质矿产品的大量涌入,将对国内矿业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一些边际矿山被迫关闭,弱势矿山效益下滑,生产矿山资源危机逼进。继2001年贸易逆差234亿美元有继续扩大之势。
从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考虑,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要认识到按照资源全球化的现实和世贸组织的规则,合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今后我们要通过国际贸易长期进口石油、铬铁矿、富铁矿、富锰矿、铝土矿、铜矿、钾盐等,或者是走出去,到国外勘探开发我们紧缺的矿产资源,这就需要制定我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引导、鼓励、扶持矿业公司走出去承担风险勘探和开发我们所需要的矿产。
3、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1年全国矿业产值4601.13亿元,占全国GDP的4.9%,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煤炭产值1164.27亿元,陆上石油产值2359.91亿元,黑色金属矿产品产值180.58亿元,有色金属矿产品产值184.88亿元,建材及非金属矿产品产值609.86亿元;矿产采选业和其后续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30%。2001年全国矿山企业实现利润360.31亿元,已显示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一些矿业较为发达的省(区),其矿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15%左右,成为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是要明确地确立矿业独立的基础产业地位,其次要认真分析研究矿业与其它加工业(制造业)的不同点,按照矿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制定符合矿业发展的特殊政策,使矿业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目前对矿业基本上还是延用一般工业的方式进行管理,甚至把矿业当作加工工业的原料车间对待,没有把矿业作为独立基础产业对待,没有体现按矿业特有规律办事的原则,势必阻碍了矿业的健康发展。
6、矿业城市发展过程中困难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矿区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逐步形成了一批矿业城市。据统计我国已形成390余座矿业城镇,其国内生产总值达3041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3%;矿业城市吸纳人口3.1亿,为当地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390余座矿业城市中处于衰退期的矿业城市已有47座。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枯竭,矿业经济衰退,替代产业尚未建成,环境欠账多,就业困难,影响社会安定。矿业城市的突出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成为政府十分关心和急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