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人教版中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1)本文作者,字茂叔,哲学家。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1.(4)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感悟,自拟一副对联。
1.(5)文章第一段从生长环境、、等方面,描绘出莲花的独特形象。
【答案】(1)周敦颐, 北宋
【解析】(1)《爱莲说》出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晚号濂
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弟子程颢、程颐,被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注意积累课内文学常识。
【答案】C
【解析】(2)C项,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
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对比,突出莲的高洁。
【答案】(3)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良好的秉性。
【解析】(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点出了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不苟的品质;通过与牡丹对比,写出了莲不慕名利的品格。
围绕莲的品格写启示即可。
【答案】(4)示例:周氏爱莲比君子,陶潜好菊似隐士
【解析】(4)所写对联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围绕莲的品格,也可以
围绕作者爱莲、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来写,所写对联符合对联的要求
即可。
【答案】(5)外形体态, 风度气质
【解析】(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生长环境,“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写的是外形体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写的是风度气质。
根据第一段描写莲的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2.(1)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赏析第二句中的“燃”字。
2.(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燃“原意为燃烧,在这里是比喻花开得红艳鲜明,像要燃
起来一样,化静为动。
山青而繁花更显其鲜红之色彩,山与
花互相衬托,色彩明丽,春意盎然。
【解析】
【答案】(2)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
白发生!
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
你
选择哪一首?为什么?
残梦陆游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
【答案】示例1:我选择《残梦》。
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
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
示例2:我选择《从军行》。
因为《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
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
,《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
豪情壮志。
【解析】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
犯。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
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
愤心情。
《残梦》:首句写梦境,回忆铁马冰河的战争经历。
次句回到现实,年华老去,报国已无能为力。
第三句写景,风雨满山,天
色未明。
末句抒情,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已白头的愤懑之情。
《从军行(其四)》前两句写景,表现了边境的荒凉与苦寒。
第三句叙事,表现战事的惨烈。
末句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
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选择《残梦》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首诗词感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作者矢
志报国的决心,也隐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也可以选择《从军行》与上面两组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者同中有
异,可作比较阅读。
《从军行》除了表现一心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外,还描写了边塞恶劣的环境,表现了战事的惨烈
,再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姿。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4.(1)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请从修辞和加点词“抚摸”的角度去分析。
4.(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连用三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4.(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其中“逼”字好在哪里,请简述你的理解。
【答案】运用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
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这是比喻的修辞。
“抚摸“把风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春风“不寒“,也就是温暖的特点。
【答案】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雨细密、明亮、轻柔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的分析。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
用三个比喻,“牛毛”表现春雨的细密,“花针”突出春雨的细亮,“细丝”突出春雨的细长。
据此可见,三者都表现出春雨的细;不同点三者分
别表现雨的密、亮、长。
【答案】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草的鲜亮,用了拟人手法,给文章增添了
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写小草“青得逼你的眼”,“逼”
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春雨落在了树叶与小草上,在外界光的照射产生反射,越发的亮,显得更加的青的特点,突出春雨的滋润之功。
给文章增添了情趣。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5.(1)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关于爱国的诗词。
5.(2)请仿照示例,另外设计两个活动。
示例:“我为祖国点赞”的征文比赛。
5.(3)有歌唱道:“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云南是我们美丽的家,请你向来宾推荐一处云南美景或一种云南美食,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5.
(4)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一九三七年
①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心态和动作,表现万物热烈地欢迎着太阳的到来,充满对光明的期待。
②诗人大胆想象自己的心胸竟然被太阳的“火焰之手”撕开,这样写表达了什么?
【答案】(1)示例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1)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写出两句连续的有关爱国的诗词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2)示例:①“爱国歌曲大家唱”的歌咏比赛。
②“爱国故事我来讲”的故事会。
③“最美方块字”的汉字书写大赛。
【解析】(2)此题需围绕“爱国”的主题,仿照示例的形式来设计活动,
注意设计的活动要有可行性,例如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答案】(3)示例:各位来宾,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处云南美景——大研
古镇。
花溪环曲巷,瓦院挂虬藤。
商贾居两道,日夕灯火兴。
这便是大研
古镇给人的印象,如诗如画却也不缺烟火气息,熙熙攘攘的人群,各怀心事。
这座小城给被生活无限逼迫的人们一个宣泄的出口,让人们得以慢下
脚步细细体味生活的乐趣。
【解析】(3)根据题目要求推荐云南的美食或美景即可,注意语言表达简
明得体。
【答案】(4)①高树繁枝;河流。
②表现灵魂的重生,寄托了诗人向往未来、追求光明的激情。
【解析】(4)①选段选自《艾青诗选》的《太阳》,“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万物热
烈地欢迎着太阳的到来,充满对光明的期待。
②“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太阳的到来,使诗人自己也获得再生,由此,使诗人确
信了人类之再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
诞生了。
6.(1)加点字“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6.(2)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6.(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zhuì)________落②(zào)________音
A. méi
B. mò
【答案】B
【解析】B
【答案】A
【解析】A
【答案】坠, 噪
【解析】坠噪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7.(1)根据上下文,写出空缺处的书名。
7.(2)根据《简·爱》相关情节,说说哪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答案】(1)《格列佛游记》
【解析】(1)“这一个国度的小小的田地、房屋、小牛和小羊,亲眼看见那一个国度的森林般的麦田、巨兽般的猫和像塔一样高的男人和女人”描述的景象出自《格列佛游记》,这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景象。
故空缺处的书名是《格列佛游记》。
【答案】(2)“我”受到表兄的欺负,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
【解析】(2)简·爱被寄养在舅父母家里。
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爱受到表兄欺负,但后来被舅妈关进红房子,这件事让“我”感到“心灵上的痛苦”。
8.阅读《草房子》选段,填空。
有时,他会去找放羊的A玩。
但玩了几次就不玩了。
因为他与A不一样。
A是自己不愿意上学。
而且,A确实也喜欢放羊。
而他B不是这样的。
他喜欢学校,喜欢读书。
他是被迫停学的。
那是一天中午,C一手托着饭碗,走出了院子。
他一边吃饭,一边望着天空的鸽子。
有两只刚出窝的雏鸽,随着大队鸽子在天空飞了几圈,终于体力不支,未能等到飞回家,就先落在了C他们教室的屋顶上。
C就托着饭碗走过去。
他要等它们稍作休息之后,将它们轰走,让它们早点飞回家。
要不,等下午同学们都上学来了,准会有人要拿石子、砖头去砸它们的。
当他穿过竹林,出现在教室后面时,他看见了B。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选段中A、B、C三人的名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________。
【答案】A细马, B杜少康, C桑桑, 班上一名女生的课本全丢了,而且是被杜小康偷走的
【解析】语段选自《草房子》第八章《红门(二)》。
写杜小康家境一落千丈,当杜小康终于彻底清楚他已与学校无缘后,蔫了。
有时他就
找放羊的细马玩,一天中午在教室后面遇到了桑桑。
故A是细马,B是杜少康,C是桑桑。
接下来的事情是:因为杜小康家里没有
钱去上学了,他爸爸给他停了学,但是,杜小康依然很喜欢上学,就偷偷地拿走了一个女孩子的书在家里自学。
附下文情节:一个月后,当桑桑到大红门里去找杜小康,在杜小康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女孩的课本时,正被从院子里进来的杜
小康看到了。
杜小康一步—步地走过来,突然抓住桑桑的手,克制不住地哭起来。
桑桑直觉得他的双手冰凉,并在索索颤抖。
桑桑说:“我不说,我不说……”杜小康将头垂得很低很低,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了地上。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B. 水尤清洌尤:格外
C. 日光下澈澈:清澈
D. 悄怆幽邃遂:深
【答案】C
【解析】(1)C项,句意:阳光照到水底。
澈:穿透。
【答案】B
【解析】(2)A项,把/相当于“而”,表修饰。
B项,……的样子/……的样子。
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D项,动词,成为/介词,给,对,向。
故选B。
【答案】C
【解析】(3)C项,“斗”“蛇”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译文: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C
【解析】(4)C项,写日光、游鱼应为“定点观察”。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2.(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
2.(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律诗
【解析】(1)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
诗范畴。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本诗便是一首七言律诗。
【答案】(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
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①颔联用典。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
谪潮州的旧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
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
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解析】(2)颔联意为“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
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不仅生
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
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
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
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
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
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
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
“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3.(1)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
3.(2)本词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4.(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窗外的一片绿,使我想起了年少时在台湾念书的岁月。
4.(2)文章以“绿叶”为线索,写了与“绿叶”相关的事情,请在横线上
补充完成相关内容。
夏日堵车时观察绿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六张犁”赏叶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建中图画中绿叶很有特
色
4.(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一大丛一大丛绿叶,形状参差,有的尖,有的圆,有的长,有的短。
②每当下雨的时候,降落的雨点洒在叶面,会凝成粒粒水珠,来回滚动,
恰似钻石,雨后太阳一照,更显得璀璨夺目。
4.(4)说说结尾一段的作用。
4.(5)作者笔下各处的绿叶,富有鲜明的特色,其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1)此句承上启下,上面写眼前看到的绿,后面接“那时候物质
实在太匮乏了”。
故选C。
【答案】(2)①美术老师教我们画叶子, ②在大杂院里赏叶, ③放学时看芋
艿叶子写成《雨后》
【解析】(2)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开头先写了“我”在夏日堵车时,无事
可做,于是欣赏绿叶,引起了下文关于绿叶的回忆。
第四段回忆了“上美
术课的时候,老师常教我们别出心裁,开发创意,以有限的物质,挥洒出
瑰丽多姿的画面。
有一回,让我们画叶子”;第五段回忆了“住在台北和
平东路一个大杂院里”的时候,赏夹竹桃和美人蕉的叶子;第六段回忆
“搬到大杂院之前,住在一个名叫‘六张犁’的地方”,赏牵牛花的叶子;接着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芋艿叶子,写成作文《雨后》;最后写旅法
画家陈建中擅长画叶子,他画的绿叶很有特色,令人激赏。
据此概括填写
即可。
【答案】(3)①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了绿叶不同的形状。
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
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雨点凝成的水珠比作“钻石”,表现出雨点的璀璨,写出了欣喜之情。
【解析】(3)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
反复等,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①句“有的尖,有的圆,有的长,有的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描写绿叶不同的形状,描写细腻,
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句把雨点洒在叶面上凝成的水珠比喻成
“钻石”,突出了它的“璀璨夺目”,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欣喜。
【答案】(4)①内容上,借欣赏绿色,表达了对绿叶的热爱之情;
②结构上,承接上文没能选购名画的遗憾,呼应开头的欣赏绿叶,收束全文。
【解析】(4)段落的作用,一般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上,从“层碧叠翠,养目怡神,已经很富足也知足了”可以看出,作者欣赏窗外的绿色就感觉很满足,表达了对绿叶的热爱;结构上,本段是文章的结尾段,收束全文,呼应了开头“我”在夏日堵车时欣赏绿叶,同时也承接了倒数第二段中没能选购名画的遗憾。
【答案】(5)①对忽视美好事物的惊觉之情, ②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③发现田园气息的美好
【解析】(5)第①处描写的绿叶在文章第二、三段,根据“这光景,怎么总是视而不见”“等到霎那间失去了,才惊觉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忽视美好事物的惊觉之情;第②处描写的绿叶在文章第五段,根据“尽管品种普通,在晨曦夕照中,也曾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可知作者发现了生活中的情趣;第③处描写的绿叶在文章第六段,根据“多么富有田园气息的名字啊”“再也没有比春天秧苗秀秀、碧色盈目更美的景致了”可知作者发现了田园气息的美好。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5.(1)初中三年,你一定结识了很多朋友,临近分别,请你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祝福你的朋友。
(要求:写明诗句的出处,并符合离别祝福的语境)5.
(2)为了烘托氛围,班内决定悬挂一副和主题相关的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上联,请你运用所学对联知识,拟出下联。
上联:回首昨天,喜怒哀乐融为回忆,细心体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展望明天,荆棘坎坷均磨砺,奋力前行(填号的对联只要求学生注意尾字平仄即可)
5.(3)下面是同学为班级设计的班徽,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6.(1)在第②句中的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
6.(2)“愧怍”中“怍”的读音是:。
6.(3)“愧怍”在语段中的含义是()
【答案】(1)?
【解析】(1)根据后文与此处的疑问语气可知,应填写问号。
【答案】(2)zuò
【解析】(2)“愧怍”的“怍”应读作“zuò”。
【答案】D
【解析】(3)结合具体语境,“愧怍”是“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得还不够而感到惭愧,故选D。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7.(1)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7.(2)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7.(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
(从描写角度)
②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7.(4)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7.(5)《西游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1)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解析】(1)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抓住文段的主要信息,本文第①段叙述了石猴出生,下面几个段落主要介绍石猴跳入瀑布,寻得水帘洞,众猴拜其为大王,称为“美猴王”。
对以上内容概括为: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答案】(2)菩提祖师。
“猢狲”的“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便教姓“孙”。
【解析】(2)《西游记》第一回中,美猴王为寻长生不老之术寻访到菩提祖
师,初见祖师,祖师问其姓名,美猴王说无姓名,于是祖师为其取名。
祖
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
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
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古月。
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
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
正合婴儿之本论。
教你姓‘孙’罢。
”
【答案】(3)①动作描写,用一系列的动词(蹲、纵、跳、看)写出了石
猴的动作连贯,身手高强。
或神态描写,写石猴瞑目、睁睛等神态,刻画
了石猴的勇敢机敏,本领高强。
②“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石猴找到了猴
儿们安身之处后的那种自得和激动兴奋之情。
【解析】(3)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确定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所用描写方法的作用,可按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
事物的什么特点”的模式进行赏析。
句子“蹲、纵、跳、看”等一系列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猴动作轻快敏捷;“瞑
目”“睁睛”等神态,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传神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敏,
本领高强。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然后结
合语境分析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可按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什么
特点+作者情感”的模式进行赏析。
句中“大造化,大造化!”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石猴寻得水帘洞之后的激动兴奋之情,自得愉悦之感。
【答案】(4)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渐渐通灵。
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
猴性: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习性和相貌。
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
【解析】(4)结合文段内容,分别从“神”“猴”“人”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第①段“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表现了石猴的“神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打了两个呵呵”等句子说明石猴有猴子的习性和相貌,还有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猴性”;从“应声高叫道”“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何不拜我为王?’”可知,石猴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有担当,为他人考虑,有领导才能,看重信用,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性”。
【答案】B
【解析】(5)B项,高老庄收猪八戒,鹰愁涧收白龙马。
8.(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8.(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8.(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