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后自杀,这位作家将死亡的美学做到极致,穷尽一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诺贝尔奖后自杀,这位作家将死亡的美学做到极致,穷尽
一生
1972年4月,在那个樱花盛开的季节,川端康成喝下几杯威士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没有遗书,只有几个空酒瓶,和一身整齐的西装,佣人们发现的时候,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罐,倒在了浴室旁。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

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纵观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似乎总绕不开两个词:“情感”与“死亡”。

由于川端自幼目睹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在作品中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它。

而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意味着永生,死亡是独特的美。

川端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

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只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人们在其文学作品中就已初见端倪,川端康成对于死亡的态度与常人不同。

究其死亡原因,有两个词贯穿其中,分别是“徒劳”和“死亡美学”。

“徒劳”
出生第二年父母相继去世;
小学四年级姐姐去世;
《伊豆的舞女》原型,川端康成的初恋千代拒绝了他;
二战时期国内文学环境糟糕,川端康成去镰仓养老;
亲密的师友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

可以说,十六岁之前川端康成所有的直系亲属都去世;而在青年时代的爱情又屡遭拒绝;暮年荣誉加身却也成为了他的枷锁,而亲密的师友去世更是成了川端康成自杀的导火索。

三岛由纪夫死后,川端康成到了现场,说:“三岛君,你不应该死在这里,应该是我死在这里,可惜我没这个勇气。

”这话意味深长,1972年,川端康成也选择了自杀。

“徒劳”二字贯穿川端康成的一生,或许他觉得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切都是虚无的,正如他在《雪国》中写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死亡美学”
这点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就能突出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死亡与美总是挂钩,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死亡是美的化身。

而他的好友三岛由纪夫对于死,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此前几天他只喝脱脂牛奶,为了防止切腹时大小便失禁,影响美学效果,他在直肠中置入脱脂棉,长达30多公分,可见这是经过相当周密准备的。

在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中,为了避免身体异样,选择了煤气自杀;西装革履,窗外或许还飘落着樱花,他安静地走了,去追寻自己的感性与美。

川端康成虽然离开,但他的文字仍旧细腻地影响着不少人,《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如果您对川端康成悲泣的美感兴趣,不妨点击上方商品卡购买阅读,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