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甘茂列传》专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甘茂列传》专练
甘茂者,下蔡人也。
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
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
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
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
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
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
对曰:
羁旅之臣也。
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武王召甘茂,欲罢兵。
甘茂曰:“息壤在彼。
”王曰:“有之。
”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
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韩裏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
其弟立,为昭王。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
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
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
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
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
”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
”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
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
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
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
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
秦卒相向寿。
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在这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C.息壤,在本文中指的是传说中一种能自行不断生长的土壤,与《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中的“息壤”意思相同。
D.江东,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其所指区域也有所不同。
现在的“江东”一般指自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足智多谋。
甘茂得到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时施展才能,后被授予左丞相之职。
B.甘茂审时度势。
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了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了来自内部的阻碍,攻取了宜阳。
C.甘茂深谋远虑。
出师攻韩之前,甘茂不仅仅认识到战争的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害性。
为此,甘茂用与秦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
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达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楚国丞相,却因为范蜎的阻止而未成,最终死于魏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5.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A;
2.C;
3.D;
4.(1)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
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公孙奭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事。
(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
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了用于秦国,我认为这是您的重大的过失啊。
5.①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而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
②楚怀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
解析:1.“……,……也”为文言文判断句的常用形式,故“宜阳”“大县也”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
“名曰……”“其实……”即“名义上是……”“实际上是……”,在内容上相对,二者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
2.本文中的“息壤”是地名。
3.“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楚国丞相”错,由“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到秦国担任秦国丞相。
4.(1)卒:最终。
将:带领、率领。
拔:攻破。
(2)计:考虑。
诸:之于。
钜过:重大的过失。
5.根据文中“甘茂至,谓向寿曰……事成,尽以为子功……遂拔宜阳”可知,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根据“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可知,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根据“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对曰:‘不可……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
’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可知,楚怀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
[参考译文]
甘茂是下蔡人。
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
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求见秦惠王。
惠王见到他后很高兴,就让他率兵,帮助魏章攻克平定汉中地区。
惠王死后,武王即位。
蜀侯辉、蜀相陈壮谋反,秦国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返回后,武王让甘茂担任左丞相,让樗里子担任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开辟一条能够容纳车辆,并且通往三川之地的道路,来暗中探伺周王室,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是不朽的。
”甘茂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约定攻打韩国,并请求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
”甘茂到魏国后,对向寿说:“您回去,对武王说‘魏王听从了我的主张,但希望大王不要急于攻打韩国’。
事情成功后,全算作您的功劳。
”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的缘故。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积贮,已经囤积在那里很久了。
名义上是县,实际上是郡。
现在大王冒着数倍的风险,千里行军去攻打它,(想取胜)很难。
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
樗里子和公孙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议论攻打韩国的事,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使大王欺骗魏王而我也将遭到公仲侈的怨恨。
”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订立盟约。
”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
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事。
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止战争。
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
”武王说:“我们有盟约。
”于是调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
斩敌六万人,终于攻克了宜阳。
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武王终于到了周都,却死在了那里。
武王的弟弟即位,称为昭王。
甘茂终于说服秦昭王,把武遂又归还给韩国。
向寿和公孙奭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
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说甘茂的坏话。
甘茂害怕,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走了。
樗里子与魏国讲和,停止用兵。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到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很高兴。
秦王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送甘茂到秦国。
”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谁合适呢?”范蜎回答说:“我不能够识别谁是合适的人。
”楚王说:“我想要让甘茂去任丞相,可以吗?”范蜎回答道:“不可以。
甘茂的确是贤能的人,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
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来说不是好事。
况且大王以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作难,使越国发生骚乱,因此楚国才能够以南边的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为郡县。
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
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了用于秦国,我认为这是您
的重大的过失啊。
”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丞相。
秦王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
而甘茂最终没能够再回到秦国,后来死在了魏国。
甘茂者,下蔡人也。
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
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日:“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
”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爽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
甘茂日:“息壤在彼。
”王日:“有之。
”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
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
其弟立,为昭王。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
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
太后楚人,不肯救。
公仲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日:“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扦楚也。
今雍氏围,秦师不下般,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
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
”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爽争之不能得公孙柬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逢苏代,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
”苏代许诺,谓齐王日:“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日:“善。
”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齐使甘茂于楚。
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
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日:“愿送甘茂于秦。
”楚王问于范蛸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日:“不可。
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
”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
茂惧亡秦奔齐/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
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
他受到秦惠王重用,率领军队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
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
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公仲侈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
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
(2)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
答
6.C
7.A(“低于” 应为“高于”)
8.D(“其后再未担任要职”分析有误)
9.(1)我在秦国获罪,感到害怕而逃跑,没有可容身的地方,希望您拯救我。
(“所容迹” 1分,“振” 1分;句意3分)
(2)甘茂是个贤人,感激大王的赏赐,喜欢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拿什么来礼待他呢?(“德”1分,“礼”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甘茂是下蔡人。
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说。
通过张仪、樗里子请求拜见秦惠王,秦惠王一见就非常喜欢他,让他带兵,辅佐魏章攻克平定了汉中地区。
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王派甘茂平定蜀乱,回来后,就让甘茂作了左丞相。
秦武王三年,秦王对甘茂说:“我想乘容车到三川,来窥视周王室,那么我死了也是不朽的了。
”甘茂说:“请让我到魏国,和魏国约定去攻打韩国。
”最终派甘茂领兵去攻打宜阳。
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克,樗里子、公孙奭和秦王争论这件事。
秦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战。
甘茂说:“息壤还在那里。
”秦王说:“有这回事。
”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攻打宜阳。
杀了六万人,攻下了宜阳。
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和秦国议和了。
秦武王最终到了周,并死在了周。
他的弟弟即位,这就是秦昭王。
楚怀王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而韩国不来救援,就派兵围攻韩的雍氏。
韩王派公仲侈向秦告急,而太后是楚国人,不肯救援。
公仲侈通过甘茂对秦昭王说:“公仲侈正因为有可能得到秦国救援,所以才敢抵御楚国。
现在雍氏被围,秦军如果不下殽山解救,公仲侈将仰着头而不来朝拜,公叔将要把国家向南和楚国联合,楚、韩合二为一,如果这样,那么讨伐秦国的形势就形成了。
”秦王就从殽山派军队来解救韩国,楚军离开。
甘茂最终劝说秦昭王,把武遂还给韩国。
公孙奭反对这件事,也未能奏效。
公孙奭从此怀恨,说甘茂的坏话。
甘茂很害怕,从秦国逃跑到齐国,遇见了苏代,说:“我在秦国获罪,感到害怕而逃跑,没有可容身的地方,希望您拯救我。
”苏代答应了,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人,感激大王的赏赐,喜欢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拿什么来礼待他呢?”齐王说:“好。
”就给他上卿的高位来挽留他。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
楚怀王刚和秦国通了婚姻,很高兴。
可是秦国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回秦国来。
”楚王就问范蜎:“我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甘茂,可以吗?”范蜎说:“不可以,甘茂确实是个贤才,可是不能让他在秦国当丞相,秦国有贤明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
”甘茂最终没能再回到秦国,死在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