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①何莫②学夫③《诗》?《诗》 可以兴④,可以观⑤,可以群⑥,可以怨⑦。 迩⑧之事父,远之事⑨君。多识⑩于鸟兽草 木之名。”(《阳货》)
①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为什么不③那④指激发人的感情⑤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⑥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⑦
指讽刺时政⑧近⑨侍奉⑩知道
【译文】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 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 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 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 君主,而且能多知道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言 简意丰,含蓄凝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 录,是儒家思想重要典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体式: 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 与“仁”,在治国的方略 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 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 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 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 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 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
2.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 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 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 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 斗。
①名作状,在早上 ②得知真理,懂得仁义的道理 ③名作状,在晚上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即使当晚死去, 都可以。”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①思②齐③焉④,见不贤而⑤内 ⑥自省⑦也。” (《里仁》)
①形作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思考,想③形 作动,看齐。④兼词,“于之”,向他。⑤表顺承,就。 ⑥内:名作状,在心里。⑦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细数近 日天下大事,风流人物还是孔子。
请看:
中新网马尼拉(2023年)7月1日电 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与菲律宾 卡加延省政府6月28日在位于土格加劳市的卡加延省历史博物馆联合举 办“中国日”活动。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2023年)7月2日电(记者谢昊)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7月1日在达累斯萨拉姆举办成立十周年庆 典,中坦两国近600位嘉宾参加活动。
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 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 奉为儒家经典。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的教化作用,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的社会作用,事父 事君以治国;三是诗的认识作用,鸟兽草木以致知。 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指出了文艺具 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 用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 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 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 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继续,是我自己 要坚持的。”
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 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 完全在自己手里,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1.君子好学 ①不求安饱,敏于事
知 慎于言(第一章)
, ②渴慕“道”,朝闻
梳 夕死(第三章)
理 ③见贤思齐,善于借
主 鉴(第五章)
要 思 想
④譬如为山,持之以 恒(第八章)
观 ⑤学乎《诗》(第十
点 二章)
2.知礼行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怀仁,克己复 礼(第十章) ④君子忠恕,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 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 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 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朱子语类》卷3
新华社雅典(2023年)7月3日电(记者陈占杰)希腊西阿提卡大 学孔子学院日前在雅典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希腊成立的第四所孔子学 院。
截至2023年7月4日,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 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和200多所大学 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衰孔 子 热 常 盛 不
3.君子人格 ①君子取义(第四 章) ②君子文质彬彬, 合乎中庸(第六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 惧 (第九章)

君子好学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①求饱,居无求安②,敏 ③于事而④慎于言,就⑤有道⑥而⑦正⑧ 焉,可谓好学也已⑨。”(《学而》)
①不、不要②安逸,舒适③勤勉④表并列⑤靠近, 到……去⑥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⑦表顺承⑧匡正, 改正⑨同“矣”,句尾语气词。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 思想核心为“美”和“善” 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 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 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 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 情操的重要方式。
如乐何(yuè)

八佾(yì)


自省(xǐng)


文质彬彬(bīn)
课 文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迩之事父(ěr)
整 体 感
研读第七章
曾子①曰:“士②不可以不弘毅③,任重而④ 道远。仁以为⑤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⑥, 不亦远乎?”(《泰伯》)
①曾子:名参 ,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 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②读书 人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④表并列⑤把…作为⑥停止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 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 理六经。
赞美孔子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 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乾隆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 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概括主题。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 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 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①闻道②,夕③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 点。”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①为山②,未成一篑③,止④,吾 止也。譬如平地⑤,虽覆⑥一篑,进,吾往⑦ 也。”(《子罕》)
①比如。譬,比喻,比方。②堆土成山。为:堆积。 ③篑,盛土的竹筐。④停⑤填平洼地。平:形作动, 填平。⑥覆:倾倒。⑦往:坚持。
孔 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
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
子 利、“见利思义”的义
利观与“富民”思想。
思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
主要内容。

教育思想:他提倡“有 教无类”,创办私学,主张 “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 有余力,就去做官,强调学 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 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 容是“礼”和“仁”。其中 “礼”为道德规范,“仁” 为最高道德准则。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饮食不追求饱 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 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
→ “好学”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七十二 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 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 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 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行仁德 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 “请问实行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 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 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 请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纪昀 3.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顾孝先题孔子庙 4.教被寰宇光曲阜;泽流海外润长崎。
——赵朴初题孔子庙
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李苦禅撰书长崎孔子庙
仪门讲屋宏开,群仰海邦领袖;吟坛载启,争 承尼父渊源。
——沈陶题长崎孔子庙 庙貌森然,蓬海肃陈俎豆;仪范卓尔,崎山尊 祝衣冠。
——顾孝先题长崎孔子庙 北拱众星,富比陶公营海峤;门临五福,岁如 篯祖乐天年。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 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 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 不也很遥远吗? ”
1.本章中的“士”指什么人?
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 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 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

知礼行仁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①不仁,如礼何②?人而 不仁,如乐何?”(《八佾》③)
①如果 ②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 待……呢?/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③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 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 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①己复②礼为仁。一日 ③克己复礼,天下归④仁焉。为仁由⑤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⑥。”子 曰:“非礼⑦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⑧,请事⑨斯语矣。” (《颜渊》)
①约束②归复③一旦,表示假设④称赞,称许⑤依靠⑥条 目,细则⑦名作动,合乎礼⑧聪慧⑨实践,从事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思想。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仁、义、礼等概念,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 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目录
孔子一生 君子好学 知礼行仁 君子人格 文化传承

孔子一生
看视频,知孔子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 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 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 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