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四氯虫酰胺9080TM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是中化农化与沈阳化
工研究联合开发的双酰胺类杀虫剂。

为掌握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适宜用药量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为今后在生产上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用药,笔者特在2013年水稻上进行该项田间药效试验[1-2]。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以为稻纵卷叶螟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机插双季晚稻,品种为“浙粳88”;供试药剂有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市售)。

喷药机械为WBS-16型手动喷雾器。

1.2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即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
450mL/hm 2(A )、600mL/hm 2(B ),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525mL/hm 2(C ),以不施药作对照(CK )。

各处理面积均为336m 2。

除试验处理因素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3试验方法
试验田肥力水平中等偏上,7月26日移栽,插种规格为
22cm×16cm ,水稻生育期为倒2叶抽生期,总体长势较好。

试验在当地第4代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发生期进行,施药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16:00—18:00,施药采用WBS-16型手动喷雾器喷雾防治,喷药液量525kg/hm 2。

施药当天日均温26.2℃,晴天;施药后5d 内均为晴天无雨,日均温在24~25.9℃。

1.4调查方法
施药前1d 查基数,施药后3、7d 调查残留虫量,药后
14d 调查残留虫量和卷苞,每处理调查5点,每点调查20
丛稻,摘取样点内全部卷苞,分别在现场原处理内剥查虫量,并将查后残留幼虫放入原处理内,然后计算百丛虫量和卷苞、防治效果。

2结果与分析2.1安全性观察
根据药后1~14d 的目测观察,10%四氯虫酰胺(9080TM )
悬浮剂450、600mL/hm 2处理区,没有发现叶色褪淡或落黄、药斑或畸形等现象发生,表明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在该试验剂量浓度下,对水稻是安全的。

2.2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药后3d ,处理A 、B 的虫量减退率分别为
35.7%、66.7%,校正杀虫效果分别为65.1%、81.9%,处理C 的虫量减退率和校正杀虫效果分别为58.3%、77.4%。

由此可见,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杀虫效果随着用药量增加而提高,600mL/hm 2处理优于450mL/hm 2处理,杀虫的速效性与与常用对照药剂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基本相仿。

药后7d ,处理A 、B 的虫量减退率分别为85.7%、91.7%,校正杀虫效果分别为94.6%、96.8%,2个处理防效差距比药后3d 明显缩小,并与常用对照药剂10%阿维·氟酰胺(9080TM )悬浮剂525mL/hm 2处理区防效基本接近。

药后14d ,处理A 、B 的百丛稻残留虫量仍控制在较低水平,杀虫效果分别为96.5%、97.3%,百丛卷苞分别为11、9个,控制卷苞效果分别为93.5%、94.7%,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2个处理间防效基本接近,从数值看略优于常用对照药剂10%阿维·氟酰胺(9080TM )悬浮剂处理区防效,但田间目测3个药剂处理区基本没有明显差异。

总体来看,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在施药后没有连续发生稻纵卷叶螟后高峰的情况下,其持效期在15d 左右。

3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在该试验剂量下,对水稻无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安全性良好。

在稻纵
摘要进行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450、600mL/hm 2
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施药,药后7d 杀虫效果分别达94.6%、96.8%,药后14d 杀虫效果分别达96.5%、97.3%,控制卷苞效果达93.5%、94.7%,持效期在15d 左右,表现速效性和持效性兼具,总体防效良好。

关键词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持效性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4-0125-01
10%四氯虫酰胺(9080TM )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董涛海1李杏美2沈银凤2张晓平2钱英2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农技推广总站,浙江绍兴312000;2绍兴市柯桥区农业技术培训学校)
作者简介董涛海(1956-),男,浙江绍兴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
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4-02-07
处理
药前百丛虫量条药后3d
药后7d
药后14d
条%条%个条%%A 281865.1494.611396.593.5B 24881.9296.89297.394.7C 241077.4198.418790.489.4CK
25
46-66-169
76--
表1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比较
卷叶螟低龄幼虫期施药表现速效性和持效性兼具,杀虫效
(下转第128页)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4期125
.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4期
(上接第125页)
果和控制卷苞效果良好,持效期在15d左右,与当地常用药剂10%阿维·氟酰胺(9080TM)悬浮剂基本相仿,可以作为防
治稻纵卷叶螟适用药剂,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在应用技术上,大田防治药量在一般发生程度时可掌握在450mL/hm2,在大发生情况下用药量建议推荐600mL/hm2为宜,同时喷足药液量,以充分发挥该药剂应有的防治效果[3-5]。

由于试验期间稻纵卷叶螟盛发期比较集中,显示防效良好,但在晚稻前期气温高、发生峰次多、盛发期较长情况下施药1次的防效仍有待今后探索。

4参考文献
[1]李守铭,周旺喜,董明灶,等.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防治稻
纵卷叶螟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18.
[2]夏际龙,胡东坡,王国刚.12%氟虫双酰胺·甲维盐微乳剂防治水稻稻
纵卷叶螟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59.
[3]杨健,宁国云.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和茚虫威15%乳油对水稻
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4):53-54. [4]温绍明.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北京农业,2013 (3):72.
[5]董涛海,沈琼华,胡荣庆,等.几种新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1-172.
(上接第126页)
叶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可作为大面积稻田应用的首选药物。

3.5.2掌握好施药时间。

对稻曲病侵染特性的研究表明,此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为水稻破口初期,同时考虑到水稻穗颈瘟及螟虫的各项防治,穗期病虫害总体防治时间应选在水稻破口初期最好。

3.5.3注意事项。

防治稻曲病应坚持以预防为主。

气温高时可减少防治次数;湿度大时,要重点防治;向阳的田块可减少防治次数;阴雨天气多,要加强防治。

如用井冈霉素防治,在破口前5~7d以常规用药量的1~2倍药剂防治1次,其效果比常规用药量防治2次好。

井冈霉素施药后应保持稻田水深3~6cm3d。

由于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病害,一定要注意使用药剂的安全期。

4参考文献
[1]胡圣法.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8): 155,157.
[2]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2): 45-51.
[3]程艳辉,曹远银,张晶,等.稻曲病菌培养条件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
学,2011(5):120-123.
[4]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 59-60.
[5]杨兵.白湖圩区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4): 603.
[6]薛春梅,潘正艳,吕国光,等.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 2011(9):81.
[7]王欢,涂军民,梅凯华,等.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
业科技,2010(22):168.
[8]刘天晓.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9): 347.
[9]王维超.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北方水稻,2013(1): 46-47.
旱区补水,种植益鸟食饵植物;设置悬挂鸟巢等办法来招引益鸟。

3物理机械防治法
3.1捕杀法
该法适用于捕杀在某生育时期有群居性而容易捕到的害虫,如采集位于树干下部或隐藏在岩石下毒蛾的卵块,在翻地的时候,捡拾金龟子和其他地下害虫的幼虫。

利用某些害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或黄昏时,在树下铺塑料薄膜,震动树枝捕捉害虫并作集中处理。

检查树干,发现卵粒及时刮除杀死,并用细钢丝做成铁钩杀死隧道内的幼虫。

3.2光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某些趋光性或其他特征,设置诱虫器械或其他诱物来诱杀害虫,如利用黑光灯诱集一些趋光性昆虫集中杀灭。

还可以设置害虫喜欢的环境,也可诱杀很多害虫,如红蜘蛛、毛虫、刺蛾等,这些潜藏在粗皮裂缝中越冬的习性,因此在它们越冬前,在树干上束草或包扎麻布片,诱集害虫进入越冬,来年开春前集中歼灭。

4化学防治
使用枝杆包扎法,只在病虫害相当严重时采用,但不宜多次使用。

树干包扎法具有省工、省药、防治效率高、果实吸药少的优点。

其主要是针对食叶、吸汁及蛀干的害虫,如蚜虫、螨类、介壳虫等,使用的农药是针对害虫和病原体选用有良好防效的内吸型农药。

扎药时间选用每年4—9月效果最好,具体方法是在树干上适宜操作的部位,刮去一圈宽度为该处树干直径1/2左右的粗皮,把旧棉布或吸水材料围在刮皮处,用塑料膜包好并扎紧两头,然后把配好的药液注入吸水材料中,但对栗树敏感的农药慎用,果实收获前40d应停止用药,以免污染板栗。

总之,在板栗的生长过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福美砷等;限量使用中等毒性农药,如甲氰菊酯(灭扫利)、高产氯氰菊酯(功夫)等,这类农药在果树生产期内一般只允许喷施1次;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杀铃脲、蛾螨灵、福星、代森锰锌等,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栗果虽有坚硬的外壳做保护,但在采摘前20~30d应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以保证栗中农药无残留,或虽有少量残留但不超标。

要注意适时喷药,严格控制施药的次数和浓度,做到多种病虫害能兼治的不要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防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喷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板栗[5]。

5参考文献
[1]陈腾土.板栗高产栽培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2000:7.
[2]周继考,丁振刚,聂原,等.果树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5:7.
[3]戈春玉.绿色板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
(3):95.
[4]杨洪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5]吴志辉.板栗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3):47-49.
128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