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佛教建筑历史分期及艺术特色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1河北佛教建筑概况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河北地区。
据文献记载,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河北南宫市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国最早的寺庙,它比号称“中国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建寺时间还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隋唐时代,佛教达到鼎盛时期。
这期间,由义玄禅师在河北正定县的临济寺创立了闻名于世的“临济宗”,现在佛教界素有“临济子孙遍天下”之称,其宗派在佛教界的影响之大,略见一斑。
另外,由赵州和尚从谂在赵县柏林禅寺开创的“赵州禅”,也在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到清代,河北的承德形成了北方的藏传佛教中心。
佛教寺院古塔曾遍布全省的名山大川、城乡各地。
河北除驰名中外的正定临济寺和赵县柏林禅寺外,还有邯郸峰峰的南北响堂石窟、正定县隆兴寺的古建筑群、承德的外八庙以及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讲经说法的邯郸成安县的元符寺(二祖寺)等等。
据清光绪年间记载,全省有寺庙786座,古塔59座。
只因历史战乱,年久失修等,现大部分被毁或仅留遗址。
2河北省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与分布格局
2.1河北省佛教建筑的历史分期
河北的佛教建筑初创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并曾于隋唐时期进入了建设高峰期,可惜彼时佛教建筑保留者甚少,大多寺院被损毁,只剩少量寺塔存世。
宋元时期是河北省佛教建筑存世较多的一个时期,该时期佛塔仍是现存佛教建筑的主导类型。
明清时期,佛教寺庙大量存世。
明代中期以后,在蒙古俺答汗的提倡下,藏传佛教(喇嘛教)迅速向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及北方蒙古族地区传播,河北承德的寺庙建筑也受此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藏传寺庙的鼎盛时期(如表1)。
表1河北佛教建筑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2.2河北省佛教建筑的分布格局
河北省的寺庙建筑要分部主要集中在承德市,石家庄市到保定沿途一带的个各市县,张家口,唐山市也有零星分部,承德以寺庙居多,佛塔主要集中在河北生的中部以及西南部,如图1所示。
3河北省佛教建筑的基本类型及艺术特点
3.1汉传佛教寺庙
汉传佛教寺庙一般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寺庙的等级不同,大小不同,寺中庭院的数目也不相同。
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单体建筑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殿、堂、楼、阁、廊、庑、亭、台等。
在这些建筑物中,梁架交错,斗拱支撑,木榫卯接,人字形两面坡,屋面上铺着青瓦、琉璃瓦或者镏金铜瓦,屋脊上还安置了各类装饰品。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的传统模式。
河北正定隆兴寺就是汉传佛教寺庙的杰出典范。
3.2藏传佛教寺庙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
一些著名的大寺,依山而建,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
它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财富的集中地。
它的总体布局常取对称式布局,但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以低矮的建筑群衬托,突出主体建筑大殿,河北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势而建,气势更为恢宏,其后部仿西藏布达拉宫,形成错落有致的红白台建筑,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3.3汉藏结合式建筑
这类寺庙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处,喜欢采用轴线布局,主要建筑大经堂往往用简化的藏式装饰,其他附属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选用汉式藏式不一。
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是这类寺庙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轴线排列,完全采用汉族传统佛寺的制度,但在中轴线的後面布置了藏传佛寺特有的大经堂。
平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份,全部建在高台上。
屋顶为汉族建筑的构架形式。
但整体平面及空间处理仍是藏传佛寺经堂的特有规制。
建筑外墙镶嵌蓝色琉璃砖,门廊上面满装红色格扇窗,墙上鎏金饰物也很多,这些都使大经堂在外形上显得很华丽,而无藏族寺院雄伟的气质。
河北承德外八庙中的须弥福寿庙吸取了蒙藏建筑特点,集中了当时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布局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份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藏式大经堂或坛城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
如须弥福寿庙是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其后部建造了一座方形大红台,把经堂建筑包蕴在内;又如3.4石窟寺
石窟寺院与一般平地的木造、石造或砖造寺院不同,是利用岩盘或岩山开凿而成,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痕迹,弥足珍贵。
内部多设有佛龛、佛坛、华盖、塑像,饰以浮雕、壁画等,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俨然是佛教的宝库,形成石窟艺术,同时造就了佛教艺术史,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响堂山洞窟深邃,山上的石头石质坚实细腻,对之拂袖就能发出铿锵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上响堂山石窟分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石窟。
现在共有16座保存完好的石窟,造像3400多尊,分别开凿在鼓山的南麓和中麓,称为“南窟”和“北窟”,两窟相距约15公里。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4结语
以上是对河北省佛教建筑历史分期和艺术特色的一个初步分析,研究佛教建筑对发展佛教、传播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部研究
河北地区佛教建筑历史分期及艺术特色初探
潘莹1赵晓峰1赵晓冬2
(1.河北工业大学,中国天津300401;2.张家口市交通局,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中国佛教大约在两汉时期传入河北省,河北省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建筑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在我国佛教建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河北省的佛教建筑历史分期,分部格局,文化属性做了初步的统计与分析,重点分析了河北地区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河北地区;佛教建筑;历史分期;艺术特色
隋唐时期
寺庙赞皇县治平寺、正定县开元寺
佛塔正定凌霄塔、赞皇治平寺石塔、博野兴国寺塔、灵寿幽居寺塔宋元时期
寺庙正定隆兴寺、涞源阁院寺、蔚县释迦寺
佛塔景县开福寺舍利塔、定县开元寺塔、易县圣塔院塔、涞水西岗塔、正定广惠寺华塔、涞源兴文塔、蔚县南安寺塔、衡水宝云塔、
赵县柏林寺塔、故城庆林寺塔明清时期
寺庙
承德外八庙、石家庄毗卢寺、怀安昭化寺、井陉福庆寺、张家口时恩寺、玉田净觉寺、邢台开元寺、蔚州灵岩寺、蔚县暖泉华严寺
佛塔平山万寿寺塔林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域文化景观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HB12YS044)。
作者简介:潘莹,女,硕士,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赵晓峰,男,博士,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赵晓冬,男,硕士,张家口市交通局,高级工程师。
9
.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中国佛教建筑很好的史书,希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河北省的佛教建筑做更深入更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1]田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张勃.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源流概述[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4).[3]才旦.藏族建筑艺术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4]李桂红.中国汉传佛寺建筑与佛教传播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责任编辑:杨扬]
图1
1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