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振华实验学校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振华实验学校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安这座城(节选)
贾平凹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吼叫秦腔,
调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样的民谣,描绘的或许缺乏现代气息,但落后并不等于愚昧,它所透发的一种气势,没有矫情和虚浮,是冷的幽默,是对旧的生存状态的自审。

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了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

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懦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

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的境界里去。

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你会突然感到历史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唐时的标记。

现代的艺术日夜在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

这不是正规的演艺人,他们是工余后的娱乐,有人演,就有人看,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里的餐具,碗是那么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

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扛着杏黄色的幡旗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你随便走进一条巷的一户人家中吧,是艺术家或者是工人、小职员、个体的商贩,他们的客厅是必悬挂了装裱考究的字画,桌柜上必是摆设了几件古陶旧瓷。

对于书法绘画的理解,对于文物古董的珍存,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

男人们崇尚的是黑与白的色调,女人们则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裳,质朴大方,悲喜分明。

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但民间却大量涌现着《易经》的研究家,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作遥控。

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清晨的菜市场上,你会见到手托着豆腐,三个两个地立在那里谈论着国内的新闻。

在公共厕所蹲坑,你也会听到最及时的关于联合国的一次会议的内容。

关心国事,放眼全球,似乎对于他们是一种多余,但他们就有这种古都的秉性。

“杞人忧天”从来不是他们讥笑的名词,甚至有人庄严的提议,在城中造一尊巨大的杞人的雕塑,与那巍然竖立的丝绸之路开创人张骞雕像相映成辉,成为一种城标。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你信步在城里走走吧,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

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

记住,历史当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的西安当让不仅仅是个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最现代的东西。

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5分)()()
A.关中地区的秦腔和皮影木偶是人们自娱自乐的地方戏,它已成了人们追忆历史,宣泄自豪的方式.
B.西安曾是13朝古都,它的衰落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的原因.
C.西安人杰地灵,这是古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赋予的,这座古城也因此永葆活泼的生命力.
D.西安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作者以此为突破口,集中笔墨突出了西安历史的辉煌.
E.文章既表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魅力,也写出了古都人的鲜明个性.
(2)作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请归纳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古城魅力的,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6分)
(3)作者把大雁塔比做“一枚印石”,把曲江池比做“一盒印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试分析《西安这座城》中西安市民精神面貌。

(8分)
参考答案:
(1)BD
(2)(1)建筑的古典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风情、人的精神素质等。

(2)对古城西安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3)在内容上突显了西安古都悠久的文化历史韵味;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文化大印”的放置,在语言效果上显出形象生动感和文化气息。

(4)西部关中平原人民有粗犷、质朴、率直、自足的个性。

充满智慧,善于思考,能与时俱
进,有忧患意识。

他们积极地关心国事,在西安人身上涌动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投入,迸发的是生命的活力。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从文章中找到能表现西安古城魅力的相关语段及语句,修饰性的词句或语句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例如,十三朝古都、城墙完整、各种活动、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等都反映了西安的魅力,要从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几个方面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作者把大雁塔比做“一枚印石”,把曲江池比做“一盒印泥”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一般性作用是生动形象,因此再将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大雁塔和曲江池的特点以及西安古城的文化历史韵味。

然后再从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三个角度答出其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读后可知,本题要从反映西部关中人民性格的小事中去概括,如歌谣、餐具、少以言辞、多以行动、菜市场上人们的表现等等来体会其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峡猿啼之谜
江水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
前几年,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揭开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早晨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

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

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

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鸣,直到邻近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其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

这个家庭还有个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鸣,以免招来异性;当然,“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鸣: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为了呼唤离家子猿。

说到三峡猿啼,有人认为猿声并非是两岸啼。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自三峡七百里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当年李白过三峡,正是“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之时,故能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声。

但是,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却写道:三峡的确多啼猿,但它们都生于南岸,而鲜见于北岸。

史书中还曾记载,有人从南岸捉了猿放到北岸,猿非但不啼,还千方百计地逃回南岸去。

由此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应改为“南岸猿声啼不住”。

为何猿声只在南岸啼呢?有人认为,三峡“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山高林深,气温偏低,不适宜猿猴生长。

所以,猿要逃回到南岸去。

“三峡猿啼”的根本问题,即“发出了啼声的是猿还是猴”。

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世界上现有的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四种猿类,前两种分布在非洲,后两种定居在亚洲,其中在我国的长臂猿仅出没于云南、海南岛等地的林区。

若由此看来,三峡上发出啼声的就不该是猿了。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1987年,中科院的一个考察组在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一件长臂猿左侧下颌骨化石;其门齿、犬齿已脱落,前臼齿、臼齿保存完好,牙齿稍有磨蚀。

与该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这些动物骨骼的有机物质含量很高,与尚未石化的长臂猿下颌骨一致。

此外,他们还从土层中找到骨簪和一件陶制品,经鉴定,这些陶制品和骨制品和文化性质与3000年前的川东大溪文化相近。

由此证明,那一历史时期的长江三峡确实有过长臂猿的活动,李白并没有错将猴叫认作猿啼。

7.文章末句“由此证明”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
A. 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长臂猿下颌骨化石。

B. 与长臂猿化石一起出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

C. 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距今约3000年。

D. 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波尔?杰丁认为猿啼是建立或维护家庭的需要。

B.清代学者认为猿啼只在南岸,有人认为北岸气候恶劣,不适宜猿的生长。

C.中科院考察组对长臂猿化石的发现,可作为李白诗中“猿啼”的佐证。

D.长期以来,学者们经过对世界上四种猿类分布情况的研究,认定三峡无“猿”,李白听到的不该
是猿声。

9.引用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

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波尔?杰丁的考察发现,作者是赞同的。

B.对清代学者和史书的观点,从“但是”一词,可见作者的青睐。

C.引用长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作者是为了推出三峡无“猿”的质疑。

D.引用中科院的考察发现,作者意在证明三峡有“猿”,李白无误。

参考答案:
7答案:(C)(据后文“此”所“证明”的内容,C项对前文的概括全面、准确)
8答案:(D)(文中有“若由此看来”一句,据此,D项的“认定三峡无‘猿’”,是作者据学者研究所作的推断,非学者的观点。


9答案:(B)(对“南岸说”,作者只客观引述介绍,未表明观点、倾向)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榕树的美髯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

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

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

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

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

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

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

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

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

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

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

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

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

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

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

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

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

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过吉”(赣南的吉安)的俗谚,这种长江流域的人们难得是一见的树木,在南方却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榕树的树子(和无花果一样,其实它的发育了的囊状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

我们坐在榕树底下乘凉,有时不知不觉,可以被撒个满身。

把玩着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赞美造物的神奇。

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自然,榕树最奇特的毕竟是它的根,气根落地又成树干,这就使得古老的榕树形成了一个个的穹窿门,可以让儿童穿来穿去地捉迷藏。

它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往往在树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团盘根错节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树,那拱起的树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为之迸裂。

南方有些乡村,在榕树的基座灌上一层一两尺厚的水泥,造成一个和树身紧连在一起的平滑的圆台,这就使得“榕树下”更加成为一个纳凉消夏的好去处了。

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

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够“纵深发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极深和极远的地方。

根深叶茂,这使得一株大榕树的树荫,多么像一个露天的礼堂呀,怪不得几百年前,就有人称誉它们做“榕厦”了。

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

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

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

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

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

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

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株榕树是自然枯死的。

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斩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

正因为榕树具有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在旧时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新加坡归国华侨。


11、以下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即写到“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第三段选取植物中的槐树、桉树、栗树、红松等和动物中的象与鲸作反衬,突出了榕树的“大”。

C、这篇散文,作者在语言上平实冲淡,不疾不徐,仿佛述家常一般,突出地表现文章描述“智者”形象的这一特色。

D、因为对根的重视,所以榕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只要把榕树的种子播洒在土地上,在哪里它都能茁壮地成长。

E、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散文家之一,秦牧的这篇《榕树的美髯》,跨越古今,不分中外,娓娓道来,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1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6分)
⑴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

⑵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要把“第一票”投给榕树。

(6分)
14、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对此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加以说明。

(8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CE(A,没有点明主旨,B,此处不是反衬,D,“在哪里”文中没有根据)
12、⑴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给榕树赋予灵性(1分)。

不同于把根深埋地下的其他植物,榕树的根不仅深埋地下,更长于地上、附于树身,与众不同,彰显了勃勃生机(2分)。

(联系上下文)
⑵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榕树比作老人(1分)。

既突出了榕树气根繁盛的特点,也强调了榕树沧桑、智慧的一面(2分)。

13、答案:①榕树是南方分布最广的树,随处可见。

②小小种子却能“独木成林”,蕴含自然规律,充满智慧。

③生命力顽强,只要一点泥土就能生长,且不会自然枯死。

(一点2分)
14、答案:作者借由对榕树的“美髯”——根的描写,表现了根之于榕树的重要性,即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茁壮成长,(学生很可能只看到顽强生命力而忽视“根”这个源头)从而抒发了对根的重视这一感慨。

结合作者本人华侨的身份,(提醒学生看注释)对根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于故土的感情,也表达了人生需要重视基础的感悟。

启发略(无论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或者“基础的重要性”等。

若谈“生命力顽强”则只得一半分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 宜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