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能演练学业达标岳麓版必修1
[随堂巩固]
1.(2015·浙江学考)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
A.“致远”舰B.“定远”舰
C.“靖远”舰 D.“经远”舰
解析:选A。
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选A项。
2.(2015·北京会考)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中“近代”“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等信息,可直接选出答案为1895年日本逼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
本题选C项。
3.(2015·广东学考)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巴黎和约》
解析:选C。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旅顺和台湾,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信息可知,该条约缔结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丧失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巴黎和约》主要涉及中国的是山东问题,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4.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与如图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 。
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图片中体现的是多国参与,故A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有英法参与,故B 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只有日本参与侵略,故C 项错误;据图片信息可知应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故D 项正确。
5.(2015·山东学考)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A .中华民族的奋起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 .晚清政府的改革
D .近代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B 。
题干列举了列强侵华的三次战争和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故B 项正确;中华民族的奋起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排除A 项;晚清政府的改革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排除C 项;近代的民主革命表现是辛亥革命等,排除D 项。
6.(2014·江苏学考)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解析:选D 。
《辛丑条约》将清政府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保持清政府的存在,同时规定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故选D 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其根本目的是( )
A .把朝鲜变成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根本目的的分析。
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故选C项。
2.(2016·江苏盐城高一期末考试)2015年黄海“丹东一号”沉船经过进一步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在一个圆形瓷盘的正中间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如图)。
据此判断该舰舰长应该是爱国将领( )
A.邓世昌 B.丁汝昌
C.刘步蟾 D.刘永福
解析:选A。
根据题目可知“丹东一号”即为1894年黄海海战中撞击日舰而沉的“致远舰”,当时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管带”即相当于现代的“舰长”,故A项正确;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海军提督相当于现在的舰队司令,故B项错误;刘步蟾担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在威海卫战役中担任“定远”号管带,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在《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誓死保卫台湾,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与“致远舰”无关,故D项错误。
3.(2016·浙江余姚中学高一月考)“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错的有( )
A.4处 B.3处
C.2处 D.1处
解析:选B。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而不是东北三省,故B项正确。
4.(2016·北京丰台区高一期末统一练习)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南京条约》主要限于外贸领域,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只有通商信息,没有提及投资、生产、开厂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不涉及通商、投资的信息,故D项错误。
5.(2016·辽宁大连高一期末考试)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6.(2016·广东湛江一中高一期中考试)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于( )
A.朴素的爱国热情
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C.知识分子的宣传
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
解析:选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
虽然他们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们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
A项是正确答案。
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7.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解析:选B。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与日本有关,《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与日本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这反帝反侵略的主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8. (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某条约第八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
这些条款应该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反映了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反映了允许列强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体现了《辛丑条约》内容,选择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亿两的赔款。
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
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
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三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以及“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2)中国角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本角度,依据材料二中“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并结合所学从“日本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角度分析作答。
(3)材料三是从殖民扩张破坏性以及建设性的角度论述的,从破坏性角度而言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从建设性角度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4)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全面的观点,采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评价。
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3)理解:一方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4)标准(或方法):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59)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
2.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上述现象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
提示:一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落后自然要挨打;二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三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自我测评(教材P59)
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提示: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三、活动建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