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
解析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2.如图所示是小明看到老师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时的情景,若放大镜镜片的焦距大约在10cm左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看小明是倒立缩小的
B.小明距离老师在10cm以内
C.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
D.小明若戴有近视镜则不可能看到图示情景
【答案】C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成像时,若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道,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所以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C符合题意;由于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无论小明是否戴有近视镜,小明都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由于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是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2f>v>f,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老师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A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3.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6cm
B. 12cm
C. 18cm
D. 24cm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

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
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

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
焦距,即焦距是 12cm=18cm.
故答案为:C.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拍摄的武汉长江大桥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要想使桥的像小一些,小明应离桥远一些再拍摄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A
【解析】【解答】A. 要使底片上桥的像变小,物距要增大,所以马亮离桥要远一些。

A符合题意。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不符合题意。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不符合题意。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5.如图是媛媛同学在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画图记录的物、像大致关系的四幅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同侧,A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则像距大于物距u,B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等于像距,即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降。

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解答】在以上四个图中,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即乙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丙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
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即丁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答案为:A.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下列作图错误的是()
A. 力F的力臂
B. 判定螺线管的极性
C.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D. 光的反射
【答案】B
【解析】【解答】A、由A图知,力F的力臂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B符合题意;
C、由B图知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D、由D图知光的反射的光路图是正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画力臂的方法:找支点;沿力的方向画延长线;过支点向力的延长线做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B、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C、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射向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D、反射定律:反射线跟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飞机在海上进行搜救时,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0 mm,则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
A. 大于200 mm
B. 恰为100 mm
C. 小于100 mm
D. 略大于100 mm
【答案】 D
【解析】【解答】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100mm,胶片和镜头之
间是像距,2f>v>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100mm小于200mm。

由题意可知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此时物距很大,所以像距会很小,即像很靠近焦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8.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

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 B
【解析】【解答】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透明塑料瓶相当于这样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9.下列原理图与光学仪器不相符的是()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电影机
D. 望远镜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

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

B不符合题意。

C、电影机实际上和幻灯片的原理相同,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

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是用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

如图是一个潜望镜,潜望镜的上下端都是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工作的。

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潜望镜是利用物体经两块平面镜反射成像工作的.
10.“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20 字小诗《苔》出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苔花是光源
B. 苔花虽然很小,也学牡丹花努力绽放,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的反射
C. 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 苔花生长在房屋背后的阴凉处,房屋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苔花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照在苔花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11.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

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B. 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实像
D. 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15cm刻度线处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A、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10cm=40cm,u>2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
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2f>u>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4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C不符合题意;
D、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1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u>2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11.对下列光现象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A. 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光射到上面会发生折射
B. 宝塔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C. 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放大镜具有发散作用
D. 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需要凸透镜矫正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光射到上面会发生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需要用凹透镜矫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交通标志线上每隔2m安装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

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

下列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
A. 公路上反光标志牌
B. 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 自行车的尾灯
D. 环卫工人穿的反光马甲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由于“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

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图像,“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同时又能将汇聚后光线全反射,反光效率很高.
13.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B.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符合题意。

B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14.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拍摄a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B. 拍摄b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C. 拍摄a与b时,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知,b的像比a的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小,此时的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以拍摄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照相机的制作原理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15.晨光初中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制教育时放映幻灯片,发现屏幕上的像小了点,应怎样调节()
A. 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 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 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 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答案】 B
【解析】【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物近像远像变大.
16.小徐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当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正好能成等大的
像.他进行如下操作时,能使像变大的是()
A. 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
B. 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
C. 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
D. 将蜡烛向右移动15cm
【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u=50cm﹣30cm=20cm,成等大的像,一定为倒立、等大实像,则u=2f,即2f=20cm,凸透镜的焦距f=10cm.A、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u=20cm+10cm=30cm,满足u>2f条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u=20cm+15cm=35cm,满足u>2f条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u=20cm﹣10cm=10cm,满足u=f条件,不能成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将蜡烛向→移动15cm,u=20cm﹣15cm=5cm,满足u<f条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变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在焦点之外,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7.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做了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 错误;
C、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 错误;
D、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结合选项的知识梳理中的内容,对照所掌握的具体知识,逐一做出判断即可.
18.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cm
B. 当u=3.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u=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当物距为4cm时,像距也为4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所以2f=4cm,则f=2cm.故A错误;
B、f=2cm,2f=4cm,当u=3.5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u=5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cm处移到8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0.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 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 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1.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 望远镜
B. 显微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答案】C
【解析】【解答】解: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在物镜处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A错误
B、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幻灯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C正确;
D、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眼睛像像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
B. 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凹透镜以后得到了矫正
C. 竖直挂在小车顶部的小球与车厢壁刚好接触,小球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球只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2个力的作用
D. 每个滑轮重3牛,物体重6牛,不计绳力和摩擦,物体静止时拉力F为3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开始锤柄和锤头同时向下运动,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A错误;B、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佩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