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张元干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训练-----张元干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
张元干
落景下青峰,高浪卷沧洲。
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
底事中原尘涨。
丧乱几时休。
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
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
临风醉酒,堪笑谈话觅封侯。
老去英雄不见。
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
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景物描写,气势磅礡,交代活动的背景,也寓含着国运与时局现状。
B.“泽畔行吟”化用了屈原被流放的典故,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心忧天下的情怀。
C.“想元龙”句用三国时陈登与许汜的典故,旨在讽刺沽名钓誉之辈封侯之心。
D.最后两句是作者劝慰友人之语,不要说三伏正热,只要撇开世事便是好时节。
2.《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寒磊落之气”。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抑塞”和“磊落”之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①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
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
宿雁落、寒芦深处。
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②,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③。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谩暗涩、铜华④尘土。
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⑤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释:①张元干,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
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张元干入李纲(字伯纪)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仍上书反对。
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
②鼍鼓:[tuó]鼓,用扬子鳄皮蒙的鼓。
③骄虏:指金人。
④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
⑤垂纶:即垂钓。
3.下列各项,没有运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A.十年一梦扬州路
B.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C.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有人说这首词“虽吊影自伤,但壮心犹存”,请结合全词简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
张元干①
平生百绕垂虹路。
看万顷、翻云去。
山澹夕晖帆影度。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
走笔犹能醉时句。
花底自成心暗许。
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
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
②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6.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张元干①
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处。
陵迁谷变总成空。
回首十年秋思、吹台东。
西窗一夜萧萧雨。
梦绕中原去。
觉来依旧画楼钟。
不道木犀②香撼、海山风。
【注】①张元干,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此词作于靖康之难的第十年。
②木犀,桂花。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重阳节走过开满菊花的山坡,登高望远,回忆往事,思绪难平。
B.“陵迁谷变”语自《诗经·小雅》,用典故写出世事难料、山河巨变。
C.窗外秋雨潇潇,彻夜不歇,以哀景衬哀情,营造出萧瑟、凄冷的氛围。
D.下阕末句,木犀是词人自比,刻画出不被当世所容、清高孤傲的形象。
8.下阕中“觉来依旧画楼钟”意蕴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
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
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
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
③耿:明亮。
④大白:酒杯名。
9.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与“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10.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干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
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
三春不是别离时。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闹”字运用比拟手法,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让桃李的艳丽如在眼前,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春景的美好。
C.“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D.词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但虽为送别,却不见太多的悲伤,只是些许的失落与惆怅。
1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内容。
【答案】
1.C“旨在讽刺沽名钓誉之辈封侯之心”错,“堪笑谈话觅封侯”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张元干与好友徐师川泛舟太湖,面对动荡时局,谈及功业理想,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笑谈罢了,并没有提到“沽名钓誉之辈”。
2.①“抑塞”之气:日落西山,风急浪涌,道路难行;战祸迭起,丧乱无休,仕途坎壈;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理想落空。
②“磊落”之气:舟行江海,翱翔天地间;把酒临风,笑谈功名;放下世事,泛舟五湖。
3.B
A.“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遣怀》中的诗句,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愁。
C.“要斩楼兰三尺剑”,化用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
西汉傅介子
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
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以傅介子比喻李纲,表示坚定抗金的志向是很确切的。
“遗恨琵琶旧语”: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嫁于匈奴。
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
这里用来写宋向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的遗恨,也可以说是抒写中原未能收复而抗金将领弃置不用的遗恨。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打仗,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最后齐国也被秦国所灭。
4.本词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属于吊影自伤;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遗恨。
全词写得慷慨、悲凉、愤激,其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了“壮心犹存”。
5.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错误,根据“平生百绕”和“少年陈迹今迟暮”可知,上阕写的是词人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的景象,不是词人眼前之景。
6.①词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运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描写神女的美妙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风格;②但“风断”意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风中消逝,“尘散”言曹植笔下的洛神也随烟尘散去;③结合下阕如今迟暮,词人只能在醉时奋笔疾书,回忆旧家春事,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7.D“不被当世所容、清高孤傲”错误。
句意指自己不能承受因思念故国家园而激发的内心翻江倒海的激越之情。
刻画了诗人热爱河山,渴望收复中原的志士形象。
8.①词人梦中醒来发觉现实依旧是雕梁画栋、歌舞升平。
②“依旧”表达了词人无力收复中原的无奈,以及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恨之情。
9.AE
A.“伤心的疑问”“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错误,“底事”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
E.“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错误,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夸张修辞,“黄流乱注”“千村狐兔”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
10.①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②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③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④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
⑤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⑥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11.B“将其比喻成喧闹的孩童”不对,而是将“桃李人格化”,并不是“比喻”。
12.下片运用拟人(或移情)手法,写湖山在挽留“我”,而茫茫烟水在哀愁地送别“你”,只是春天并不是伤感的别离季节。
虽然抒发的是离别之情,但并不见太多的悲伤,表达出词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淡淡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