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调研报告(成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产品现状及用途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轻工、化工、冶金、纺织等工业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堪称“化工之母”。

在建材方面主要用于制造平板玻璃;在轻工方面主要用于洗衣粉、三聚磷酸钠、保温瓶、灯泡、白糖、搪瓷、皮革、日用玻璃、造纸等;在化工方面主要用于小苏打、红矾钠、硝酸钠、亚硝酸钠、硅酸钠、硼砂等;在冶金方面主要用作冶炼助熔剂等。

另外,纯碱还可用于显像管、石油、医药、国防军工等部门。

目前国内外纯碱主要生产方法有氨碱法、联碱法和天然碱法。

与天然碱所对应,氨碱法和联碱法所得纯碱统称为合成碱。

纯碱根据堆积密度的不同通常分为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

根据其中杂
质(主要是盐份)的含量分普通纯碱和低盐纯碱(通常是重质纯碱)。

重质纯碱堆比重大,储存体积小,能节省包装费用及储存费用,可实行散装运输,并且减少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粉尘飞扬损失,改善劳动环境,提高部分用碱产品的质量。

盐分含量低能减少氯化钠对玻璃窑耐火材料的腐蚀,延长玻璃窑的寿命,而且还会提高碱的后加工产品的质量。

因此低盐重质纯碱比普通纯碱更符合现代工业(如浮法玻璃、彩电显象管及洗涤剂行业等)的要求。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纯碱产量约80%是重质纯碱。

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等的影响,重质纯碱的消费比例较低,只有20%左右,低盐重质纯碱比例更低,不到全国总产量的5%。

2 国内外市场供需预测
2.1国外市场
2003年世界纯碱生产能力达到了4460万吨/年,其中合成纯碱为2900万吨/年,天然纯碱为1560万吨/年。

2003年产量约为3700万吨。

在合成碱生产中采用氨碱法工艺的占85%,联碱法占12%,霞石制碱占3%。

在天然碱生产中,传统采矿工艺占82%,采用水采工艺或直接取用卤水加工的占18%。

世界纯碱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4个国家或地区:美国1450万吨/年,中国1200万吨/年,东欧、俄罗斯及土耳其880万吨/年,西欧680万吨/年。

这4个区域的纯碱生产能力占全球的94%。

在世界纯碱行业中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是索尔维(Solvay ),其在欧洲和美国的9个厂的生产能力合计为750万吨/年,既有合成纯碱,也有天然碱。

世界每年对纯碱的需求量约为3500万吨,生产能力富裕16%~18%,所以世界纯碱市场总的形势是供略大于求,尤以美国和西欧更为突出。

从GDP 的增长对纯碱需求量增长的影响看,发达国家GDP 年增长率较低,而纯碱的人均年消费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如美国为30kg 。

所以对纯碱的需求增长较慢,继续维持在2.4%~2.7%。

发展中国家GDP 增长速率较快,有些国家已达到5%~7%,而纯碱的人均年消费量还处于低水平,如中国目前仅为6.9kg ,所以对纯碱的需求增长较快。

这主要是建筑用平板玻璃、日用玻璃容器和洗涤剂产量的增长,带动了对纯碱的需求。

据世界纯碱市场调查资料显示,世界纯碱用量分布为玻璃工业用纯碱量占52%,化学品生产用量占17%,肥皂和洗涤剂用量占10%,采矿、冶金、造纸占5%,其它用途占16%,其分布情况见图2-1。

17%
采矿、冶金、
其它10%
图1 2003年世界纯碱用量分布情况示意图
世界天然碱主要来源于美国,此外中国、博茨瓦纳、肯尼亚的天然碱矿已开采利用,但坐落在墨西哥、土耳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澳大利亚
的天然碱矿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美国天然碱成本相当低,对21世纪纯碱行业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欧洲纯碱生产以氨碱为主。

由于受美国天然碱冲击,西欧氨碱生产呈萎缩态势,多家企业关闭,效益好的氨碱装置仍在运行。

估计近年不会有变化。

亚洲纯碱以合成碱为主,主要生产国家为中国、印度和日本。

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纯碱进口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无纯碱装置,其需求完全依赖进口。

尽管2002年北美地区纯碱需求开始稳步回升,产品的合同价也逐步上扬,但纯碱生产商的利润水平仍然不很理想。

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国际市场纯碱价格会逐步攀升,生产商的利润可以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2002年北美地区纯碱的出口市场开始好转,需求将会有所增加。

尽管北美地区在近期不会有新的生产装置投产,但由于市场需求不旺,使该地区的原有装置开工率也只能维持在75%~80%,该地区所有的主要生产商都有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同时中国纯碱的出口对北美生产商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据资料显示,2003年美国纯碱产值为8亿美元,年产量为1030万吨,近两年来新增生产能力为162万吨/年,闲置纯碱装置生产能力为243万吨/年,运转的装置生产能力为1077万吨/年。

占总生产能力71%。

运转生产装置的负荷为95%。

美国六大纯碱公司的生产能力见表1。

表1 2003年美国六大纯碱公司生产能力统计表(单位:万吨/年)
美国国内纯碱用量分布情况为:玻璃工业占50%,化学品生产占27%,肥皂和洗涤剂占11%,采矿、冶金和石油占6%,烟道气脱硫占2%,其它占4%。

2002年下半年其国内市场纯碱合同价在83~100美元/吨。

国内市场对纯碱的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稳而略有增长。

由于纯碱是基本化工原料,在美国已形成“成熟市场(Mature Market),供需双方基本上是稳定的。

因此,纯碱厂家都把扩大出口视为增加产量的主要手段,且特别重视向亚洲国家的出口。

纯碱出口价格要比国内销售价格高,在出口港船边交货的价格平均为122.52美元。

据统计,在美国的纯碱出口量中,销往亚洲的比例占44%,北美和南美各占21%,欧洲和中东各占4%,非洲和大洋洲各占2%,中美洲占1%。

美国纯碱出口年出口额为5亿美元,由ANSAC (American Natural Soda Ash Corporation)统一经营。

2.2国内市场
2.2.1我国纯碱的生产现状
(1)生产企业数量世界最多
到2003年底,我国仍有纯碱生产厂约50家(其中,伊化集团7家,
湖北双环2家),虽然较历史上最高时的60多家减少了10多家,但仍占世界生产企业总数量的45%。

其中单厂能力达到或超过世界级规模60万
吨/年的有7家,分别是潍坊、唐山、连云港、天津、大连、青岛和双
环,能力30-40万吨/年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鸿鹤、南方、吉兰泰、查
干诺尔、安棚和昆山。

能力在10万吨/年以下的仍有10多家。

我国10大碱厂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5%。

因此我国的纯碱行业是以大型企业为主,
相对国内化工其他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比,结构相对合理。

不同规
模的企业数量和能力比例见图2。

15家10-30万吨/
年17%
17%7大>60万吨/年
59%
24家10万吨/年以
下7%
图2 不同规模的企业数量和能力比例 (2)生产工艺多样化
我国的纯碱生产工艺除氨碱和天然碱外,还有自己开发的联碱工艺,产量占总产量的38%。

联碱工艺具有原料利用率高,无废渣和废液排放等优点,为世界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特别是变换气制碱工艺不断成熟和完善,在能耗和成本等方面愈发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3)技术装备比较先进
三大氨碱厂的相继投产和对几个大中型厂的技术改造,使我国纯碱企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采用每小时气量为20000立方米的螺杆式和透平式二氧化碳压缩机,φ3.4/φ3.0米异径碳化塔,20平方米大型滤碱机,φ3.2米蒸馏塔及热电结合、热能多级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等,并引进了Φ3米和Φ3.6米大型蒸汽煅烧炉、半自动包装机、钛板换热器等单机设备以及干法加灰蒸馏和真空蒸馏节能技术等。

九十年代初又引进高效固相水合机及沸腾床干燥冷却器等设备,使我国的纯碱工业在技术装备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除此之外,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自身返碱煅烧炉、自然循环外冷碳化塔等是独具风格的大型设备。

我国先后还组织过几次技术设备成套出口。

因此在世界上中国的纯碱工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2.2.2我国纯碱的供应情况
纯碱生产在我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

根据纯碱产能的变化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纯碱生产的发展依次经历了1950年的初始探索阶段,1950~1977年的不稳定发展阶段,1978~1988年的生产大发展阶段, 1988~1997年的10年高速增长阶段以及1997~199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1999年底开始,我国纯碱市场形式好转,纯碱价格大幅度回升,国内开工率提高。

许多企业在挖潜改造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制定了大规模发展纯碱的计划。

其中唐山碱厂的30万吨/年扩建项目、山西稷山碱业公司的10万吨/年新建项目已经完成,山东海化60万吨/年纯碱扩产项目、江苏淮安的30万吨/年和四川和邦的20万吨/年新建项目将在2004年初完成。

浙江玻璃在青海新建的90万吨/年纯碱项目和山东玻璃在山东昌邑的100万吨/年纯碱项目也已经启动。

这段时期成为继三大碱厂建成后我国纯碱工业的又一轮大发展时期。

据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对国内各生产厂家的统计,2000年底国内纯碱生产能力为877万吨,产量为826万吨;2001年底,全国共有42家纯碱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950万吨,产量906万吨;2002年以来,由于唐山三友碱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大碱厂的扩产以及部分中小型联碱厂扩产计划的完成,2002年底我国纯碱总生产能力达到1030万吨,总产量为1018.0万吨。

2003年,随着山东海化和唐山三友新建纯碱装置及山西铝厂与山西南凤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山西嵇山化肥厂10万吨/年联碱装置的投产,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已达到1200万吨/年,产量1107.48万吨/年,总体开工率超过92%,许多中型企业基本都实现了100%的开工率。

1985~2003年我国纯碱产量增长情况见图3。

图3 1985~2003年我国纯碱产量增长示意图
当前,我国纯碱的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二,产量则超过了美国的103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

我国纯碱主要的大型企业都集中在渤海湾周围,基本都靠近大型盐厂,或部分用山东潍坊的盐为辅助,这与生产向原料产地集中的布置战略是吻合的。

我国的广东一带是纯碱主要进口地区。

西北暂时没有大型碱厂,但青海碱业公司投产后,我国各地区都有大型纯碱企业。

其中十大生产企业为山东海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160万吨/年)、河北唐山三友碱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30万吨/年)、江苏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连云港碱厂(生产能力为100万吨/年)、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碱厂(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公司(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40万吨/年)、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广东南方制碱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2003年我国主要纯碱企业产量及增长情况见表2。

表2 2003年我国纯碱主要生产企业产量及增长情况
在今后的3年(2004~2006)里,我国纯碱的生产能力将增加300万
吨/年,包括华尔润玻璃30万吨/年,青海浙江玻璃90万吨/年,山东玻璃100万吨/年(包括可能被淘汰能力),其他70万吨/年。

到2005年底,我国纯碱总能力将突破1500万吨/年(包括可能被淘汰能力)。

2006~2007年将是我国纯碱工业能力的停滞期。

随着2007~2008年纯碱形势的好转,预计在2008~2010年还将增加250~350万吨/年生产能力,在2010年将达到1800万吨/年左右。

2.2.3 消费情况
目前我国纯碱主要用于轻工、化工、纺织、医药、石油、军工、日用和有色金属等领域。

轻工领域中的平板玻璃生产是纯碱最主要的消费领域,消费量占纯碱总消费量的31%(详见表3和图4)。

表3 2003年我国纯碱消费分布比例(单位:万吨/年)
2%日用7%
16%
6%
图4 2003年我国纯碱消费分布比例
近年来我国市场纯碱消费量不断增加,2001年表观消费量为802.5万吨/年(实际消费约780万吨/年),2002年表观消费量增加到927.0万吨/年(实际消费870万吨/年),同比增加约15%。

2003年我国纯碱的表观消费增长到1019万吨。

国际纯碱问题专家对全球纯碱需求和GDP 的关系研究表明,纯碱的需求与国民生产总值GDP 成正比,但不同地区的比例关系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单位GDP 的纯碱消费量随经济发展的成熟度而下降。

世界发达地区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纯碱的消费市场已经趣于成熟,对于GDP 的比率有一较低的消耗量。

而发展国家的需求潜力巨大,因而相对于GDP 的比率较高。

此外,各国家的人均纯碱消费也与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经济越发达,纯碱消费量越高,中国的人均纯碱消费仍处于中等水平,较世界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图5所示。

图5 我国和其他国家人均纯碱消费对比示意图
我国近10多年来GDP增长率与纯碱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如图6。

图6 我国GDP的增长率与纯碱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GDP在过去10多年内变化了一个周期,即在1992-1994年达到高值后逐渐下降,自2000年缓慢回升。

我国GDP的变化相对平稳,而纯碱的消费增长却经历了2个半周期的变化,一个周期约4-5年,增长率起伏较大。

很难将纯碱消费增长率的微观变化同GDP的增长变化联系起来。

平均来讲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GDP增长率平均约10%。

同期纯碱消费的增长率平均为7.45%,低于GDP的增长率。

但最近4年纯碱消费增长率达到10%左右,高于同期国内GDP 的增长率。

我国的工业经济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因此,可以假定今后10年,我国纯碱消费的增长率与GDP 的增长总体是同步的,即纯碱消费增长率平均达到6%~7%是可能的。

特别是住房和汽车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都对平板玻璃进而对纯碱需求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参考我国纯碱消费增长的微观变化规律,令人担心的是在经历了连续4年(2000-2003)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的纯碱消费可能迎来一个缓慢增长期,甚至某些年份出现负增长,且这种变化周期可能越来越长。

2.2.4进出口情况
我国纯碱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天然碱,出口主要是东南亚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纯碱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每年从美国
天然碱的市场份额中获得了近100万吨的消费量。

2001年出口量为110万吨/年,2002年出口量为114.71万吨,比2001年略有增加,其中六大碱厂出口10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98%。

2003年纯碱进口量为30万吨,出口量为125万吨。

加入WTO后,我国纯碱进口关税从12%降至7.1%,2003年以后降至5.5%,2005年将降至零关税,由此导致进口纯碱成本降低约6-8美元/吨。

这就为美国天然碱扩大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另外,2004年起,我国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其中,纯碱从15%降低到13%。

相当于增加了2%的出口成本,折约2美元/吨。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将对纯碱出口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等原因,国际社会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

人民币逐渐升值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对美元升值10%,则相当于我国的出口成本增加10%。

这样将使我国的纯碱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加入WTO对我国的出口也有积极的影响。

主要是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可以享受相关的权利,针对过去韩国、印度等国家对我国纯碱采取的不正当反倾销措施,进行积极申辩,迫使韩国、印度等国家对我国开放其纯碱市场,扩大我国纯碱出口的市场份额。

针对我国加入WTO,美国天然碱公司(ANSAC)积极调整了对策,将出口我国的纯碱价格调整为所有出口价格中最低的。

目前运到我国口岸的纯碱价格仅为100~112美元/吨,加上仓储、短途运输及重新包装等费用,基本与我国纯碱价格持平,对我国纯碱市场威胁较大。

对此,我国纯碱经济联合体积极应对,将纯碱出口到美国天然碱公司的传统市场---南美市场,导致美国天然碱公司的全球战略受到冲击。

目前我国纯碱经济联合体与美国天然碱公司建立了协商与对话机制,使国内纯碱的价格基本处于较合理的位置。

有关预测显示,我国在国际纯碱出口市场上与美国竞争的焦点将会首先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从产品结构看,美国多为天然碱,我国多为合成碱,天然碱只占纯碱总产量的4%,而天然碱生产成本一般较合成碱要低。

目前
我国重质纯碱和低盐重质纯碱的产量占纯碱总量不足40%,而美国这一数值达到80%。

今后几年韩国、日本的纯碱企业将陆续关闭,我国纯碱经济联合体已于2002年10月与韩国东洋株式会社就我国纯碱逐渐加大对韩国出口签定了合作协议,也为我国纯碱企业在今后二三年内与日本三井物产等公司的合作提供了经验,从而使今后几年我国纯碱出口数量可望增加30~50万吨/年。

预计2005年我国纯碱出口量将达到150万吨/年,纯碱进口量可达50万吨。

2.2.5供需平衡及预测
近年来纯碱供需平衡情况详见表4和图7。

表4 近年我国纯碱市场的供需情况(单位:万吨/年)
图7 1997~2003年我国纯碱供需情况示意图
从表4可以得出,1997年~2003年我国纯碱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7.4%,市场基本保持供需平衡。

根据我国可能增加的生产能力、需求及进出口情况分析,2004-2010年我国的纯碱供需平衡预测如下。

预测依据:
(1)消费增长率将呈现一个周期性的起伏
(2)2004-2006年新增350万吨/年的能力;
(3)出口逐渐增加到160-200万吨,进口不增加或略减少;
(4)在开工率低于90%时,有部分无效生产能力被淘汰。

在此基础上,分乐观、平均和悲观估计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乐观估计——2004~2010年间,我国纯碱消费平均增长率达到6.5%,出口增加到200万吨/年,进口维持在20万吨/年。

依此计算各指标见表2-5。

此种情况下,2005-2006年为我国纯碱工业的困难期,预计将有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被迫关闭,并且开工率不高于90%。

但自2007年起,我国纯碱消费迎来高速增长,同时产量需求大幅度增加,企业新增生产能力的动力增加,2007-2010年还将增加3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将达到1800万吨/年。

表5 我国纯碱2004~2010年供需平衡预测(乐观估计值)
(2)平均估计——2004~2010年,我国纯碱消费平均增长率达到
5.5%,出口增加到170万吨/年,进口维持在20万吨/年。

计算各指标见表2-6。

此种情况下,2004-2007年为我国纯碱工业的困难期,预计将有5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被迫关闭,并且开工率85~86%。

自2008年起,我国纯碱工业度过难关,2008~2010年还将增加2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将达到1700万吨/年。

表6 我国纯碱2004~2010年供需平衡预测(平均估计值)
经开工的生产能力,2004~2006年我国纯碱呈现过剩的局面难以避免,其不利的一面是将使我国纯碱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出现一定的下滑,但有利的一面是将促进我国纯碱工业的整体结构调整,预计将淘汰无效生产能力50-100万吨/年,我国纯碱生产将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

自2007-2008年起,我国的纯碱工业将出现转折,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预计需要新增生产能力200~350万吨/年。

3产品价格分析
由于价格对于各企业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相关资料的获取较为困难,各月平均价格与具体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时间差,但就中长期价格趋势而言
偏差甚小,仍不失其一定时期具有的普遍意义。

1993年~2003年纯碱(轻质碱)价格趋势见图8。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图8 1993年~2003年纯碱平均价格走势图
影响纯碱价格的因素有:成本、产量以及来自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等。

市场价格的重心是以成本为基础,以纯碱行业6大碱厂平均制造成本为例(见表8),成本与价格平均差额约为428元,且在成本与价格差额低于317元时难以支付管理费、财务费用、税金及营销费用等支出,几乎出现全行业亏损,纯碱产量减少(如上表中1998~1999年);而成本与价格差距过大,则会造成纯碱企业竟相为追逐暴利而扩产,最终导致价格的失衡。

表8 我国历年纯碱平均价格与成本表(单位:元/吨)
1993年以来,纯碱产量不断提高,变化趋势呈现陡升、陡降,总体以约8%的速度增长。

数据资料表明,从供求关系来看,纯碱供给弹性系数较大,呈现价格和产量同向变化,即纯碱价格上涨,产量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产量增速也碱小;产量增速过快,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又往往是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

纯碱产量与价格趋势见图2-8。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图9 纯碱产量与价格趋势图
我国加入WTO 以后,随着国际市场竞争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关税的降低,纯碱市场已逐步成为全球化的竞争,纯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已基本一致,逐步趋向统一。

近年来美国天然碱平均出厂价格不断降低,2000年达到73美元/吨,由于美国能源价格上涨,纯碱生产商希望价格提高7美元/吨的努力没有实现。

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多年来平均在80美圆/吨。

其出口价格根据国别差异较大,如出口到中国的价格为78美元/吨(FOB ,下同),南亚120美元/吨,而到南美高达140-170美元/吨。

在此市场情况下,仍有企业认为纯碱生产利润水平低,打算退出该领域,如IMC Global 公司多年来打算出售其所属纯碱装置,但一直没有找到买主。

2001年4月FMC 公司宣布将关闭一套63.5万吨/年的纯碱装置。

American Soda 宣布欲出售所属纯碱股份,但没有成功。

以上说明美国的纯碱企业赢利水平有限。

这也是美国为何天然碱生产开工率低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美国的出口价格如表9。

表9 近年来美国纯碱出口价格 (单位:美元/吨)
如果以美国出口中国市场极限价格75美元/吨(Fob)计(此价格下美国几乎无利可图),加上远洋运输费(20美元/吨)、保险、袋装、港杂等费用(10美元/吨)和增值税(17%,18美元/吨)后(关税为0),在中国港口的销售价格估计不低于123美元/吨,折人民币1020元/吨。

则在中国的销售价格约950-1000元/吨。

2002年(包括2002年)以前,我国每年进口纯碱的数量均较少,基本上在10万吨/年以内,因此国内市场价格受进口产品美国天然碱的影响很小,而这几年国内市场对纯碱的需求增长快速,因此2000~2003年的纯碱市场价格能够保持比较稳定。

近年我国纯碱进出口价格变化趋势见图2-9。

预计未来纯碱市场价格将会有所下降,一是美国天然碱有可能随着我国纯碱进口关税的降低而增加进口量,冲击国内市场。

二是目前纯碱市场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未来几年还有大量的新增产能,而且装置将逐渐趋于规模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我们预测未来国内纯碱市场价格将可能下降到1000~1200元/吨 (重质纯碱)。

图11 近年我国纯碱进出口价格变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