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六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 不淑,云如之何!(《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一章)
用系联法求诗经的韵部——将互相能押韵的字归类,就得 出《诗经》韵部。
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对古音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 二是创立“古今(《广韵》)韵比较法”。 • 通过离析唐韵(《广韵》) ,进而确定
• 《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 以上划线部分的字可系联在一起属于同一部。 (幽部)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 风·相鼠》)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诗经·召 南·羔羊》一章)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 《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 女,琴瑟友之。”朱熹《诗集传》:“采,叶此 礼反;友,叶羽已反。”
• 《诗经·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 涉卬否,卬须我友。”朱熹《诗集传》 :“友, 叶羽轨反。”
“韵缓说”
• “韵缓说” 认为古诗用后世语音来读不押韵,是因 为古人用韵宽泛造成的,他们认为古人用韵很宽 缓,不严格。
• 顾炎武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 自知音始”,著《音学五书》,分古韵为 10部,开创了上古音的系统化、科学化研 究。ຫໍສະໝຸດ • 顾炎武对古音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
• 1、坚持古今音变的观点。
• 2、大力宣扬明陈第古今音变“古诗无协音” 的正确观点。
• 3、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顾炎武对古音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 一是创立了用《诗经》韵字系联的方法。
•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 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求之。”
•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 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 戴震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考据学家,思 想家 。他上承江永,下启段、王。
• 戴震在《声类表》中,将古韵分成9类25部。 • 如果阴、阳、入均独立成部,则为25部;若将入
声9部附而不列则为16部。 • 对转论(阴、阳、入相配)始于戴震,由于阴、阳、
入三韵鼎立,就把入声韵独立出来了。 • 对转论是了解古文献大量假借现象的钥匙。
南宋吴棫对古音的研究
• 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古转声 通”、“古通”的方法研究“协音”说,认为古 韵可以分为九部。
• 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 。 • 四真(谆臻殷痕耕庚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
通) 。 • 古转声通:改读后相通。 • 古通:两个以上的韵部可“通”为一个韵部。 • 吴棫对古音的研究起一个开路先锋的作用,对后
• 2、重视研究韵母,忽略声母的研究。
(二)江永(1681-1762)
• 江永,字慎修,长于审音,在古音方面的 代表作有《音学辨微》等。
• 江永把考古和审音结合起来,纠正了顾炎 武古韵分部时的粗疏和不足。
• 江永分古韵为13部。
• 提出“真”“元”分部;“侵”“谈”分部; “宵”“幽”分部。
(三)戴震(1723-1777)
“古本音” 。 • 他把上古的韵部放在汉语语音史的发展系
统之中,确立上古音在语音史中应有的地 位。
顾炎武对古音研究的不足
• 1、重考据,疏审音
• 顾炎武从激发汉民族的感情出发,极其重 视考古,也精于考古。但他却疏忽了审音 工作。
• 审音,是指运用等韵学的理论、今音学的 材料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分合,即从古音的 系统性来考察古韵。
(四)孔广森(1752-1786)
• 孔广森,受业于戴震。著有有《诗声类》。
• 他把古韵分成18部,其中阴声韵、阳声韵 各9部,阴、阳各部相配可以对转。
• 阴阳对转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二韵主要元 音相同这一前提基础之上,这就对古文献 中因声音相近而导致的文字假借、词义训 释现象作了音理上的科学说明,找出了声 音关系、意义关系相通的规律。
• 孔广森学说最大的错误是“古无入声说”。
《汉语史》第六讲
古音学
一、古音学的产生
• (一)什么是古音学 • 古音学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
的,它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情况的学科。 •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于宋代,发轫
于明代,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嘉时 达到高峰。
(二)古音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 六朝人已经开始明显感觉到读先秦韵文时 往往不能押韵,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南宋 前流行两种说法:“叶韵说”和“韵缓 说”。
字的古音值。 • 总之,陈第研究古音的理论、方法及所取的资料
是正确的。
(三)古音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 清代的文化政策,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整理与研究,在客观上给学者们创造 了接触古文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 清初大兴文字狱,迫使文人学士纷纷钻入 故纸堆。
二、古音学家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
• (一)顾炎武(1613-1682)
• “叶韵说” :
• “叶韵”,又称“协音”,指遇见古代韵 文不押韵时,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的某字 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这种临时改字读音 的主张,就是“协音说”。
• “叶韵说”的代表人物是宋朱熹。
• 《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 髦,实维我仪。”朱熹《诗集传》 :“仪,叶牛 何反。”
代古音学的发展有启示和创立方法之功。
明代陈第对古音的研究
• 明代陈第是古音学发轫的功臣,他的《毛诗古音 考》是斥破“协音说”谬误的著作。
• 一是立论的基础是语音,有时代、地域的差别。 • 《毛诗古音考·自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 二是采用直音法逐字考订《诗经》、《楚辞》韵
• “韵缓说”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唐陆德明。 •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
归,远送于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南 ,协句,宜乃林反。” 朱熹:“南,叶尼心反。 ”
• 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不烦 改字。”
• “叶韵说”和“韵缓说”是错误的:
• 这两种说法的立论基础由于不承认古今音 变,因而是错误的,但对后代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