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口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口导游词
【篇一:婺源分景点导游词(较全)】
上饶市区早6:00分在指定地点集合,乘车赴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抵达后车览月亮湾,后游览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中明清古
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
村
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
构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图案。
伟人故里——古镇江湾,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籍地。
这里山水环绕、风水极佳是古徽州风水文
化的典范,历代文风鼎盛、群贤辈出,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
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等景点。
生态绿洲------晓起,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古树高低屋,斜
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
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品婺源绿茶,下午车返上饶送团,途径玉山县城休息30分钟参
观三清山大型土特产超市,结束愉快旅程。
婺源主要有两条线:东线、北线,还有冬天去比
较好的鸳鸯湖。
东线景点:李坑汪口江湾晓起(上下)江岭庆源我在婺源的时间是
2天半,舍了江湾和庆源,即
李坑→汪口→晓起→江岭
李坑:一个小村子,都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条小河穿过整个
村子,两边都是些卖土货的小店铺,木雕啊,香樟木啊,小吃啊什
么的。
主街的背面是几乎没有游人的民居,可以寻落脚的住地,是
最纯粹的小镇生活。
值得一去。
tips:1、早上7点以前,晚上7点以后游人少,最真实的小镇开始
苏醒,相当的有味道,随手买些小吃漫步走走。
2、住宿。
一般的旅店平日60-70/晚,周末80-100/晚,大家可劲儿
砍价吧。
自己寻那种自住的农家,30-40/晚,可以商量和他们一块儿晚饭,
是最正宗最实惠的婺源土菜。
汪口:水绕村庄风景的代表,有些小
巷子可以穿穿,
雨天特别有味道,村里的俞氏宗祠很有气势。
老乡说这儿
晓起:晓起分上下晓起。
几条全是卖东西的巷子交织在一起,这儿
的吃住接待能力很强,可用餐和住宿。
上晓起,是个迷你的村子,
没太多的开发,一般跟团游客不太去,就是说人相对少。
推荐的是
连接上下晓起中间的一段乡间小路,两旁开满了油菜花,一条田埂
小路一直蜿蜿蜒蜒,荡荡很有意思,可以拍拍照嗅嗅春天的花香,
吃吃小零食~
tips:1、晓起可以多逛一逛,一来好吃的多,二来田园风景不错
江岭:江岭的油菜花梯田可以说是婺源的代表,是绝对要去的啦~现在油菜花基本都开了,很美。
所以,一句话,东线的中巴车一般都
以江岭为终点,但是回县城的车下午4点半就没有,要注意时间。
庆源:算是东线上最偏远的一个景点了,一般班车是不去的,由于
近两年的开发有些世故了,也是一个粉墙黛瓦的小村子。
有的游客
很推崇,有的觉得没什么意思。
我和路上的驴友交流,大多数觉得
可去可不去。
如果大家时间充裕也不妨一走,如果时间较紧可以果
断舍之,搭班车返回汽车北站,前往北线。
北线景点:延村思溪彩虹桥理坑大鄣山
北线上我只去了延村思溪,这两个景点离的很近,共同售票。
即
思口镇→延村→思溪
延村:徽式建筑的小村子,有人不是很多,可以逛逛走走,很休闲。
思溪:古建筑风景的集中地,都是有些年头的房子,各自有各自的
故事,值得走走停停看看听听。
小巷子很多。
思溪是我非常喜欢的
一个地方,游人少,融合了建筑的文化与小桥流水油菜花的自然。
大家看到的相册里的大多数照片都是在这里遇见的摄影师拍的,这
儿太多的长枪大炮,若你乐于搭讪,大可以自荐做麻豆~
思溪和延村之间的大片田野是这个景区的精华,有很多拍婚纱照的
新人,
视野很开阔,美女们果断当起花蝴蝶来~
tips:1、可以在思溪住宿,有很多旅店,都蛮干净又有热水。
但是
这儿的人都不用电吹风,在乎发型的娃儿们要自备了。
价格基本可
以砍到50-80/晚,周末适当上浮,学生是个很好用的身份,老板一
般都会适当给“穷”学生点优惠~
2、思溪有一栋老房子曾拍过聊斋,这个弄堂的转角有家小吃店,他家的青菜挂面相当够味,清早来一晚绿油油的面,悠闲的看看远处
的油菜,梨花说不出的满足,记得要尝尝他家自制的豆瓣酱,价格
实惠,推荐!
3、在这里用农家菜味道还是不错的,但价格稍稍嫌贵,大家可以可
劲儿砍价。
在婺源吃住啊什么的一般都可以砍价的,不过。
高
手们手下也留点情。
清华镇彩虹桥:北站有很多去清华的班车,末班下午5点半。
清华
是声名在外的一个景点,但是路上遇到的驴友几乎都评价说没意思,就是一座桥,近看还不如远望。
清华的游人非常多,吃住接待能力
也很强,如果时间富裕,去看看也未尝不可的。
理坑:婺源文化底
蕴最厚重的一个村庄,喜欢古建筑,古文化的孩纸们不要错过,如
果自己逛,可能会觉得地方好小,没有什么值得玩的,建议是找个
本地的向导,沿途讲解,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书乡的深厚底蕴。
饮
食和接待能力不错。
大鄣山:一个山沟沟,没有去,比较远。
但是跟驴友交流的感觉还
是不错的。
主要是山,水,树林。
有时间的娃儿可以去看看~回来记
得跟我分享哈!
瑶里:和婺源是截然不同的风格,相比婺源的粉墙黛瓦,它的色调
更柔和,也更暖,怎么说呢,它的规划没有婺源好,现代和古代的
交融有点乱了,稍显遗憾,没事儿逛逛走走也不错,比较小,光一
个古镇1,2个小时就溜下来了。
从婺源驱车要个把小时。
景德镇:与印象中的古老,满街瓷器摊不同,它是一个蛮现代的小
城市,周末住宿非常紧俏,要提前预定。
古窑相对是一个值得一去
的景点,里面是有关瓷器的种种,从古到今,从制作到出品。
建议
不要在里面买太多东西。
网上基本都有。
还便宜鹰潭:交通枢纽,几乎可以到达各大城市,到这儿转车不错。
到婺源主要观赏的是婆源的“四古”特色:明清古建筑,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和古文化。
婺源总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由
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
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
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
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
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
33万。
县城就设在紫阳镇。
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县境内有一条河流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
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
大特产特别用四种颜色来代表的,分别是“红、绿、黑、
白”: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
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都品尝过
婺源的荷包红鱼。
我们各位团友的口福也不浅,在你们今天用餐的
时候就可以品尝到这道味道鲜美的地方特色菜;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经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
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
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砚国明珠”——龙尾砚,早在
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名扬天下,南唐后主
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
果中上品。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
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
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
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
尚书”之说。
那么我们今天去婺源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说到这里我们各位团友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安
徽的“徽”字来命名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建县的时候婺源本属江西所有,但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曾被划到安徽,不过近代又重新划回了江西。
地方虽然是划回来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还是外省的游客还
是习惯性的把这些建筑和生活习惯称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
我们
要参观的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非常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个基本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戗角”。
白
色的墙,黑色的瓦,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又称为“马头墙”。
而这
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当官的”,徽州自古读书人多,地方穷就必须读书。
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多数为官者会在家乡建
起官邸光宗耀祖。
另一种就是商人。
因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
养不活那么多人。
男人到了十二、三岁很多会外出谋生、经商。
因
婺源盛行朱子之礼,自古多名人。
他们从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熏
陶,在外经商非常讲究诚信,兢兢业业,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
他
们发财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梦想融入
到房屋的建设当中。
但在古时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话说“人分三
教九流”,商人连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们的房屋就是建得豪华气派,与当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从大门口就可以让人一
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
这些我们都留到景点里再一一讲解。
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各位团友了。
前面说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谁做的官最大呢?这个人是我们各位团友非常非常熟悉,
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人——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
你们一
定会很奇怪得想:江泽民不是江苏扬州人吗?这个话题还得从江泽
民的爷爷的爷爷说起。
当时他的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扬州走马
上任就一直留在扬州没有回来了。
但在2001年5月29日,江泽民
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婺源,视察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人
文环境;并且去了江湾,看望了许多江氏本家亲戚。
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
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
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
宗祠――俞氏宗祠;还有江泽民主席的祖籍――江湾。
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第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
李坑。
车程大概十来分钟。
现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
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
北宋大中
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
年的历史。
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
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
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
所以以官职为姓。
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
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
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
姓居住于小溪两岸。
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
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
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
古时候,
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
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
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
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
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
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
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
在
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
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
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
各
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
现在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
我们再
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
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
木雕精致、完善。
,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
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
姐的房间。
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
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
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
的主人居住的。
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
当儿子长大
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
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
李文进的大夫官衔
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
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
太平军起事后,清朝
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
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
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
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
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
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
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
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
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
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
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
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
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
同时它还有一
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
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
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
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
“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
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
——
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
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
就永远畅通无阻。
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
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
屋内的木构件上,
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
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
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
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
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
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
小姐抛绣球的地方。
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
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
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
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
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
戏剧性的做法。
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
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
亭子
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
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
古时候村中的
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
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
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
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
这是李
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
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
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
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
按古时候风
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
也就化解了。
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
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
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
铜绿坊仿官厅建筑
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
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
堂门迎接。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
“铜绿”的化
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
古
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
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
它的化
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
设是很有讲究的。
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
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
,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
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
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
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
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
这幢
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
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
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
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
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
池内的鱼就是
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
活水。
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
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
旁边
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
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
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
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
他们的救命泉。
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
个神化故事。
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
的弟子,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
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
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
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
有你的黄龙。
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
龙养在墨盒里越
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
一日他
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
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
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
李祈
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
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
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
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
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
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婺源—汪口导游词
汪口,位于婺源县东北部,距县城紫阳镇23公里。
因村前两河交会、碧水汪汪,故名“汪口”。
宋大观年间(公元约1110年前后),朝
议大夫俞杲辟居汪口扁溪,墅曰:“永川”,分命五子治五宅,浚五井,建村立业。
全村现有人口1700余人,绝大部分均姓俞,皆俞杲
裔孙。
自宋至清,汪口文风久盛、人才辈出。
其中:进士14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83人,文学士13人;出版著作达33卷。
1960
年以前,婺源东部“陆不通车”,水路航运长年仅到汪口,故汪口又
为婺东货物集散地,素有“草鞋码头”之称。
明、清时期,这里店铺
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
汪口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极具特色:被我国古建专家誉
为“建筑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堪称婺源古建艺术之最;村中“大夫第”、“一经堂”可谓婺源官厅、商宅等徽派古建的缩影;保存完好的“养源书屋”,将使您感悟婺源深厚的文化积淀;走进长长的“千年古街”,会使人有浓烈的返朴归真之感;南屏后陇,葱茏生情;碧水飘流,诗意绵长??。
在这里,您能品味出婺源地方文化的精华,感受
到婺源自然生态的殊美。
看过汪口,不枉婺源行!!
俞氏宗祠导游词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它建于清朝,占地大约一亩左右。
宗祠内部雕刻十分精细,是我们欣赏木雕精华的地方。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