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材料:换一个角度看学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材料:换一个角度看
学生
这几天我始终在班里的某个角落里坐着,看着这些二班级的孩子。

看他们课间怎么活动,怎么做作业,怎么向别人借铅笔,怎么和小伙伴说知心话我发觉原来杜健鑫参与嬉戏时,动作机敏,头脑精明,这可和课堂上缄默寡言的他大不一样;杨骏豪呢,这个淘气逾遢的小家伙竟然笑的如此可爱;王麒杰这个“捣蛋大王”还挺会关怀人的坐在孩子们中间,我看到了我以前所不曾发觉的点点滴滴。

他们是那么天真活泼、稚气可爱。

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我渐渐意识到,我所教育管理的不是一个个模子倒出来的符合某种标准的二班级学校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共性丰富的八岁左右的孩子。

是的,还只是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珍宝,都寄予了全家几代人的盼望。

哪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聪慧乖巧,门门功课得优,老师交口夸赞呢?但哪个八岁左右的孩子都跟小大人似的懂事,知道严格遵守每一项制度,每节课仔细听讲,下课从不追赶打闹呢?老师毕竟教育的是一群符合全部规范要求的同学,还是一个个天真未泯,共性分明的孩子呢?他们的年龄还小,贪玩是共同特点,好动或文雅是共性特点。

究竟还是孩子嘛。

但他们又不完全是孩子。

他们是“学校”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同学。

社会要求人遵守制度法规,符合某种行为标准。

“学校”要求“孩子”做一个“同学”,这必定要让这些孩子共同遵守一些制度,也给孩子们划分出了一些衡量标准。

以成果来分是优等
生、中等生、学困生;以思想品质来分是:好孩子、坏孩子、需要教育的孩子;还有其他的,如:聪慧,听话,淘气,乖巧等等。

我的脑中交替消失着这些问题,让我深思也让我反思。

我该如何教育管理这些上了二班级的孩子呢?
我上学校的班主任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我们既敬重他学问渊博, 工作仔细,又情愿和他亲近。

敬重他为人正直,更观赏他的共性,温柔有度,友善从容。

我始终以他为范。

也想让孩子对自己“敬而不畏,亲而不昵”,愿意与我讲话,喜爱上我的课,能听进我的劝导。

我努力让自己敬重孩子,关爱孩子,多替孩子着想。

但有时被这样的报告,那样的成果,弄得失去了急躁和理智。

处理问题简洁了。

能解决就解决,能下命令统一要求就下命令统一要求。

结果呢?班主任工作是越想简洁处理就越麻烦。

越想少事, 事情越多。

规定这个规定那个,反而麻烦越多,不守规定的孩子也不见少。

总之感觉是又累又烦。

而最近呢,我尝试着少批判多鼓舞,少责备多表扬。

放下心中高高的严严的标准不去看,而把留意力放在孩子的微小进步上,放在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上, 真诚地去表扬他们,观赏他们。

我班有几个同学既不勤奋上进, 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与;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

一般状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判,是一些简单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同学。

我班的XX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好像没有什么特色的同学。

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留意到他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转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似乎也转变了他自己。

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略微晚了点,同学都
急赶忙忙地往外走,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同学光顾着挤,似乎没有留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

这时,** 同学挤了过来,告知大家看着点,别拌倒。

然后拿起来了。

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即在班级表扬了**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怀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觉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准时赐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

慢慢地我发觉他变了,上课特殊仔细, 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头注意以人为本,面对全体,细心观看,捕获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准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同学,使之发扬光大。

使每个同学都感到“我能行”,“我会胜利”。

实践使我懂得,老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舞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老师对同学小小的胜利,点滴的优点赐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胜利的心情体验,满意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育自信念,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进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勉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请多给同学一点赞美吧,由于他明天的胜利就隐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以上的点滴只能说是一次思索的记录,是脑中一闪而过的疑问和一些思考。

但是边写边想却让我的心态平和冷静了不少。

我现在明确的知道了一点,那就是放下老师的架子,放下分数成果这张冰冷的面孔,多与孩子亲近,真正的去观赏和发觉他们。

发觉他们的特长,观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不行爱, 没有哪个孩子会厌烦老师。

孩子信任老师,情愿听老师的话,什么工作都好做。

那我何不就做一个老师伴
侣,多给建议少给责备。

多给引导关心,少给批判命令。

而我现在只是转变了一下评价的方式,变“不好”为“还可以更好”,“怎么可以更好”就尝到了甜头,那为什么不沿着这条路连续走,连续摸索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