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农保档案规范化管理探讨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农保档案规范化管理探讨
伴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开展,起始于1993年的老农保,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应有的使命,到了应当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然而,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老农保的原始档案以手写材料为主,存在错、漏、字迹模糊等不足之处,给后继的档案规范化管理造成困难。

为此,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老农保档案遗留的历史问题,为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奠定基础。

一、老农保档案的特点一时间跨度大,原始凭据收集难度大。

老农保业务开展之初,委托各乡镇街民政办主任具体经办,然后把原始票据材料交给县居民保中心统一汇总保管。

由于乡镇街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几乎都是手写的原始凭据,大都只有参保人的姓名,没有身份证号码,同乡镇街同村居委会同姓名的参保人时有发生,给参保人的身份鉴定增加了困难。

而且从1993年启动的老农保,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档案的原始凭据退化严重。

纯手工书写以及复写的材料,个人保管不当造成字迹模糊,原始凭据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原始材料收集鉴定的难度。

二参保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人员性质多种多样。

老农保的参保人员包括军人,企业职工,村干部,民办教师,新婚夫妇等各个行业的人员,人员性质复杂。

按照当时的制度设计,参保人员只需一次性缴纳保费后,就可以安心等待到六十周岁后领取养老金,在缴费后与领取养老金前不再与养老经办机构发生关系。

后来随着养老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大,个人工作单位的变动,参保人员的动态变化导致了老农保原始凭据的失真。

三原始材料错、漏、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1993年老农保刚开展时,电脑尚未普及,后来虽然有了老农保操作系统并实现全省联网,但是这套操作系统不够成熟,无法实现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

对照手写的原始凭据,直接录入一代十五位身份证号码相当多的参保人员没有身份证号码,姓名,工作单位,数据将错就错,给以后的档案管理埋下隐患。

二、老农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档案缺乏统一的标准1993年刚开展老
农保时,全国尚无一部与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相关的全国性法律。

老农保档案主要依据各地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各地的档案管理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从而造成档案在实际工作中方法多种多样,既有采用电子表格,也有使用纸质材料。

直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第3号令由国家档案局和人社部共同颁布实施后,老农保的业务档案才真正走上正轨。

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组织培训老农保业务开展之初,没有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也是临时任命,突击一阵后又转入本职工作,很少有专职人员来管理档案,造成政出多门,多人分阶段突击档案归档。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又没有统一组织培训,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工作的连续性。

各地依据地方规定各自为政,自行其是,造成政出多门,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理标准,无法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三档案的配套设施落后档案材料随着参保人员的增加而增多,需要存放档案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以仙游县为例,1996年老农保参保人员仅有4263人,到2011年猛增到11421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参保人员的骤增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压力,造成档案库房的容量严重不足,挤占了查阅室的空间,给档案的查阅利用造成不便。

老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程度低,查询以手工为主,造成档案的查询利用效率低下,影响档案后继的进一步编研开发和利用。

三、关于做好老农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一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势,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共同对老农保原始材料进行把关。

由于老农保的参保人员来自军人,企业职工,民办教师,村干部,新婚夫妇等各个行业,人员性质复杂,相应地由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牵头,召集武装部,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教育局,乡镇街召开动员大会,统一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老农保的原始档案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打印,分发给相关部门进行比对核实,纠正原始档案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并把纠正后的数据与公安户籍数据比对,把原来的十五位的第一代身份证号码升为十八位的第二代身份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