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视野下的沁河流域古村镇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史视野下的沁河流域古村镇特色研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Qinhe River
Basin from the View of Regional History
丁可人 Ding Keren
邓 巍 Deng Wei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2-0072-04 收稿日期 2017-06-21
摘 要 区域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历史演化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和展开的,以形成特定的文化区域,物化为空间特色。

该文以沁河流域古村镇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沁河流域的社会区域,将古村镇视为沁河流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将村镇空间特色置于明清时期的历史区域来考察,通过寻找古村镇的演化机制,甄别古村镇的区域特色。

关键词 区域史 古村镇 文化特色 沁河流域
Abstract The region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s carried out in a specific space and time. A specific region was forming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materializing into spatial features. Choosing Qinhe River Basin's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as study object, based on the social area in Qinhe River Basin, we regard the villages and towns as par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Moreover, we explor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regional history of the Ming & Qing Dynasties. Through searching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finally, we can discriminat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Key Words Regional history,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Qinhe River Basin
历史具有时空二维性,历史现象的发生和扩散,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并因空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1]。

古村镇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而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2]。

区域史研究肇兴于法国的年鉴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我国兴起、传播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史学研究范式。

相对于城市发展的整体史研究,乡村聚落在区域史研究中找到了对位。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区域史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空间进行考察,立足于区域社会的发展逻辑,自下而上的视角,社会史的方法论,将拓展古村镇研究的区域性和整体性。

包括寻找古村镇的演化机制,甄别古村镇的区域特色,建立古村镇的集群保护,使古村镇成为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将沁河流域视为一个区域单元,借助区域史的研究方法,剖析古村镇特色形成的历史语境,发掘古村镇空间的时代烙印,为区域古村镇整体保护提供依据。

1 作为一个区域单元的沁河流域
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的历史,所谓一定空间就是以具象的空间范围为观照单位。

区域史研究的第一步是选定区域,关于区域空间范围的界定,叶显恩(1988)等认为:“区域”的划分,既可以行政区域为界,也可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不同的标准确定,本无一定之规[3]。

王先明(2006)则从区域比较出发,认为同质性应该是构成区域单元化的取向:“如果讨论的问题并不具有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该归于区域史。

”同时,又着眼于区域内部,认为系统性也是区域的重要标准,是一个将不同要素集合为整体的过程[4](王先明,2006)。

所以,区域的条件是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协调。

本文研究沁河流域属于沁河中游,确定在晋城市域的辖区内,以沁河主河道为轴线,河流总长度163km,从上到下包括泽州、阳城、沁水3个县内的14个乡镇,构成了沁河流域古村镇的区域背景和支撑环境(图1)。

1.1 区域边界形态
同质性是一个区域区别另一个区域的共性条件,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形成了内部机理的相似性,构成一个区域的整体,从而使区域具有无形的边界,如语言、戏曲、风俗、种植等。

但是,地理环境的同质性作为边界形态的基础条件,使区域获得了具体的空间范
围,民国《大中华山西地理志》记载:“山重水复、文通不便,各重保守,各执成见,自成风气”[5]。

沁河古称洎水,属黄河支流,《山海经》云:“渴戾之山,沁水出焉”。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蜿转于太岳、太行的群山之中,流经晋城三县:沁水、阳城、泽州,在河南省武陟县汇入黄河,全长460km,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条主要河流。

根据地貌特征共分三段:上游山势较高、丘陵起伏;下段岸壁陡立、深谷曲流;唯独中游地势平缓,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气候温暖,水源充裕,促成了农耕经济的相对发达[6]。

进一步对沁河流域古村镇的布局进行分析,那些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经济相对繁荣的乡村聚落与河流走向密切相关,大多在主次河道两侧呈树枝状,是一个由河流水系编织起来的区域聚落网络,与地理环境的边界形态高度契合(图2)。

1.2 区域特色要素
异质性是区域内部的个性要素,区域的系统性将不同要素有机关联,使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沁河流域地处晋东南一隅,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古村镇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聚落形态在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包括古堡、古街、古庙、古宅四个特色要素:
古堡是一种防御型聚落,多建在河流两岸,围村筑墙,村中有高耸的御楼,现在可以考证的古堡仍有20余座,以聚落整体形式成为沁河流域的特色景观;古街是聚落中的流通形态,古道穿村而过形成商业街市,街市中有庙宇,首尾建有门式楼阁形成出入,夜晚关门闭街,作为一个完成的空间序列,古街是沁河流域古村镇中最普遍的特色形态;古宅是泽商社会缩影的特色建筑,沁河流域的家族院落遗存数量十分庞大,现存近400座,主要以讲究封建礼制的棋盘院为型制,各种不同功能的院落,院院相套,形成了 “十三院”、 “廿四院”等组合形式;古庙是地域民间信仰的特色符号,在沁河流域,庙宇的数量远远大于宗祠,而且修造年代久远,从唐代起历代均有遗存,形成了连续的文脉和完整的体系,每个村落都有大庙和小庙,类似服务半径的聚落空间结构。

2 沁河流域古村镇的历史文脉
区域史追问“区域”是如何被建立、被感知、被表达、被改变的过程,龙先琼(2011)用时间的三层涵义探讨了这一问题:“时序表明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可以区别先后顺序,纪事标志了人类历史活动的能够记忆的具体内容,变迁则反映人类历史活动引发的社会历史变化。

正是由于历史时间包括的三层内涵,才使得人类历史得以可数、能识和有意义。

[7]”下面把历史时间的三层
12 图1 沁河流域中游地区古村镇分布图
图2 沁河流域的地貌
涵义放在沁河流域中进行讨论,构建沁河流域古村镇的历史文脉。

首先,时序作为时间的基本属性,是区域演变进程的参照系,不同时期的古村镇,以历时态的方式,集聚在一个具体的空间范围内,代表沁河流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使逝去的时间得以可数。

沁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神农播种、禹凿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相传都发生在这一带,尤其 “舜耕于历山” ,“渔于获泽”留下明确的地域范围;先秦时期,作为秦伐六国的主战场,“屯城村”因秦军屯粮而得名,“马邑城”因秦军牧马而得名,“武安村” 和“王离城”都以秦军主帅命名;在金元时期,这一带有大量流民流入,如上庄、中庄、下庄等;明清时期,朝廷颁布了“开中制”政策,沁河流域古村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存 “安阳潘家十三院” 、“洪上范家十三院”等都是当时的一方富甲。

第二,纪事是时间的本质内容,它标明区域是能够识别的历史记忆,为已经消失的文化提供一种独特或特殊的见证,一个具体的历史要素因为纪事功能而有意义。

在沁河流域古村镇最具识别性的要素主要有两类:一是堡寨聚落,源于明末的匪祸,《山西省阳城县乡土志》载:“崇祯四年,流贼王嘉胤,即九条龙,转掠至阳城,总兵曹文昭击斩之,其党王自用,号紫金梁,与老回回往来阳城间,民被其害。

”“五六年间,邑民涂炭,王刘村、润城都、郭谷里诸乡之杀掠尤多”[8]。

为躲避农民军的劫掠,沁河河谷众多的城镇和村庄纷纷筑墙围村并修建御楼(图3)。

沁河两岸现存的20余座堡寨,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历史事件,即明末的匪患,是一个“历史事件”留给这一区域的记忆。

二是坩埚建筑,沁河流域历史上煤铁资源丰富,尤其明代民间冶铁兴盛,不少村庄白天铁炉相望,夜晚火光冲天,被称为“火龙沟”。

在冶炼过程中有一种称为“坩埚”的副产品,用耐火粘土制成坯,作为冶炼铁锭的器具,由于废弃的坩埚俯拾即是,当地许多地方民居便用坩埚作建筑材料。

今天在沁河流域的乡镇仍然可见这特殊肌理的建筑,是历史上方炉坩锅炼铁方式留在民间最直观的记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洎城用坩埚做城墙,是沁河流域独具特色的“蜂窝城”和“坩埚城”。

第三,变迁是社会发生整体性的历史变化,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社会历史面貌发生了迥然相异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时代性”。

纵观沁河流域古村镇整体演化的历史进程,明代“开中制度”的实施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开创了区域300年的繁荣昌盛,它广泛的改变了村镇形态,实现了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化:一方面,依托地方资源和交通条件,兴起了大量的商镇和关市;另一方面,许多家族通过财富积累成为一代富商大贾,催生出大量的晋商大院。

这些建立在大规模、长距离商品流通基础上的商镇和关市,构成了明清时间山西城乡经济的空间网络,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和城乡的全面转型 [9]。

3 沁河流域古村镇的文化特色
按照区域史的研究方法,在选择沁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单元后,对其的研究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有相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二,必须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10]。

沁河流域特色文化的形成,集中体现在资源禀赋、历史事件、交通条件、社会风尚和政策因素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3.1 资源禀赋与冶铁文化
沁河流域是著名的煤铁之乡,矿藏以煤、铁、硫磺为主,铁矿资源丰富,以俗称“窝子矿”的富铁矿为主,储量小,分布广,矿层接近地表,易于开采。

北齐,在阳城县的白涧村设有冶铁局,委有专门的官吏,是北齐的七大冶铁局之一。

洪武年间,明政府允许民间自由冶炼,促进了民营制铁业的发展,据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记载:“明中叶后,全国产铁地区共有一百余处,广东佛山、山西阳城、福建龙溪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造业”。

生铁冶铸技艺在沁河流域源远流长,因得天独厚的富铁矿和充足的木炭、
图3 沁河流域的堡寨实景
耐火土、石英砂资源,成为一些特殊工具的主产地,形成了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县大阳镇曾被誉为“九州针都”,手工制针在明朝达到鼎盛,所产的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以及海外。

而阳城犁镜则因特色的制作技艺,完整的工艺规范,自成一体,是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活化石,代表这一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

3.2 政策因素与商贸文化
晋东南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地方性商帮——潞泽商帮,指明清时期在山西省东南部泽州(晋城市)、潞州(长治市)等地,崛起于明初为解决北方边疆军饷问题的开中制,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是对潞泽商帮富可敌国的写照。

其中泽商多集中在沁河流域,以经营盐铁、丝绸等闻名天下,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要比今日广为皆知的晋中票商的历史更为久远。

商贸流通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山西的社会风气和生存意识,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沁河流域,“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发生转变,形成了“工商皆本”和“商高于工农,甚或不逊于士”的社会认同。

弃农经商、弃文经商蔚然成风,形成权财交叠的晋商巨族,阳城县的黄城村就是陈氏家族在煤铁贸易和入仕为相的推动下达到顶峰,促生了有“民间皇城”之称的皇城相府。

堡寨是沁河流域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是城堡与村寨的结合体。

明末深重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农民军数年间几度进出于沁水、阳城,沁河两岸富庶的村镇,大多难于幸免。

沁河两岸先后修筑起54座住防结合的城堡,形成了独特的沁河流域堡寨聚落群,为沁河流域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村落空间形态。

堡寨的形式丰富多样,以防御形态分为:村堡,围村而筑,如湘峪村、郭峪村;族堡,宗族防御,典型的是黄城村,今称皇城相府;家堡,守家护院,上庄村历史上有40多座院落设有护院楼;庙堡,村民集资建设,战乱时集体避乱,如冶底村的岱庙。

明末的起义和匪祸,使这一地区的宅院和聚落建设具有明显的防御特征,形成了以御楼为标志的独特景观,这类聚落有学者称为 “堡寨”,在传统聚落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

3.3 社会风尚与名人文化
沁河流域是山西著名的才子之乡,早在夏商周时期,沁河流域的本土文化出现了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兴盛局面,盛唐以后,1000余年间,沁河流域名士才杰辈出。

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兴成互相辉映,明代以来,沁河流域一带文风勃兴,名人辈出,科甲题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

清朝初年,阳城接连三次出现十人同中进士或同中举人的科举奇观,时人称之为“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阳城也以“康雍盛时,名列三城”的美誉而与韩城、桐城齐名。

以阳城县的润城镇为例,不仅是冶铁大镇,也是人文荟萃之都,经济的发展支持着文化的复兴,“樊南吟社”, “骚坛四逸”, “七逸老人诗社”等各种文坛诗社不计其数,现存明清诗文集占全县总数的80%以上。

科举成就尤其突出,仅白巷里(上、中、下三庄)就诞生了15名进士、15名举人、45名贡生、237名秀才,阳城至今流传着一首古代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如若不够数,小城寨上补。

”朝廷正一品重臣王国光、张慎言祖孙二人、数学家张敦仁、诗文家张茂生,均出自润城镇。

结语
古村镇作为区域性文化遗产,在历代文明的层层叠加中,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全过程承载了区域历史文脉,集中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

本文通过沁河流域的研究,通过研究区域历史还原古村镇特色形成的历史语境,并从中厘清其历史文脉,有利于精准地、系统地把握沁河流域古村镇的文化特色,为古村镇的特色保护提供思路。

同时,从区域视角考察古村镇,拓展了古村镇研究的区域性和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为古村落从个体保
护走向区域整体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资料来源:
图2:《沁河流域的地貌》,见参考文献6;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张绪. 关于区域史研究的理论思考[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7):154-159.
2 何依,邓巍,李锦生,翟顺河. 山西古村镇区域类型与集群式保护策略[J]. 城市规划,2016,40
(2):85-93.
3 叶显恩,陈春声. 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155-160.
4 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J]. 学术月刊,2006(3): 126-128+137.
5 李泰棻. 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Z].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6 陈述彭,吕人伟,滕俊. 沁河流域的地貌[J]. 地理学报,1956(2):159-183.
7 龙先琼.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J]. 齐鲁学刊,2011(1):40-43.
8 李秋香,楼庆西,陈志华. 郭峪村[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 梁四宝,武芳梅. 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J].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 216-219.
10 徐国利. 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J]. 学术月刊,
2007(3):121-1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5782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70823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7YJCZH034)
作者信息:
丁可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邓 巍,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dengweihu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