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四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以至雕版流行的宋代,钞书风气依然盛行。
苏轼曾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 欲求《史记》、《汉书》而 不可得,幸而得之,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死钞:即照抄原书。
活钞:古代学者勤于动笔把书籍分成门类,或 者摘录要点,写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本子。
魏了翁撮钞群 经注疏编成《九经
要义》一书。左图




五、辨
辨伪始于汉代学者。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孟子•尽心》)
汉代学者最初是通过校书来确定古书的真伪。
班固《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七略》节取
整理而来,确定了六条辨伪条例。
《春秋正义》与《周易正义》
宋代学者注解古书体制大变,不屑墨守成规, 别创新解。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
朱熹是宋代传注家
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堪
比汉代郑玄,所谓“汉 学”与“宋学”之争, 即以此二人为宗主。左 图为朱熹代表作《诗集
传》。
三、翻译
翻译是为了解决文献的时空距离而出现的文
献整理方式。
明胡应麟在《四部正訛》指出考覈伪书之法有八: 一、 覈之《七略》,以观其源; 二、覈之群《志》,以观其绪; 三、覈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四、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五、覈之文以观其体; 六、覈之事以观其时; 七、覈之撰者,以观其托; 八、覈之传者,以观其人。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鉴别史
汉代司马迁运用“以训诂带经文”的原则,
把先秦古书翻译成为汉代通行语言文字。
今人又有《诗经平译》、《楚辞平译》等。
我国对域外文献的整理,一是隋唐时期 对佛经的翻译;一是明清以来对欧洲输入的 科学书籍的翻译。
唐玄奘翻译佛教《经》、《论》73部,1330
卷,还把《老子》译为梵文。
慈恩寺沙门玄应撰《一切经音义》25卷;沙
写序跋、编索引等方式,还要注意吸取目
录学、版本学、出土文献等相关成果。

宋郑樵《通志· 校雠略》、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 指出校雠学(狭义的古 籍整理)的主要任务是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右图为章学诚)
第一节
整理古籍的方式
一、钞

钞写存在于雕版印刷尚未出现的时代。
钞书是保存文献、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
为影宋本《仪礼要 义》。
南宋 袁枢将294卷《资治通鉴》分成 239件大事重新抄录,编为《通鉴纪事本
末》。脉络清晰,首尾分明,开创了以事件
为经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通鉴纪事本 末》卷第三十五对 “南诏”历史的完 整系统叙述。
二、注

注解是将古代的语言文字,转变成现代的 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这种工作称为“训诂”。
日本正平年间刻《论语集解》
南北朝时期兴起“义疏”之学,疏通原书和 旧注的文意,对旧注考核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 《论语义疏》。
《论语义疏》是今 存的南北朝时期唯一义
疏体著作,亡佚于南宋,
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 入。
唐代为了统一经学,在官方主导下,由孔颖 达、颜师古等人整理五经,编成《五经正义》。 即后来编入《十三经注疏》的五部注疏。

我国古代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 自然免不了简册的缺脱,缣纸的破烂以及
字体的讹误。古代学者想到凭藉地下发掘
所得实物或书籍,用来考证书传。
《太平御览》卷五六〇引《皇览•塚墓记》云: “汉明帝时,公卿大夫诸儒八十余人,论 《五经》误失。符节令宋元上言,秦昭王与吕不 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塚
料之法》中,又扩充为十二条公例。
清末张之洞《輶轩语》:一分真伪,古书去
其半。
六、辑 佚
古籍原书散佚,后人从类书或他书
引文中搜辑考订,并按一定的体例整
理编排,使之全部或部分恢复原书面 貌,叫做辑佚。
古书散佚举例
《隋书· 经籍志》集部楚辞类著录关于《楚辞》
的注释及注音共八家;《旧唐书· 经籍志》仅 著录三家;《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六家; 《宋史· 艺文志》仅存王逸注一家。
辑佚工作始于宋代学者。
一说始于南宋王应麟辑《三家诗考》; 一说始于北宋黄伯思从唐马总《意林》和
李善《文选注》中辑出《相鹤经》。
清代学者对古书辑佚贡献最大
乾隆时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
典》中辑出512种古籍。
历史书籍有150卷的薛居正《五代史》
,520 卷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0卷的郝经 《续后汉书》等。
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王,
不韦塚,视未烧诗书。”
竹简古书不易传之久远。古代的重要记载,
多凭藉铜器和石碑的刻辞以传后世。“金石之
学”遂成为文献考古的专门之学。

“金石”到宋代成为专门之学。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其体例作《金石录》三十卷。 南宋洪适《隶释》二十卷、《隶续》二十一卷更为 详备。 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之作。
训指解说,诂指古言,写出来的书称为“传”、
“注”。
二、注

注解是将古代的语言文字,转变成容易理
解的现代语言文字,这种工作称为“训诂”。 训指解说,诂指古言,注解也称“集解”体例,即将多 位学者的注解集中在一部书中。如何晏《论语 集解》、范甯《春秋谷梁传集解》等。
第四章
前人整理古典文献的方式及成果
古籍时限
传统的狭义时限:两汉以前。
今日观点:以新旧文化的交替(1919五四运
动)为界线。
中国古籍整理最早见于记载的有正考父校 《商颂》,孔子删诗等。
汉代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父子校书与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是历史上
两次最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今天的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 笺注、编年、辑佚、翻译、考证、辨伪、
门慧琳撰《一切经音义》100卷。这些著作是 探究古代文字、音韵、训诂书籍的渊薮。
西洋科学书籍 的翻译始于明末。 明徐光启和清李
善兰相继翻译完
成欧几里德《几
何原本》。
西洋社会科学译作,以严复《天演论》影响
最大。
林纾用古文翻译西洋文学书籍170余种,代表
作《拿破仑本纪》、《茶花女》。
四、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