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之前》第三期:波旁王朝及新西班牙总督区早期机制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元之前》第三期:波旁王朝及新西班⽛总督区早期机制币
上⼀期我们介绍了新西班⽛总督区(墨西哥)的建⽴,和这⾥早期铸造的锤制币,今天我们接
着这个话题讲讲波旁时代的墨西哥,以及这⾥后期的机制币。
⼀、西班⽛王位继承战争
想要了解西班⽛的海外殖民地,我们必须先了解其位于欧洲的宗主国的情况。
18世纪初的⼀场
⼤战让欧洲的局势发⽣了⽆法逆转的转变,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这⾥开始。
事实上,从⽂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每⼀百年就会有⼀场⼤战。
16世纪初是意⼤利战争,17世
纪初是德意志三⼗年战争,18世纪初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西班⽛王位继承战争,19世纪初是拿破
仑战争,⽽最悲惨的是发⽣了两次世界⼤战的20世纪。
风⽔轮流转,这些⼤战改变了许多国家
的命运。
16世纪初意⼤利战争的⼤赢家西班⽛就在18世纪的王位继承战争中输了个精光。
在讲述18世纪的王位继承战争之前,有必要给⼤家铺垫⼀下西班⽛(这个世界上第⼀个⽇不落
帝国)的构成。
17世纪末的西班⽛⽆疑是欧洲最强⼤的势⼒之⼀,当时的西班⽛哈布斯堡王朝除了西班⽛本⼟
之外,还拥有尼德兰和⼤部分意⼤利等欧洲领⼟,⽽且还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这个他们最
坚实的盟友。
所以尽管经历了菲利普四世时期的衰落,西班⽛的强⼤仍然不是其他国家可以撼
动的。
下图中红⾊的部分是当时西班⽛实际控制的领⼟。
然⽽,哈布斯堡家族为了防⽌领⼟被分裂,必须保证⾎统的纯正性。
长期的家族内部通婚给皇
室⾎脉带来了⽆法治愈的遗传病。
把西班⽛带向没落的菲利普四世就深受遗传病的折磨,⽽这
还不能与他可怜的⼉⼦卡洛斯⼆世相提并论。
菲利普四世1621-1665在位
卡洛斯⼆世先天患有智障,下颚前突,癫痫,以及许多其他遗传病,其中最糟糕的当属阳痿。
他4岁即位,当时仍不能说话,直到10岁才学会⾛路。
古怪的体型和智⼒的残疾导致了“王室受
到诅咒”的谣⾔和“着魔者卡洛斯”的称号流传到了街头巷尾。
由于⾝体条件的限制,悲哀的卡洛
斯常常被排除在政治决策和博弈之外,朝政由亲法国和亲奥地利的势⼒轮流把持。
卡洛斯⼆世1665-1700在位
1700年,卡洛斯⼆世痛苦的⼀⽣迎来了终结。
卡洛斯⽣前经历了两次婚姻,但由于性⽆能导致
未能留下任何⼦嗣。
他⽣前曾经签署遗嘱决定死后将王位传给外甥,法国的安茹公爵腓⼒(后
来的西班⽛国王菲利普五世)。
这⼀决定在卡洛斯死后遭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反
对。
⽽另⼀⽅⾯的法国,正处在太阳王路易⼗四的统治之下,⽆论军⼒还是国势都处于⿍盛时
期,⾃然也不肯让步。
安茹公爵腓⼒1700-1746在位
1701年,法奥双⽅在意⼤利分别完成军事部署,王位继承战争拉开了序幕。
战争初期欧洲各国
都倾向于认为强⼤的法国必将轻松打败⽇薄西⼭的哈布斯堡家族,然⽽奥地利的盟友英国却出
⼈意料地在海陆两线击溃了法军,战势转向对哈布斯堡家族有利。
下图中粉⾊国家为反法联
盟。
1706年,已经继承王位的菲利普五世被迫逃离⾸都,法军也逐渐退回本⼟,哈布斯堡家族的查
理⼤公(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主西班⽛,称卡洛斯三世(伪),眼看哈布斯
堡家族胜券在握。
就在这时,法军却戏剧性地在⼀些关键战役中获得了优势,战争陷⼊了胶
着。
查理⼤公
然⽽历史的戏剧性远超⼈们的想象,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世死于天花。
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查理⼤公决定放弃西班⽛王位,回到奥地利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战争也因此结束,菲利普五世得到承认,西班⽛进⼊波旁王朝时代。
约瑟夫⼀世
⼆、波旁王朝治下的新世界
在西班⽛波旁王朝治下的新西班⽛总督区到1821正式独⽴之前为⽌,⼀共经历了菲利普五世(中间穿插了⼀年的路易⼀世),费尔南多六世,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费尔南多七世这五个主要时期。
跟欧洲本⼟的风起云涌不同,西属殖民地普遍没有受到战事的牵连,⼤部分总督区积极地拓展了领⼟,美洲本地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独⽴意识开始增强。
波旁时代被称为复兴的时代,这更多是站在包含殖民地在内的整个西班⽛帝国⽽⾮⽇渐式微的西班⽛本⼟的⽴场上得出的结论。
波旁王朝给西班⽛及殖民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执政思路的转变。
从前,哈布斯堡家族的执政策略⼀直是以封建与领地的过时思路为指导的,这在贵族体系完备的欧洲也许还算⾏之有效,但在新世界则显得异常⽆⼒。
波旁王朝的第⼀位国王菲利普五世为西班⽛带来了法国式的中央集权体质,更加⾏之有效的忠于中央政权的官僚体系建⽴起来,殖民地官员可控的领⼟⼤⼤的提升,同时美洲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下图为19世纪初,波旁王朝统治墨西哥的最后阶段新西班⽛总督区的辽阔版图。
然⽽这个制度有⼀个致命的缺陷。
西班⽛虽然有能⼒任命本⼟的精英去新世界构筑完善的官僚体系,但却⽆法为庞⼤的殖民地提供必要的军⼒协助治安与防卫。
不凑巧的是,殖民地领⼟的扩⼤和经济的繁荣让各总督区急需⼀套强⼤的安保体系。
殖民地地⽅官员做⼤,⼈民需要安保,⽽中央⽆⼒提供援助,其结果就是总督区各省份由官员⾃⾏组织军队防卫边境。
官员,⼈民,和军队的本⼟情怀⽇益加重,中央的管控则⽇益⽆⼒,这位最终美洲各总督区的独⽴埋下了伏笔。
三、波旁复兴的墨西哥
西班⽛殖民时期的墨西哥本⾝史料就不甚齐全,加上内容上抑或⾔之不详,抑或过分粉饰,可信度⼜降低了许多,导致许多历史实情扑朔迷离,如今史家依然众说纷纭。
其中讨论最多的⽆疑就是“波旁复兴”给墨西哥带来了发展还是更多的掠夺。
“发展说”的史家们喜欢援引18世纪墨西哥的对外贸易增长数据,“掠夺说”的史家们喜欢援引这时期⽩银产量和国内消费的不平衡,双⽅各执⼀词。
猫眼是更倾向于“发展说”的,⽽且⽐较欣赏⼀些更客观的史家引⽤的例证:
18世纪墨西哥农业⽣产占⽤了国内80%的劳动⼒,却创造了不⾜40%的国民总收
⼊;⽽矿业仅占⽤了⼤约10%的劳动⼒,却创造了超过50%的国民总收⼊;两者相
较,矿业及⽩银出⼝对当时的墨西哥⽽⾔是具有⽐较优势的产业,所以庞⼤的⽩银
出⼝并⾮被掠夺⽽是主观择优,所以在基本消费品⾃给⾃⾜的墨西哥,对外贸易的
增长是国民消费能⼒提⾼的表现。
下图为18世纪以后墨西哥⽩银年产量曲线。
既然了解了历史背景,我们下⾯来继续前⼀期的内容,介绍⼀下这⼀时期的新西班⽛总督区铸币。
1715年新西班⽛总督区8埃斯库多⾦币
波旁王朝新西班⽛总督区的机制币
发达的交通,成熟的管理体制,先进的开采技术,以及相对充沛的矿藏等诸多因素让墨西哥在18世纪初开始逐步取代秘鲁成为西班⽛帝国贵⾦属的主产区。
随着西班⽛本⼟对墨西哥贡赋依赖性的提⾼,⾼效的机器铸币技术被引进到新西班⽛总督区以加速⽣产。
1. 多边形⼗字机制币(1733-1734年)
1730年代,为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新西班⽛总督区开始试验新型铸币技术。
1732年墨西哥成功铸造了第⼀枚双柱机制银币,成为了新世界的第⼀枚机制币,这个起点对后世产⽣的影响不可谓不⼤。
当时殖民地的条件还⽐较艰苦,所以并不能在同⼀时间实现所有机位的现代化。
在1733年⾄1734年,墨西哥造币⼚在未能装配现代化机器的机位上还做了另外⼀种尝试。
其本质上依然是早期打制币的思路,但却使⽤机器将银饼切割为多边形币坯,然后⽤冲压机压印模具图案,虽然还不能算是现代机制币,但⾄少在美观和效率上有了⼤⼤的提⾼。
下图为模具和早期螺旋冲压机。
这个系列因为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所以仅铸有4、8⾥亚尔两种⾯值,且仅有1733与1734两个年份,根据铸币师签名的不同共有三个主要版别:
1733-F版
最少的版别,⼚标Mo及铸币师签名F都在盾徽左侧,盾徽右侧只有⾯值8。
1733-MF版
铸币师签名MF在盾徽左侧,盾徽右侧为⼚标Mo和⾯值8。
1734-MF版
同上⼀版,但年份为1734年。
2. . 机制地球双柱银币(1732-1771年)
如上⽂所说,墨西哥造币⼚在1732年成功铸造出新世界第⼀枚机制银币,从此为这种世界最重要的贸易银币系列拉开了帷幕。
这⾥还要先插⼀⼩段题外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硬币侧⾯通常有⼀圈边齿,正反⾯最边缘处也通常有⼀圈突起,有时甚⾄还装饰有⼀些⼩点或花饰?其实这些元素传承已久,甚⾄在机制币出现之前就有这样的设计,⼀直沿⽤⾄今。
为硬币增加这些设计的最初动机并⾮为了装饰,⽽是为了保证钱币的信⽤。
早年的时候硬币都是贵⾦属所制,于是就有⼀些投机者利⽤剪边、锉边的⼿段从硬币上盗取贵⾦属。
为了防⽌这种⾏为,铸币师们在硬币的边上加设了这样⼀圈标记,⽅便使⽤者辨识硬币是否经过处理,如果发现边上的圈或齿形痕迹有被锉过或者削掉的痕迹,则可以拒收这样的硬币。
被锉过边的美国⾦币
由此反推,可以说明墨西哥经济在波旁时代的显著发展。
通常⽽⾔,进贡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贸易所使⽤的钱币是不需要使⽤这样复杂边齿设计的,只需要称重核对即可。
往往是民间贸易流通⽤的银币,出于信⽤考虑,必须要加上这种保护措施。
墨西哥从18世纪上半叶就开始铸造带有边齿的银币,说明当时墨西哥民间商业发展就已经很发达,同时私⼈业主缴税⽐例在总贡赋中所占⽐例也相当⼤,由此可见西班⽛对墨西哥的态度并⾮掠夺⽽是合作。
地球双柱的花型边齿
反例就是秘鲁总督区的波多西造币⼚(玻利维亚),⼀直到18世纪下半叶还仍然铸造没有保护措施的⼿⼯打制币(下图1768年波多西8⾥亚尔),这证明那⾥本地经济极其落后,同时贡赋主要由当地政府统⼀向中央缴纳,这才是真正的掠夺。
我们在以后的⽂章⾥会进⼀步讨论。
下⾯我们来简单说说墨西哥出产的机制地球双柱银币。
⾃1732年定型时起,地球双柱银币的设计就⼏乎没有改变过,虽然各种细微的变化数不胜数,但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下⼏个时间段和主版别:
A,试验期(1732-33年)
这⼀时期的⼚标还不稳定,依据造币⼚⼚标写法,铸币师名字缩写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版别:
A-1⼚标和铸币师分别为Mo及F(1732年)
A-2⼚标和铸币师分别为MX及F(1733年)
A-3⼚标和铸币师分别为Mo及MF(1733年)
A-4⼚标和铸币师分别为MX及MF(1733年)
B,成熟期(1734-60年)
这⼀时期版别设计稳定在上⾯的A-4版设计,也就是⼚标使⽤Mo,铸币师名字使⽤两个字母(MF或者MM)的标准模式,我们后世见到的地球双柱⼤多都是这个样⼦。
这⼀时期主要需要注意两根柱⼦顶端的王冠是否相同,主要有两种版别:
B-1两个王冠
B-2左⾯为皇冠,右⾯为王冠
C,进阶期(1761-71年)
在上⾯的成熟期阶段,虽然设计稳定了下来,但是因为技术和模具雕刻⽔平的限制,铸造出来的钱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压印精美细节清晰,也有的制作粗糙压印不全。
为了提⾼铸币的美观程度,墨西哥造币⼚着实在模具雕刻上花了⼀些功夫。
在1761年,新模具上线,精美的雕⼯加上冲压机增加的配重让铸造出来的钱币更接近欧洲的⽔平。
新版币与旧版币最⼤的不同在于模具上地球的雕刻更加细致,线条也更加清楚。
所以,经常有刚⼊门的藏家⽤地球⾯的细节评论品相,看到这⾥就要明⽩这并不是有效的⽅法。
这个时期双柱⾯的设计沿⽤了上⼀阶段B-2,也就是左侧皇冠右侧王冠的设计,但这个阶段的盾徽⾯依照王冠顶部⼗字插⼊币⽂的位置不同,也主要分为两个版别:
C-1⼗字顶端插⼊币⽂“HISPAN”的“I”与“S”之间
C-2⼗字顶端插⼊币⽂“HISPAN”的“H”与“I”之间
经典的地球双柱成为了当时全世界的主要贸易银币,⽽⽩银出⼝给墨西哥带来的收⼊铸造了⼀批美洲⼟⽣⼟长的精英阶层和中产群体,消费能⼒的提⾼,对国际认同的需求,以及⾃主意识的增强为⽇后墨西哥独⽴埋下了种⼦。
我们这⼀期的【美元之前】就讲到这⾥,毕竟是以介绍背景为主的⼊门级⽂章,没有篇幅将版别列得更细,如果想要系统地收藏双柱银元,建议购买⼀本⽬录。
下期我们将介绍墨西哥出产的⼈像双柱,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