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体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以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智体美
关于中学生体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以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为例
刘 力
(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近年来,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倍受社会关注与重视,它直接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本文针对初中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在体质健康上存在一些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建议。

把创新教育理念应用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还可有效激发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让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爱上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素质及精神,从而提升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现状;对策;研究
一、中学生体质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了解初中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与措施,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

(二)调查对象
抽取300名初中学生作为样本实施调查,其中男女生比例为1:1,一二三年级学生各100名。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主要了解学生体质现状,如: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时间、方式、内容等客观内容。

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主要有问卷设计、选取样本、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形成报告等阶段。

2.逻辑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研究前后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其问题的本质,研究如何对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教学实践相结合。

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根据问题制定教学计划,提出个人观点。

二、产生中学生体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习惯
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多数的家庭对子女的呵护过于溺爱,形成了懒惰的习惯,从小缺乏体育锻炼。

(二)认识意识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毕竟跟主课不同,对于体育健康意识不强;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够,体育课上的积极性也不高,一味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失去了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再者是体育课程的设计比较乏味,没有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体育教育不感兴趣。

(三)课业压力过大
多数家长对学生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学生课后课业不断加剧,有些课业甚至是家长给留的,再者便是兴趣班的课程的增加,导致学生课业量加剧,没有心情和兴趣考虑自身健康和体育锻炼问题。

(四)体育课程很乏味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到体育健康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热忱地投入其中。

三、提升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现今,部分学生及家长未深刻的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上,甚至会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提升体育技能是玩物丧志、不爱学习的表现,所以导致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匮乏。

因此,学校可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重视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程。

(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可进一步完善体育场地、器械设施等,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课程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树立大体育观,学生体质健康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职责,鼓励全校教师都参与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行列中,为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智力保障。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应用。

首先,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相关教学辅助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以此为基础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其次是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开展趣味体育活动
加强学校多元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活动方式应以创新的形式进行开展。

在选取项目时,应采取特色型较强的活动进行,不仅可以加强体育兴趣爱好,还能加强学生体质健康。

198
德智体美
浅谈在《鱼我所欲也》德育的渗透
张志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霍尔果斯国门初级中学,新疆 伊犁 835221)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今天我们都在对学生大谈生命教育,尤其我们语文老师借助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不能肆意践踏生命!而现在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这一课中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个问题呢?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宣传了“性善论”,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但这对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因此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舍生取义”,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

比如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目:“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就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这个观点离的似乎太远。

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放说已经将‘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取义不舍生’。

”某学生简捷明快的发言博得了一阵喝彩。

…… 在众多的言论之中,除了‘见义智为’有新意外,也有学生在强调一个片面的观点: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义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

而且他们列举了许多反面事例,从贪污犯说到肇事者……他们不屑的说着:现在有谁还“舍生取义”啊?…… 针对此说法,接下来我们列举了当今社会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们的想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舍生取义”的勇士,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对那些见利忘义、自私无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极大的反感和鄙夷。

“现在社会上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就好象没有了灵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生尤死,受万人唾弃,而那些舍生取义的勇者至今传诵…… 当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义不舍身’”。

最后在讨论中,学生懂得了: 今天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名利面前,需要弘扬舍生取义的精神,需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取义不舍身’。

这堂课的教学,告诉我们,语文的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的教学,能学有所用。

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综上所述,要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还是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只有提高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体育精神,明白健康的身体对于今后的学业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通过创新的游戏方式带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才能在教育的课程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
[2]于素梅.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德育,2014(9).
[3]党林秀.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