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应如何转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应如何转化
【摘要】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改教学过程转化
一、课改的背景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

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

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

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新课改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是:①改革数学结构(学科与学科缺乏联系);②改变旧书现有结构:“繁、难、窄、旧”;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探索的学习;④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⑤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三、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2.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
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3.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4.教学过程的改变(对象:老师)。

四、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转化
对于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重中之重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归根结底,“教”为了“学”。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

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2.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
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
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
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

“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4.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
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2003、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编《数学通报》第4期。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行修订本·必修),2000.11。

[3]《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2002.3.18征求意见稿)。

[4]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