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掌握“寒雨"平明”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习送别诗的写作特点。
3.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坚守信念的高洁品质,培养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2. 体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比喻手法,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
1. 揭示“楚山孤"中蕴含的诗人离愁与孤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深层情感。
2. 通过诗中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对友情和信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展示一幅描绘古人送别的画面,讲述《赠汪伦》中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告别,引导学生思考古人送别时会表达哪些情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送别朋友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吗?
学生分享:可能会说“一路平安”“早日归来"等。
2. 联系生活: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和心情,如“舍不得”“有点难过"等。
分享后讨论:这些情感与古人的送别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
(1)出示课题与作者
介绍: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著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朗读题目:请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题,感受诗的氛围。
(2)预习诗词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如“吴”“楚"等字的读音。
(3)初步感知
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初步的感受或问题吗?
学生提问或分享初步印象,如“为什么是‘寒雨’?”“‘楚山孤’是什么意思?"等。
教师回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关注“寒雨”“楚山孤"等关键词,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准备。
(二)初读感知
1. 朗读体验
①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吴”“楚"等字的读音,确保学生正确发音。
②全班齐读,教师通过手势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的把握,如“寒雨”要读出凄凉,“楚山孤"要读出离愁。
2. 场景描绘
①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送别情景?请学生找出描述环境的关键词,如“寒雨”“连江"平明”“楚山"。
②分析画面:引导学生描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画面,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③情感引导:教师提示“寒雨"和“楚山孤”不仅描绘了景色,还反映了诗人的心情,让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时的孤寂和惆怅。
3. 诗句解析
①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寒雨"和“楚山孤”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②师讲解:教师解释“连江"和“平明”如何增加了离别的沉重感,以及“楚山孤"如何暗示诗人的孤独心境。
③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感受,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4. 情感标注
①课堂活动:学生在诗中用不同颜色标注表达不同情感的词,如蓝色代表“寒”和“孤”,黄色代表“离别”的哀愁。
②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标注,讨论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进一步加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5. 初步背诵
①跟读模仿: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通过反复诵读加深记忆。
②合作背诵: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背诵上句,另一人背诵下句,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读阶段就能感受到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并通过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细读理解
(1)解析意象,感受氛围
①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描述“寒雨"连江”“平明"楚山孤”的画面。
②提问:这四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寒雨:阴冷的雨;连江:雨势连绵;平明:清晨;楚山孤:孤独的山)
③分析:这些景象如何烘托出送别时的氛围?(寒雨渲染离别的黯淡,连江表现离别的广阔,平明点出送别时间,楚山孤则突显诗人内心的孤独)
(2)探讨情感,体会诗人心境
①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诗人有意为之,以景衬情)
②分析“楚山孤":诗人用“楚山孤”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③情境体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昌龄,感受此刻的心情,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3)互动讨论,挖掘深层含义
①提问:诗人为什么不说“我心孤独”,而是说“楚山孤”?(引
导学生理解诗人将个人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②小组活动:分组讨论,诗人还有哪些其他选择可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如“月孤"舟孤”等,讨论后与全班分享)
③拓展思考:诗人选择“楚山孤"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可能暗含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我品格的坚守)
(4)对比分析,提升鉴赏能力
①展示其他送别诗中描绘孤独的诗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②讨论:这些诗句在表达孤独感时有什么异同?(共同点是都借助景物,不同点可能在于选取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强度等)
③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中“楚山孤"的独特之处。
(四)品读鉴赏
(1)解析“冰心”与“玉壶"
①分析“冰心”:引导学生思考“冰心"一词,提问:“冰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会用“冰心"来形容自己?解释“冰心”象征着纯洁无暇、坚定不移的心志。
②讲解“玉壶":解释“玉壶”在古代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提问:“玉壶"与“冰心”有何关联?为什么诗人会将自己的心比喻为“在玉壶中的一片冰心"?
③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冰心”与“楚山孤”,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冰心在玉壶”这一比喻,表达自己在离别时的坚定信念和对朋友的深情。
(2)情境体验
①想象活动: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昌龄,感受“冰心在玉壶"的心境,提问:“如果你是王昌龄,你会如何向朋友表达这种情感?”
②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不同的“冰心在玉壶"场景,如“在风雪中的一座冰山”或“在繁星下的清澈湖水”,分享各自的理解。
(3)拓展延伸
①比较阅读:引入其他诗人表达情感的比喻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学生比较不同比喻的表达效果。
②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用一个物品或场景来比喻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品质,创作一句表达自我信念的诗句。
(4)情感共鸣
①朗读体验:全班一起朗读“一片冰心在玉壶”,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问:“当你读到这句诗时,有什么样的感触?”
分享感悟: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个人感悟,引导全班共同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和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诗词中比喻手法的欣赏和运用。
(五)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
(1)分组准备
①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扮演王昌龄,一人扮演辛渐。
②分发角色卡片,列出关键情感词汇,如“离愁"孤寂”“坚定"等,帮助学生理解角色情感。
(2)情境模拟
①学生根据角色卡片上的提示,模拟在芙蓉楼送别的场景,诵读诗句,表达情感。
②教师引导学生加入动作和表情,如挥手告别、凝视远方等,增强情境的生动性。
(3)情感交流
①模拟结束后,学生分享扮演角色时的感受,讨论“冰心”和“玉壶"如何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情感解读,如辛渐是否能感受到王昌龄的坚定信念,引发课堂讨论。
(4)教师示范与指导
①教师示范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如王昌龄如何用“楚山孤”暗示自己的孤独和坚守。
②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情感与诗句的关联,引导学生
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深度。
(5)互动反馈
①同学间互相评价对方的表演,提出改进建议,共同提升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②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补充讲解,如“寒雨"如何渲染离别的氛围,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共鸣能力,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堂互动
(1)互动环节1:角色扮演与回应
①教师提问:如果同学们是辛渐,听到王昌龄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你会如何回应?
②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我会说,你的友情如同这冰心,永远珍藏在心。
"
③教师引导:辛渐可能会表达对王昌龄的感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要保持同样的信念。
(2)小组讨论:诗的启示与生活实践
①分组讨论: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比如,如何在困难中保持内心的纯洁,如何对待朋友。
②汇报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如“在面对诱惑时,要像冰心一样保持坚定。
”
③教师点评: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善良和坚持原则来体现“冰心玉壶"的精神。
(3)填空挑战:理解与应用
①教师提出填空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
”
②学生尝试填写:(答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③分析与目的:这道题旨在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完整性和情感表达。
通过填空,学生能更深刻
地记住这首诗,并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信念。
(七)总结提升
(1)回顾情感变化与主题思想
①请学生复述:诗人从夜晚的寒雨到清晨的离别,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②教师引导:诗人如何通过“楚山孤”表达自己的孤独和离愁?
③分组讨论:诗中的“冰心"和“玉壶”象征着什么?诗人想传达怎样的信念?
(2)探讨流传价值与启示
①展示历代名家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为何能流传至今。
②师生共同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义?
③互动环节:请学生分享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冰心”的经历,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
(3)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①请学生找出诗中与生活经验相契合的场景或情感,如离别、坚守等。
②设计情境:如果学生面临类似诗中的情况,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③教师点评:结合学生的分享,强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情感共鸣,以及学习古诗的现实意义。
这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全诗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激发他们对诗歌流传价值的思考。
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信念的坚守。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总结
1. 重申《芙蓉楼送辛渐》的主题,强调友情的珍贵和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2. 总结本课学习到的诗词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情感。
3. 强调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 画一幅描绘《芙蓉楼送辛渐》场景的图画,尝试用画面表达诗的意境。
2. 仿写一首送别诗,表达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
3. 与家人分享这首诗,讨论诗中的友情和信念,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