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试题答案及解析
1.《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管仲、桓公、霸诸侯”等词,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内政,发展军事,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春秋时用“尊王攘夷”的口号率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穆公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位霸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管仲进行改革的措施之一是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所以此题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3.阅读下列材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论语》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期?(2分)哪一个诸侯国?(2分)
(2)桓公能够“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答案】(1)春秋时期(2分);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3分)
(3)葵丘会盟(2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争霸的准确识记,结合材料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第(2)问,主要考查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通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所以这是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争霸的标志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就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没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请问他利用谁进行改革?(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改革是什么?(2分)改革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3分)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5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1分)
【答案】(1)管仲
(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使秦国成为战
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与汉联姻;学汉礼等。
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相关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变革相关知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
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
特权,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这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准确识记即可作答,孝文帝改革的措
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与汉联姻;学汉礼等,改革的进步意义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大变革的时代;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5.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
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A.城濮之战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D.马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濮之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训练军队,很快成为中原强国,后通过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之后百年晋楚争
霸不断,楚庄王时,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国获得了中原霸主。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城濮之战
6.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D.三顾茅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因此A符合题意,而围
魏救赵、纸上谈兵均发生在战国时期,三顾茅庐发生在三国,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
7.(10分)根据历史故事的描述回答问题。
故事(1)战国时有个叫苏秦的人,读书很认真,实在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
血直流。
他用这种方法驱逐睡意,坚持学习。
汉朝有个人叫孙敬,非常勤奋,经常读书到深夜,他将绳子一头栓在屋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打盹的时候,绳子就会拉疼头皮,使
他清醒。
苏秦和孙敬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
(2分)
故事(2)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不忘战败之耻,他将苦胆放在自
己身旁,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
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后,越国国力大增。
他抓住吴王夫差北上参加盟会、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
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故事(3)……退守巴蜀的刘邦准备出兵攻打项羽。
为了迷惑对方,他派了几百名士兵去修复当
初被烧毁的的几百里栈道。
守关的楚将章邯毫不在意。
刘邦的大将韩信却在暗中率领汉军主力抄
小路迅速占领了陈仓。
章邯得知陈仓失守,慌忙领兵前去抵抗,可是已经太晚了。
汉军再次攻入
咸阳,占领关中。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故事(4)公元263年,魏国灭了蜀国。
蜀国国君刘禅投降后,全家迁往洛阳,魏文帝封他为安
乐公。
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昭宴请刘禅,并且演出四川戏助兴。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到家乡戏,
心情都很悲伤,惟独刘禅谈笑自如,快乐得很。
过了几天,司马昭遇到刘禅,就问他:“你思念蜀
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5)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请列举2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2分)。
【答案】(1)悬梁刺股;(2)卧薪尝胆;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乐不思蜀
(5)退避三舍、减灶诱敌、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每一问2分,共10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战国时”“锥子刺自己
的大腿”“将绳子一头栓在屋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信息可推断出符合材料的信息的是悬
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
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中“春秋时期的争霸”“越王勾践不忘战败
之耻”“尝尝胆的苦味”“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等信息可推断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成语是
卧薪尝胆,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第(3)问,准确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刘邦准备出兵攻打项羽”“刘邦的大将韩
信却在暗中率领汉军主力抄小路迅速占领了陈仓”等信息可得出成语应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即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意思是将真实的意图
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给敌人以错觉,使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第(4)问,依据材料中“蜀国国君刘禅投降后”“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等信息
可以判断应该是乐不思蜀,即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源于古代中国战争的成语有:退避三舍、减灶诱敌、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纷争·吴越之战
8.周幽王初次“烽火戏诸侯”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这是在履行哪一制度给
他们规定的义务?()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西周分封制规定了诸侯应尽的义务,包括:服从
周王的命令,治理好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周幽王初次“烽火戏诸侯”时,
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这是在履行他们保卫周王的义务。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
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宗法制主要指嫡长子继承,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西周分封制
9.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
征着
A.王权B.财富C.王宫D.武器
【答案】A
【解析】九鼎,顾名思义,是九只大宝鼎。
九,象征着极致、最大、最高、最好、最权威。
在远
古时代,国以鼎为贵,九鼎象征着国家拥有各地统一的至高王权。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0.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其中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历史上
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是西周取代商朝的关
键性战役,都与不题不相符,应该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争霸。
11.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答案】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解析】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兴亡相关战役的记忆。
决定秦统一六国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此役之后其他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之后庞大的秦统一帝国建立起来,导致秦
王朝灭亡的战役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使秦军主力大败,之后刘邦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
朝灭亡。
据题意,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巨
鹿之战。
12.西周的都城在;东周的都城在。
【答案】镐(京)洛
【解析】此题考查东西周的都城。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
历史上称为西周。
西周后期,由于政局混乱,公元前771年,因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信任的周幽王被攻入都城的犬戎族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东周开始。
所以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东周的都城在洛邑。
13.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
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A.城濮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马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争霸的史实,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
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大国,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和南方的另一个大国楚国在城濮大战,结
果打败了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此题选A。
B项是三国时期的战争,C项也是三国时期的
战争,D项是战国时期的战争。
【考点】晋文公争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城濮大战是春秋争霸时期重要的一次争
霸战争,这次战争使晋文公成为霸主,城濮大战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
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4.你知道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的?
A.老子B.韩非子C.屈原D.孙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
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
洁情怀。
A项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D是战国时期兵
家学派的创始人,本题选C。
【考点】爱国诗人屈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
挑战。
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15.连线题
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10分)
【答案】退避三舍——晋文公;问鼎中原——楚庄王;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
【解析】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收纳之恩,许诺如果晋楚交战,“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激励士气,
终于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成语中的历史史实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城濮之战的结果是晋国获胜,晋文公成为中原地区霸主;邲之战之后,楚
庄王一跃成为霸主;“退避三舍”、“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反映的史实均发生在春秋时期,“纸上
谈兵”反映的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成语还有“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围魏救赵”等。
关于巨鹿之战,它发生在秦末大起义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1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就了春秋五霸的伟业。
”这里的“他”指的是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答案】B
【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富国强兵。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他是指齐桓公。
晋文公和楚庄王室通过争霸战争的方式,先后成为中原霸主,周武王是西周时期
的人物,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根据课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作答,春秋时期,我们主要介绍春秋五霸,春秋
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
差和越王勾践。
另一种是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17.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它反映的史实是()
A.武王伐纣B.分封诸侯C.诸侯争霸D.秦并六国
【答案】C
【解析】历史典故“卧薪尝胆”,它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与越王勾践有关,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点评:关于“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学生还要知道,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实现霸业。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相关的成语还有“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等。
1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社会转型,瓦解了周王朝的统治。
所以①是错
误的,排除①,所以答案选择B。
【考点】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铁器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各国的变法,促进了社会进步。
19.下列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
A.晋国B.吴国C.齐国D.宋国
【答案】C
【解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学生容易记错战国七雄所在的地理位置。
如战国七
雄在最西边的是哪个国家(秦国)。
学生可以记为: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20.列举“春秋五霸”的名称:(5分)
【答案】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解析】“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主要得益于管仲改革;城濮之战后,晋
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
21.列举四个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4分)
【答案】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
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
点评:学生还要能够知道成语中反映的史实,如“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问鼎中原”与楚庄王
称霸有关;“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都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外交谋略有关;“围魏
救赵”源自桂陵之战。
2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原文大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致归正。
)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的史实发生在什么时候?(1分)
(2)管仲采取哪些措施辅佐齐桓公?(写出三点,每小点2分)
(3)“管仲相桓公”的结果是什么?(3分)
【答案】(1)春秋时期(1分)
(2)措施:对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扩充疆界。
(每小点2分)
(3)结果: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分)
【解析】第(1)问属于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春秋时期。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
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第(2)问也是属于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管仲采取一下措施辅
佐齐桓公,对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扩充疆界。
第(3)问,管仲相桓公最直接的结果是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
霸主。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管仲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虽然说是材料解析题,但是3问答案都可以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3.“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故选C
成语中的秦和楚是战国七雄。
此题容易选B ,故要了解成语的背景。
D.秦朝是统一六国后的秦朝,不是秦国。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成语故事朝秦暮楚
点评: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结合的能力。
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关的成语有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负荆请罪,邯郸学步,暗渡陈仓,破釜沉舟,孟母三迁,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秋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B.战国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C.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D.西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答案】C
【解析】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东周的史实
点评:关于东周的史实,学生还要掌握的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春秋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5.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一个是()
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B.《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C.《纸上谈兵的楚庄王》D.《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答案】C
【解析】《尊王攘夷的齐桓公》、《退避三舍的晋文公》、《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均符合历史史实,《纸上谈兵的楚庄王》是错误的,因为历史上“纸上谈兵”的是赵括,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点评:关于“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学生还要知道与之相关的争霸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战争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6.如果让你回到战国后期,去一睹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的雄风,你应该去()
A.齐国B.楚国C.秦国D.赵国
【答案】C
【解析】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国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故选C。
27.“他对内整顿朝纲,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
”他就是春秋五霸中的()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王嬴政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对内整顿朝纲,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