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初析
崔岩勤(内蒙古·赤峰学院历史系)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西大凌河上游凌源市东北约10 km处,其位置大致在41°20′N ,119°30′E,占地面积约为50 km2[1]。
据碳14测定,较早的是牛河梁第一地点多室建筑遗址(编号为:牛ⅠJ1B),距今4975±85年,树轮校正5580±110年;较晚的是Z1距今4995±110年,树轮校正5000±130年[2]。
该遗址延续使用了近500年的时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
目前,牛河梁地区已发现遗址点有20多处,在有编号的十六个地点中,有十三个地点都是积
石冢。
已发掘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3]。
发现的遗迹有女神庙、积石冢、石棺墓、祭坛、灰坑等,出土的遗物有玉器、陶器、石器、建筑构件残块、泥雕人像及动物像残件、陶塑人像、动物骨骼等。
其中,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独具特色。
本文依据正式发表的牛河梁遗址
发掘报告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该遗址出土玉器的特点及在红山文化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初
步探讨。
一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玉器数量大、种类多、玉质精美,造型生动,雕琢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玉器有发掘出土品、征集或采集品、海内外馆藏或个人收藏品等[4],牛河梁遗址出土
的玉器属于考古发掘品。
玉器出自有明确层位关系的积石冢石棺墓中,出土时摆放位置明确。
从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的主要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点:牛河梁第二地点(牛Ⅱ):
牛ⅡZ1M4为长方形石板墓,内葬一人,仰身直肢,两腿膝部叠压,左腿在上,随葬玉器3件。
玉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骨下。
玉猪龙2件,并排倒置于胸骨上,背靠背,吻部向外。
牛ⅡZ1M7内葬3人,为二次葬,人骨三堆,编号为西1、东2、南3。
随葬玉环2件、玉璧2件,分置于三堆骨架上。
牛ⅡZ1M11有骨架一具,散布墓室内,为二次葬。
随葬玉器3件,均出于骨架南侧。
玉环1件、方形玉饰(玉璧)1件、玉棒形器1件。
牛ⅡZ1M14内葬一人,随葬品3件。
勾云形器1件,置于胸前,玉环2件,戴在腕部。
牛ⅡZ1M15
内葬一人,随葬玉器5件。
头顶下方出箍形器1件,斜口朝下向南。
腰部左侧有玉璧1件、玉环1件,璧环相叠。
双腕处各置玉环1件,因扰动,右桡骨及环位移于颈下[5]。
牛ⅡZ1M21内葬一成年
男性,仰身直肢。
头西足东,骨骼粗壮并稍有石化,除手掌骨、指骨腐朽无存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
随葬玉器有20件,是目前红山文化单座墓葬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座。
菱形饰1件,放置头部
上方。
箍形器1件,横置于头顶部,斜口朝下向北。
勾云形器1件,陈放左肩上部,其下叠压一玉璧。
双联璧2件,叠置于右肩部,上盖压一玉璧。
管箍状器1件,置于右肩部。
玉龟1件,陈置左
胸部,龟背向下。
竹节状器1件,出土时位于右胸部。
兽面牌饰1件,置于腹部正中,玉镯1件,
位于右腕部。
玉璧10件,分别出土于头骨左右侧、头骨右侧颌下、左右小臂内侧、左右手下端、
左股骨外侧、左小腿骨下和双小腿骨下[6]。
牛ⅡZ1M17出土双人首三孔器1件[7]。
牛ⅡZ1M9出土小
型勾云形玉佩1件,牛ⅡZ1M27出土勾云形大玉佩1件,牛ⅡZ4出土小玉鸟1件[8]。
牛河梁第三地点(牛Ⅲ):
牛ⅢM3内葬一女性,仰身直肢,随葬玉器4件。
玉璧1件,出土于头骨左侧顶结上。
玉环1件,出土于左肱骨上。
玉镯2件,出土于左右腕部。
牛ⅢM7内葬一男性,随葬玉器3件。
箍形器1件,置于脑后。
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
大串珠1件,出土于右胸部。
牛ⅢM9内葬一人,仰身直肢,随葬玉器2件。
玉镯1件,出土于右腕部。
凸弦纹玉饰1件,出土于右胸部[9]。
牛河梁第五地点(牛Ⅴ):
牛ⅤM1中心大墓内葬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随葬玉器7件。
玉璧2件,出土于头部两侧。
鼓
形箍1件,出土于胸部。
勾云形佩1件,出土于胸部。
镯1件,出土于右腕处。
龟2件,出于左右
手部位[10]。
牛Ⅴ中层遗存ZCZ1M7,内葬一人,头西南,仰身直肢,骨骼保存一般。
出土玉镯1件,
位于右腕处。
上层遗存牛ⅤZ1,出土玉珠2件、玉板1件、玉蚕1件、玉联璧1件。
在牛ⅤZ2M2出土玉器3件,玉镯2件、坠饰1件。
牛ⅤZ2M3出土玉镯1件。
牛ⅤZ2M9是一座儿童墓,仅存头骨和腿骨,头向西。
随葬玉蝈饰1件,位于头骨旁[11]。
牛河梁十六地点(牛ⅩⅥ):
牛ⅩⅥM2出土勾云形器1件,位于头部。
玉箍形器1件,位于胸前。
玉钺2件,位于左侧腰部。
胸前有玉环2件,脚部有玉环1件。
脚部右下侧发现玉鸟1件,左侧棺墙下有竹节状玉饰1件。
此外,还采集到小玉环1件(采集1号),应是墓葬的随葬品。
在牛ⅩⅥM1采集到双猪首三孔器1件(采集2号),发现石锥形器3件[12]。
石锥形器最初被认为是石质,后确认是玉器。
M1出土2件,采集1件[13]。
牛ⅩⅥM1内葬一成年女性,年龄在30岁左右,人骨保存较完整,出土玉器5件。
玉璧1件、双联璧2件、玉环2件。
牛ⅩⅥM4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年龄45-50岁,仰身直肢葬,出土玉器6件。
玉凤1件,位于头骨下,横置,正面朝上。
箍形器1件,位于胸部右侧,斜口向上。
玉镯1件,位于右腕部。
玉人1件,位于墓主人盆骨左外侧的腹部,顺置,反面朝上。
玉环2件叠压,位于腹部。
此外,还有2件绿松石坠饰[14]。
牛ⅩⅥM14为二次葬,出土玉猪龙1件[15]。
从上述的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在墓葬中未被扰动,摆放位置明确。
而其它红山文化遗址玉器出土的状况都不如牛河梁遗址。
它们有的是在地表拾得,有的是在土中挖出。
出自墓葬的玉器,有的墓已被破坏,有的则因玉器已被群众从墓葬中取出,摆放位置已不详。
比如,三星他拉玉龙就是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造林时发现的[16]。
1987年,在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发现了一件小型玉龙,形制与大玉龙相同[17]。
1964年秋,在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葛家营子村村民在村东北的耕地里发现玉箍形器2件。
1976年,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尖山子村山坡地表拾到玉猪龙1件,后上交博物馆[18]。
在巴林右旗羊场也出土玉猪龙1件[19]。
巴林右旗巴彦他拉苏木苏达来嘎查村民放牧时在冲沟的断崖上发现勾云形器1件[20]。
在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M7出土玉玦2件,位于头骨两耳畔[21]。
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征集采集玉器100余件,简报发表81件。
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鱼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坠饰63件,勾形器1件、勾云形器1件、玉斧2件、纺瓜2件、玉管2件[22]。
敖汉旗境内发掘、采集、征集的玉器有玉斧、玉猪龙、玉鸟、玉蚕、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23]。
辽宁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出土双龙首璜形器1件,松石鸮形饰1件[24]。
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中,有玉器出土,但已被群众从墓葬中取出,位置不详。
后征集到15件,出土3件,共计18件。
勾云形玉器1件、玉龟2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璧1件、玉环1件、玉珠3件、棒形器4件、三联璧1件,鱼形坠2件[25]。
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玉器的种类、数量及出土时的状况都无法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相比。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大、种类多。
据统计,目前红山文化出土和采集的玉器有280余件,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百余件。
其中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21号墓葬出土玉器最多,有20件。
出土玉器最少的墓葬为1件,其余各墓内出土的数量分别为2、3、4、5、6、7、8、9件不等[26]。
从玉器的种类看,红山文化玉器大体可分为动物类、人物类、仿工具类、装饰类、特殊类等五大类。
其中动物类玉器有玉猪龙、双猪首玉璜、双猪首三孔器、兽面形器、玉鸟、玉鸮、玉龟、玉鱼、玉蚕等;仿工具类有玉斧、玉钺、玉纺瓜、棒形器、勾形器等;装饰类有玉环、玉镯、玉珠、玉玦、菱形饰、曲面牌饰等;特殊类有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勾云形玉器等;此外还有人物类[27]。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也包括五种类型:动物类玉器有玉猪龙、双猪首三孔器、兽面形器、玉鸟、玉凤、玉龟、玉蚕、玉蝈等;仿工具类有玉钺、棒形器、锥形器等;装饰类有玉环、玉镯、玉珠、菱形饰、曲面牌饰等;特殊类有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勾云形器等;人物类有玉人、双人首三孔器等。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题材丰富,造型独特。
动物类玉器:
玉猪龙3件。
形制相似,皆体蜷曲如环,头部为大耳、圆眼,吻部前凸,面部多有皱纹,体光素无纹,背上有一对穿小孔。
整体扁圆、厚重。
牛ⅡZ1M4:2为淡绿色,通高10.3厘米、宽7.8
厘米、厚3.3厘米。
牛ⅡZ1M4:3白色,通高7.9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
牛ⅩⅥM14出
土1件,淡绿色,高9.8厘米、最宽7.5厘米。
双猪首三孔器1件。
牛ⅩⅥ采集(采2号),豆青色,长8.9厘米、宽2.6厘米,应是M1的
随葬品。
器体两端各雕刻一猪首,大耳、长脸、噘嘴,形象生动。
中间钻三个直径为1.9厘米的
圆孔,下面有四个漏斗状小孔。
兽面形器1件。
出自牛ⅡZ1M21,淡绿色。
体扁平光洁,双面雕琢兽首形象。
通高10.2厘米、
最宽14.7厘米、厚0.4厘米。
兽面双耳竖起,镂空圆目及鼻孔,阴线刻出耳、眉际、鼻、嘴部廓线。
吻部宽大,嘴角下咧,下颌窄尖。
上有对钻二小孔,可穿系捆绑,有插磨使用痕迹。
玉鸟1件。
出自牛ⅩⅥM2。
鼓脊宽尾,形状似鸟。
背面有鼻,应是佩带的饰品。
玉凤1件。
出自牛ⅩⅥM4,淡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沁。
通长19.5厘米、高12.5厘米、厚1.2
厘米。
板状,卧姿。
身体各部位用阴线廓出,颈和背羽之间镂透。
弯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
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线条流畅。
背面有4对横穿隧孔。
玉龟3件,分二型:
A型2件。
出自牛ⅤM1,皆为黄绿色。
龟首为三角形,微缩颈,屈肢。
线雕口、目、四肢和足。
背稍凸起,平腹。
牛ⅤM1:7长9厘米、宽7厘米、厚1.9厘米;牛ⅤM1:6长9.4厘米、宽8.5
厘米、厚2厘米。
B型1件。
出自牛ⅡZ1M21,淡绿色玉,有黄色瑕斑。
龟的头尾收缩体内,龟背隆起,上琢三道
竖脊凸线,中脊高于两侧脊,阴线勾勒出龟背纹,纹路匀称。
腹甲稍残,中心有一圆凹窝,在凹窝
璧上琢一对穿孔,可用于竖向穿插挂缀。
腹周边缘处刻画数道放射状短线,龟背与腹之间切割楔形槽。
龟背长5.3厘米、宽4.1厘米、腹部残长4.5、宽3.8、圆凹径2.3、龟体通高2.7厘米。
玉蚕1件。
出自牛ⅤZ1,白玉。
似蚕宝,长6.1厘米。
整体近扁圆横柱状,一端略有收分,另
一端平齐。
弧背,平底,中间背部有四道凹槽。
玉蝈1件。
出自牛ⅤZ2M9,青绿色,有瑕斑。
长5.5厘米。
头部雕刻精细,身体部分仅勾勒出
轮廓,腹下前部对钻一个穿孔。
仿工具类玉器:
玉钺3件(在发掘报告中被称为方形玉饰或玉璧)。
牛ⅡZ1M11出土1件,白色。
方形圆角,中部有一孔,四角和孔边缘较薄,近一长边中部有二孔。
长13.4厘米、宽12.1厘米、厚0.8厘米、圆孔直径3.4厘米。
牛ⅩⅥM2出土2件,淡青色。
M2:5,为圆角方形,三面有刃,中间有一圆孔,上边钻有直径为0.4厘米的小孔。
通长11.5厘米、宽10.1厘米、圆孔直径2.5厘米、厚0.7厘米。
M2:6为圆角正方形,长11.2—12.7厘米、宽10.2厘米、孔径3.2厘米、厚0.5厘米。
玉棒形器1件。
出自牛ⅡM11,白色。
一端为圆头,一端漫圆扁尖。
近圆头处饰一周弦纹和二
匝突起。
器长12.7厘米、最大径1.9厘米。
石锥形器3件。
牛ⅩⅥ城子山出土。
采集1件(采集3号),磨制光滑,锥体扁圆。
长22.6
厘米、上端直径2.1厘米。
牛ⅩⅥM1出土2件,M1:1磨制光滑,锥尖锋利。
长15.5厘米、上
端直径1.4厘米。
牛ⅩⅥM1:2长14.8厘米、上端直径1.5厘米。
装饰类玉器:
玉环13件,分二型。
A型:环体为圆形,内缘厚而外缘薄,截面呈钝三角形,通体光素。
牛ⅡZ1M7出土2件,均为白色。
牛ⅡZ1M7: 1有土锈蚀痕,外径6.6厘米、内径5.7厘米、
厚0.75厘米。
牛ⅡZ1M7:4外径6.7厘米、内径5.25厘米、厚0.8厘米。
牛ⅡZ1M11出土1件,
白色,出土时断裂。
外径7厘米、内径5.5厘米、厚0.7厘米。
牛ⅡZ1M14出土2件,淡绿色。
牛
ⅡZ1M14:2外径6.8厘米、内径5.75厘米、厚0.45厘米。
牛ⅡZ1M14:3外径7.3厘米、内径5.75-5.9
厘米、厚0. 5厘米。
牛ⅡZ1M15出土3件。
牛ⅡZ1M15:2 淡绿色,外径6厘米、内径5.1厘米、
厚0.37厘米。
牛ⅡZ1M15:3 淡绿色,外径5.8厘米、内径5厘米、厚0.3厘米。
牛ⅡZ1M15:5 白色,外径6.9厘米、内径5.6厘米、厚0.5厘米。
牛ⅩⅥM2出土3件,均为淡绿色,制作精美。
M2:
2外径6.25厘米、内径5.3厘米、厚0.4厘米。
M2:3外径8厘米、内径6.3厘米、厚0.8厘米。
M2:8外径6.4厘米、内径5.4厘米、厚0.4厘米。
B型:环体为圆形,截面为扁圆形,通体光素无纹。
牛ⅢM3出土1件,白色。
外径4厘米、内径2.9厘米、厚0.4厘米。
此外,还有1件小玉环为牛ⅩⅥ城子山采集(采集1号),外径3.2厘米、内径1.3厘米,形制不明。
玉镯10件,分为二型。
A型:镯体为正圆形,内缘宽厚、外缘薄锐,截面呈钝三角形。
通体光素。
牛ⅡZ1M21出土1件,淡绿色。
直径7.8厘米、孔径6.2厘米、厚0.7厘米。
牛ⅢM3出土1件,绿色,已残断,钻两对小孔缀和。
外径6.2厘米、内径5.3厘米、厚0.45厘米。
牛ⅢM7出土1件,淡绿色。
外径6.9厘米、内径5.9厘米、厚0.5厘米。
牛ⅢM9出土1件,淡绿色。
外径8.4厘米,内径6.7厘米,厚0.8厘米。
牛ⅤM1出土1
图一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
(见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文物》,2000年第6期。
)
1、勾云形器(Aa型牛ⅤM1)
2、勾云形器(Ab型牛ⅡM21)
3、玉璧(牛ⅡM21)
4、玉箍形器(A型牛ⅡM4)
5、玉璧(牛ⅡM21)
6、双联璧(牛ⅡM21)
7、玉璧(牛ⅡM21)
8、兽面形器(牛ⅡM21)9、玉环(A型牛ⅡM15)10、玉环(A型牛ⅢM3)
11、曲面牌饰(牛ⅢM9) 12、玉箍形器(B型牛ⅤM1)13、玉珠(A型牛ⅩⅥM2)
14、玉龟(A型牛ⅤM1) 15、玉钺(牛ⅡM14)16、菱形饰(牛ⅡM21)
17、玉鸟(牛ⅩⅥM2) 18、玉环(A型牛ⅡM14)19、玉龟(B型牛ⅡM21)
20 双猪首三孔器(牛ⅩⅥM1)21、棒形器(牛ⅡM14)22、玉猪龙(牛ⅡM4)
件,黄绿色。
外径8.5厘米、孔径6.5厘米、厚1.1厘米。
牛ⅤZCZ1M7出土1件,碧绿色。
外径8.6厘米、孔径6.2厘米、厚1.1厘米。
牛ⅤZ2M2出土2件,均为纯白色。
牛ⅤZ2M2:2外径7.5厘米、厚0.8厘米,牛ⅤZ2M2:3外径7.6厘米、厚0.7厘米。
B型:镯体非正圆,通体光素无纹,分两个亚型:
Ba型1件,牛ⅤZ2M3出土,淡绿色。
镯体近圆形,厚薄宽窄不一,内缘宽厚,外缘圆钝,截面呈扁方形,镯体有4个对称的钻孔。
直径6—6.9厘米、厚0.6厘米。
Bb牛ⅢM3出土1件,扁圆形,淡绿色,已残断,钻三对小孔缀和。
外径5.6—6厘米、内径4.6—5.1厘米、厚0.4厘米。
此外,牛ⅩⅥM4出土玉镯1件,报告中未介绍其形制。
玉珠6件,分二型。
A型:椭圆束腰柱状体,通体光素,中间有穿孔。
(发掘报告中被称为竹节状器、琮形器、大串珠等。
)
牛ⅡZ1M21出土1件,淡绿色。
长3.8厘米、宽3.2厘米、孔径1.1-1.4厘米、通高2.8厘米。
牛ⅢM7出土1件,淡绿色。
通高2.6厘米、外径最大2.9厘米、孔径最大1.6厘米、最小1.1厘米。
牛ⅤZ1出土2件,其中Z1:1为白色,有墨绿色瑕斑,直径2.6—3.2厘米、高2.8厘米。
Z1:5为纯白色,直径2.9—3.9厘米、高3.6厘米。
牛ⅩⅥ城子山M2出土1件,长1.1厘米、直径1.2厘米、孔径0.4厘米。
B型:半球体。
牛ⅤZ2M2出土1件,淡绿色。
平底处斜向对钻一穿孔。
底径1.7厘米、高1.6厘米。
菱形饰1件。
出自牛ⅡZ1M21,淡绿色。
薄片状,近似菱形,中心处钻一椭圆孔,孔周琢有凹槽,外缘部呈刃状。
长5.6厘米、宽4.8厘米、孔径0.6-0.8厘米、厚0.35厘米。
曲面牌饰1件(报告中称其为凸弦纹玉饰)。
出自牛ⅢM9,淡绿色。
通体横剖面如弓,其上刻划四道瓦沟纹。
上半部呈长方形,两侧近边缘处各有2个和3个圆孔。
上部呈半圆形,顶部有一圆孔。
通高6.2厘米、半圆径8厘米、厚0.3厘米。
特殊类玉器:
玉箍形器9件,分两型。
A型8件。
器形为扁圆筒状,一端平口,另一端斜口,斜口外敞。
多数在平口边缘两侧各有1个小孔。
通体光素,无纹饰。
牛ⅡZ1M4出土1件,深绿色。
通长18.6厘米、平口长径7.4厘米、斜口最宽10.7厘米、壁厚0.3-0.7厘米。
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内壁有琢磨痕迹。
牛ⅡZ1M15出土1件,深绿色,两端缘部磨损。
通长11.6厘米、平口长径6.7厘米、壁厚0.45厘米。
牛ⅡZ1M21出土2件。
牛ⅡZ1M21:2,淡绿色。
平口长径两侧及短径略居中处对钻三小孔,两端开口边缘部不甚规整,呈刃状,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通长10.6厘米、平口径5.1-6.9厘米、斜口最宽8.5厘米、壁厚0.5厘米。
牛ⅡZ1M21:8,残,白色。
通长3.5厘米、细端径3.1厘米、粗端径4厘米、璧厚0.35-0.5厘米。
牛ⅢM7出土1件,淡绿色,有红色斑痕。
通长13.1厘米、平口长径6.8厘米、斜口最宽9厘米、壁厚0.3—0.5厘米。
牛ⅩⅥ城子山M2出土1件,青色。
通长14.2厘米、粗端直径6.8—9.5厘米、细端直径6.2—7.2厘米。
牛ⅩⅥM4出土1件。
B型1件。
圆口,内壁平直,外壁圆凸如鼓。
出土自牛ⅤM1,黄绿色。
孔径6.4厘米、高4.2厘米,箍壁最厚处1.1厘米。
勾云形器6件,分两型。
A型4件,器体扁平呈板状,外廓为长方形,器体两侧有左右对称、上下平行向外伸展的
勾角,中心部位为勾云状的镂空或圆孔。
正面磨出与器体形制相应的凹槽,背面多无纹饰。
分
为两个亚型。
Aa型3件,器体中心镂空作勾云形盘卷状。
牛ⅡZ1M14:1出土1件,白色。
体中部两边分别钻三孔。
已残断为二。
通长15.8厘米、宽6.9
厘米、厚0.6厘米(图二:1)。
牛ⅤM1出土1件,青绿色。
背面无纹,有四个斜对钻隧孔。
最长20.9厘米、宽12.4厘米、厚0.9厘米(图二:2)。
牛ⅩⅥM2出土1件,淡青色,背面制有四个斜
对钻隧孔。
通长22.5厘米、宽11.2厘米、厚0.8厘米(图二:3)。
Ab型1件,器体中心镂一圆孔。
出自牛ⅡZ1M21,淡绿色,在器体近缘斜钻一小孔。
通长8.8厘米、宽4.3厘米、孔径1.2厘米、厚0.5厘米(图二:4)。
B型2件。
器体为圆角长方形,长边一侧和短边两侧为圆弧形,长边的另一侧有齿突。
学术界
称之为“带齿类兽面形器”。
分为两个亚型:
Ba型1件,素面无纹。
出自牛ⅡZ1M9,淡绿色。
长6.2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
长边
一侧和短边两侧圆弧,长边另一侧有三组齿状突。
中部对穿双孔,上部也有一孔,可视为一种简化
勾云形玉佩(图二:5)。
1 2
3 4
5 6
图二勾云形器
1、Aa型牛ⅡM14
2、Aa型牛ⅤM1
3、Aa型牛ⅩⅥM2
4、Ab型牛ⅡM21
5、Ba型牛ⅡM9
6、Bb型牛ⅡM27
Bb型1件。
出自牛ⅡZ1M27,深绿色,间有黄斑瑕。
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纹饰依
体形而盘卷曲折,正面纹饰较规整。
在纹饰间透雕以小圆孔和窄条形镂孔,外形对称。
器长28.6
厘米、宽9.5厘米,为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图二:6)。
玉璧16件,分两型。
A型5件。
外廓不甚圆,片状,光素无纹,中间有一圆孔。
周边薄似刃,上端近缘处有1-3个
小孔。
牛ⅡZ1M7出土2件,白色,有土蚀痕迹。
牛ⅡZ1M7:2外径11.3厘米、内径4.9厘米、厚0.45厘米。
牛ⅡZ1M7:3外径11.5厘米、内径4.7厘米、厚0. 5厘米。
近外缘处钻2个小孔。
牛ⅡZ1M21出土3件。
牛ⅡZ1M21:4淡绿色,近缘有一小孔。
直径5.7厘米、孔径2.4厘米、厚0.4厘米。
牛ⅡZ1M21:5淡青色,近缘对钻一小孔。
直径8.4厘米、孔径3.4厘米、厚0.5厘米。
牛ⅡZ1M21:13灰白色,缘处有一小孔。
直径8厘米、孔径3.7厘米、厚0.6厘米。
B型10件。
近方圆形,片状,光素无纹,中间有一圆孔。
边薄似刃,上端近缘处有1-3个小孔。
牛ⅡZ1M15出土1件,淡绿色。
近一长边中部有二穿,穿上部璧边缘有二残孔。
长12.9厘米、宽12.5厘米、圆孔直径4.8厘米、厚0.65厘米。
牛ⅡZ1M21出土6件。
其中Z1M21:9碧绿色,缘部有一残缺,上端对钻三小孔。
最大径12厘米、孔径3.9厘米、厚0.6厘米。
牛ⅡZ1M21:16青灰色,近缘钻一小孔。
最大径5.4厘米、孔径1.9厘米、厚0.4厘米。
牛ⅡZ1M21:17淡绿色,近缘处有二小孔。
最大径9.8厘米、孔径4.2厘米、厚0.4厘米。
牛ⅡZ1M21:18青灰色,璧面上端缘处钻二小孔。
最大径7.9厘米、孔径3.5厘米、厚0.5厘米。
牛ⅡZ1M21:19青灰色,上端近缘有一小孔。
最大径9.8厘米、孔径3.6厘米、厚0.7厘米。
牛ⅡZ1M21:20灰白色,上端边缘对钻二小孔,最大径14.7厘米、孔径7.2厘米、厚0.7厘米。
牛ⅢM3出土1件,淡绿色,边缘有一小孔,单面钻。
外径3.5—3.8厘米、孔径1.6厘米、厚0.3厘米。
牛ⅤM1出土2件,牛ⅤM1:1黄绿色,近边缘钻双孔。
最大外径12厘米、孔径3. 9厘米、厚0.6厘米;牛ⅤM1:2绿色,局部因长期侵蚀而泛白色,近边缘钻双孔。
最大外径12.9厘米、孔径3.3厘米、厚0.7厘米。
此外,在牛ⅡZ1M21出土1件(牛ⅡZ1M21:12),淡青色,残。
直径约4.8厘米、孔径约2.4厘米、厚0.25厘米。
双联璧3件。
牛ⅡZ1M21出土2件,均为淡青色。
体扁平,上小下大,形似双璧相连,上璧顶端磨有系沟,内外缘薄似刃。
牛ⅡZ1M21:6通长5.5厘米、最宽4.7厘米、厚0.3厘米。
牛ⅡZ1M21:7通长6.1厘米、最宽4.9厘米、厚0.3厘米。
牛ⅤZ1出土1件,纯白色,已残。
体扁平,内外缘圆钝,通体剖光。
一端有两个并列的单面钻小孔。
残长11.5厘米、宽6.1厘米、厚0.8厘米。
人物类玉器
双人首三孔器1件。
出自牛ⅡZ1M17,长方体,长6.8厘米、高3.1厘米、厚约2厘米。
器身镂空三个横列的大圆孔,孔径1.5厘米。
器上端为弧拱形,下端平直呈托座状,侧面下沿在3个圆孔下各横钻一个小孔。
器两端雕一人首,头上似戴冠或裹巾,面部狭长,眉额略高,高鼻梁,下颌长,口唇为一人厚一人薄,面容略有不同。
玉人1件。
出自牛ⅩⅥM4,淡青色,背面有深浅不一的红褐色沁斑。
圆雕,通高18.5厘米、宽4.5厘米、厚2.4厘米。
五官清晰,眉头紧皱,双眼半合,嘴巴半张。
双臂曲肘扶干胸前,双腿并立,额间凹陷,肚脐凸鼓。
雕刻线条宽短而概略,造型生动。
背面在颈两侧及颈的后部对钻3孔呈三通状。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玉质精美。
玉材有深绿色、淡绿色、碧绿色、青绿色、白色、青白色、青色、淡青色、青灰色等多种颜色,沁色少,器物色泽温润、光洁。
闻广先生曾对牛河梁出土的38件玉器进行检测,把红山文化真、假玉的比例至少可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60%是真玉,37%是假玉,3%是半玉。
红山文化牛河梁JN5Z1M1所出土的7件玉器,经取样分析检测(红外光谱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全是透闪石软玉[28]。
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雕琢工艺精湛。
玉器以圆雕、片雕为主,熟练地使用了钻孔、镂空、磨光等不同的技法,纹饰刻划简洁。
圆雕玉器有玉人、玉龟、玉蚕、玉蝈、玉鸟、玉钺、棒形器等,形象生动。
片雕玉器以玉璧、双联璧、勾云形器、兽面形器为代表,均为薄片状,形态各异。
钻孔技术灵活多样,据器物造型或佩戴使用的需要,使用了两面对钻、单面直钻、两侧斜钻等多种技法。
透雕镂空和磨光技术娴熟,箍形器、玉璧、双联璧、玉环、玉镯、玉环、玉珠、菱形饰及玉斧、玉钺等通体磨光,素面无纹,润泽光洁。
玉器纹饰刻划简洁、凝练,主要有阴刻直线、弧线、瓦沟纹等。
比如,玉猪龙的头部施纹刻划,圆眼、嘴紧闭,鼻间多道皱纹,龙体则通体磨光,肥硕而饱。
满牛ⅡZ1M21出土的兽面形器,以阴线刻出耳、眉际、鼻、嘴部廓线,线条简洁明快,
表现准确。
牛ⅡZ1M21出土的玉龟,龟背隆起,阴线勾勒出龟背纹,纹路匀称规矩,清晰,形象。
牛ⅩⅥM4玉凤板状,卧姿,身体各部位用阴线廓出。
弯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
牛ⅩⅥM4出土的玉人,人体外轮廓线用片切割技术砣出,并在颈、腰、踝等关键部位,着力打磨,将人体分成头、躯干、腿、足四部分。
五官、上肢等细部用阴线雕刻,线条宽短而概略。
玉人整体造型优美,神态生动传神。
此外,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与其它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相比,在题材、造型方面也独具特色。
一方面,在该遗址中出土的部分玉器与它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有共性特点。
比如,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三件玉猪龙与敖汉旗下洼镇河西、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萨力巴乡干饭营子[29],巴林右旗羊场[30]、那斯台[31],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尖山子[32]等出土的玉猪龙在题材、造型等方面十分相似。
均体蜷曲如环,首尾相接或相距甚近,通体光素,仅在头部刻划纹饰。
肥头大耳,眼为圆形、椭圆形或瓜子型。
吻部前伸,嘴紧闭,鼻间多道皱纹。
背或颈部有一穿孔,可以佩挂。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A a型勾云形器与巴林右旗那斯台[33]和辽宁阜新胡头沟[34]出土的勾云形器造型风格一致。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箍形器与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葛家营子村[35]、敖汉旗敖音勿苏乡烧锅地[36]、克什克腾旗天宝同[37]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同。
牛ⅤM1出土的两件玉龟与辽宁阜新胡头沟[38]出土的两件玉龟都是圆雕,写实生动。
此外,在牛河梁遗址还出土了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玉器。
比如,牛ⅡZ1M21出土的B型玉龟和兽面形器、牛ⅡZ1M9 出土的Ba型勾云形器、牛ⅡZ1M27Bb型勾云形器、牛ⅢM9出土的曲面牌饰、牛ⅩⅥM4出土的玉人和玉凤、牛ⅩⅥ采集双猪首三孔器(采2号)等,这些玉器是目前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孤品,在题材选择、造型设计、雕琢工艺等方面都代表了红山文化玉雕业的较高水准。
二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为研究红山玉文化及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牛河梁遗址玉器的出土,直接推动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工作。
红山文化玉器被确定之前,海内外已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进行收藏[39]。
早在乾隆时期,红山文化玉器就有著录,当时将其视为古玉进行收藏。
二十世纪初已见著录,在伦敦、法国吉美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馆藏有玉猪龙和玉箍形器等。
在国内辽宁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收藏有玉猪龙和玉箍形器、勾云形器等,但其年代均定在商周或更晚。
直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牛河梁牛河遗址被发掘后,出土的玉器在墓葬中未被扰动,至此,红山文化玉器“一锤定音”[40]。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近百件玉器成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标本。
此后,红山文化玉器被纳入红山文化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到九十年代有了进一步扩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研究进入到更深更高的层次[41]。
在研究的过程中,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出来。
牛河梁遗址玉器出土时摆放位置明确,使我们了解到这些玉器在当时佩戴和使用的方式。
从牛河梁遗址玉器的出土位置及形制看,不同种类的玉器摆放位置和使用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同类玉器的使用也有差别。
其使用方法大致分为三类[42]:一是直接佩戴在墓主人身体某个部位上,二是通过穿绳等间接的方式佩戴在身体某个部位或坠挂在衣物上,三是在敛葬时有意将玉器放置在墓主人的身体上、下或四周等特定的部位。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的标准器,使研究者得以将相关的玉器纳入红山文化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探讨。
比如,许多学者结合红山文化时期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及文化特点等,就玉猪龙、箍形器、勾云形器、三孔器的题材、造型特点、使用功能、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对玉猪龙的研究已涉及几个方面。
就玉猪龙的造型,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是仿生说,孙机先生认为红山玉龙蜷体形态源于古代甲壳类昆虫的幼虫[43]。
金龟子的幼虫屈曲如环,头尾几乎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