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在ICU困难静脉穿刺病人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引导在 ICU困难静脉穿刺病人中的
应用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对于ICU病房内因肢体肿胀、血管不充盈等一系列
原因导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穿刺的经验,并且总结
相关的护理心得。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内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纳的ICU
静脉穿刺困难患者总计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
传统“盲法”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实验组行 B 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时间。
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
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所耗时间均
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用B超引导为ICU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进行外
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次数,缩短了穿刺成
功时间,能够更好的减轻传统经验式的穿刺所引起的静脉损伤问题,极大地减少
了局部血肿产生及静脉损伤等问题,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并且能够节省耗
材成本,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B超引导;ICU;困难静脉穿刺;护理
ICU病人往往存在病情危急,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用药复杂
的特点。
为ICU病人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应用相应的药物是保证病人
生命安全的基础。
但是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因病人病情危重往往存在血管充盈度差、血管腔狭窄、肢体肿胀、肥胖等情况,难以触摸清楚其浅表静脉,出现静脉
穿刺困难的问题。
仅对其使用传统“盲穿法”触摸或凭经验穿刺困难较大,影响
救治成功率,引发周围组织的血管损伤,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及增加耗材支出[1]。
本文探讨B超引导在困难静脉穿刺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内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纳的ICU静脉穿刺患者总计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通过肉眼观察、触摸等方法无法直观的评估血管的粗细、走向等情况,存在肥胖、肢体水肿、外周静脉血管充盈度差等因素的患者。
表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
分组
例
数
男女年龄
肥
胖
肢体
水肿
血管充
盈度差
对照组
4
2
2
2
1
60.23±17.
825
91119
实验组
4
1
8
1
9
62.25±15.
531
91020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法”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取舒适体位,护士通过目视、触摸等方法评估并选取穿刺静脉血管,用0.2%安尔碘棉签消毒穿
刺处皮肤,直径不少于8cm,扎止血带,再消毒一遍,第二遍消毒范围小于第一遍,待干。
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另一手持留置针在消毒范围的 1/2~1/3 处与
皮肤呈 15~3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0度再进针少许约0.2cm 。
撤
针芯少许,送外套管,观察留置针导管静脉回血是否通畅,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撤针芯,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帖无张力封闭式固定。
实验组行 B 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平卧,手臂外展 50~90°,操作者置于患者穿刺侧旁,B超机放置于操作者前方,B 超探头均匀涂抹耦合剂
后放置上臂上方,调节B超设置参数:深度、增益及焦点的位置,快速评估穿刺
血管状况,使靶血管能清晰显现并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根据 B 超横截影像选
定穿刺点,0.2%安尔碘消毒穿刺处皮肤,直径大于10cm*10cm,在穿刺点上约
10cm处扎止血带,再消毒一遍,第二遍消毒范围小于第一遍,待干,将B超探头
套上一次性无菌塑料薄膜探头套,均匀涂抹无菌型耦合剂,固定探头,使探头标
记点及方向与血管解剖位置、B超影像位置方向一致,保证血管成像始终位于B
超影像中点。
在距探头标记点约1cm处进针,采取平面外引导方式,留置针与皮
肤以 30~50°角刺入静脉,当针芯经表皮穿刺入血管内部时,影像上显示血管
内有一高亮回声点,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 10~30°再进针 1~2 mm,放下探头,固定留置针针芯,沿静脉走行全部置入血管内,一手退出针芯,同时另一手固定
外套管,观察留置针导管静脉回血是否通畅松压脉带,用无菌透明敷帖无张力封
闭式固定固定留置针。
操作完成后超声探头沿静脉走行,保证留置针显现于探头
平面影像内。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时间。
一
次性穿刺成功:静脉留置针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回血流畅、输液通畅、无外渗。
穿刺成功时间:护士评估选取静脉血管开始计时,直至穿刺成功的时间。
其中,
静脉困难主要是由于肥胖、水肿或者是由于静脉穿刺次数较多导致浅静脉血管不
充盈或难以扪及。
1.4 统计学处理对两种不同穿刺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
成功所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选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组间差异进行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时间比较,实验组一次性穿刺
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穿刺次数及穿刺成功时间低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 2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对比(`x±s)
组别
例
数
一次性穿刺成
功例数(n)
一次性穿刺成
功率(%)
穿刺次
数
穿刺成
功时间
实验组
4
820
2.43±
1.04
16.69±
7.26
对照组
4
3382.5
1.18±
0.38
6.21±2
.32
t
/x2值
--31.277.168.67
P
值
--<0.05<0.05<0.05 3讨论
由于ICU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迅速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对急危重
症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救治成功率。
使用传统“盲穿法”进行外周
静脉留置针穿刺未见回血时,护士会选择调整角度和深度回退针芯继续进针或重
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反复的穿刺易误伤血管、神经,造成局部血肿、血栓等的
形成。
B超引导下静脉穿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观的观察到血管及留置针的位置
情况,通过观察血管内部的血流的走向、管路深浅等情况选择肘静脉、胫后静脉
或股静脉等粗直的血管,显著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的概率、减少穿刺时间,从根本
上降低重复穿刺的风险。
使用B超引导的方式进行外周静脉穿刺后,可使用B超
技术观察静脉留置针的显像位置、注入预充式冲管液观察回声变化,判断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情况,大幅度的提升穿刺的成功率。
ICU病房的患者在使用B超引导进行静脉穿刺时,相关护理人员必须及时的对患者的血管条件(血管的充盈情况、治疗需求、病情等)进行严格的把握,如果一旦出现血管的弹性较差、静脉暴露或者是触摸不明显的现象,则需要提前将留置管可能存在的风险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必须提前解释清楚置管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并且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
如果患者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并且外周的血管条件相对较差,在置管上有一定的难度,则可以与主管的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保证患者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能够及时的得到处理。
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患者,可以适当的采用不同的镇痛辅助措施,置管前按照医嘱使用小剂量的镇痛剂,避免患者因为疼痛出现抵抗,从而降低置管的成功率。
由两组静脉穿刺困难病人的结果分析可知,与“盲穿法”相比,使用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效果更好,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次数少、穿刺成功时间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乾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
但是本研究中样本量有限,今后有条件可增加样本量开展大规模研究。
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安全、直观、便捷性的优点,不仅对于保证急危重症患者用药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大大减少了穿刺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还能够大幅度的减轻由于经验式“盲穿法”穿刺带来的静脉损伤等问题,大大减轻了患者由静脉穿刺引起的痛苦,还节约了科室耗材,在临床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杰.B超引导下的动脉穿刺在ICU困难穿刺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8):142-143.088.
[2]水乾,谢志惠.B超引导留置针技术在院前急救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1,(4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