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矿地质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井、风井工程地质特征
一、混合井工程地质特征
(一)混合井岩层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钻孔揭露了两种地层:第四系及黑云片岩。

主要岩性有六种。

1.第四系厚度:15.15m,岩性主要有五种。

(1)中砂层
全孔见两层,总厚度8.00m,第一层位于地表,厚度 5.00m,第二层位于9.00-11.00m,厚度 3.00m,深灰~浅灰~灰白色,单粒结构,成分由长石、石英组成,松散~稍密,上层颗粒较均匀,下层颗粒均匀性差。

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2)粉质粘土
全孔仅见一层,位于5.00-5.60m,厚度为0.60m。

浅灰色,蜂窝状结构,软塑~可塑,局部含少量细砂颗粒,力学强度较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粗砂
全孔仅见一层,位于5.60-9.00m,厚度为3.40m。

灰白色,下部浅灰褐色,单粒结构,层状构造,中密。

5.60-7.00米有少量粘粒胶结,略具可塑性。

7.00-9.00m粒度成分均匀,仅见少量粘粒胶结(<3%)。

砾含量2-6%左右,砾径一般小于5mm,向下有增高趋势。

组成砂砾的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

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4)粘土
全孔仅见一层,位于11.00-12.70m,厚度1.70m。

浅灰褐色,土质均匀,粘粒含量较高,硬塑~坚硬。

力学强度较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5)砾砂
全孔仅见一层,位于12.70-15.15m,厚度2.45m。

浅褐色,单粒结构,颗粒级配良好,呈次棱角状,密实,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

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以上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

2.黑云片岩:厚度254.83m,位于15.15-269.98m,其中15.15-4
3.80m段为
基岩风化带。

(1)全风化黑云片岩,15.15-20.80m,浅灰绿色、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呈土状,及软弱,强度与粘土相当,手易掰碎,且可捻成粉末,可观察到原岩部分残余结构。

风化裂隙发育,RQD为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强风化黑云片岩,20.80-27.12m,灰白、浅灰绿色,略带浅褐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岩芯呈碎块状,手易掰碎,风化裂隙发育,RQD 为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中风化黑云片岩,27.12-36.85m,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岩芯呈块状、碎块状,少数呈柱状,锤击易碎,裂面较平直,见擦痕,RQD为15,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4)微风化黑云片岩,36.85-43.80m,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36.85-42.32m,岩芯呈碎块状,RQD<1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差;42.32-43.80m,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及少量块状,线裂隙率8条/m,裂面与岩芯轴夹角35-40°,RQD为55,岩石质量为不好的,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5)黑云片岩,包括含磁铁黑云片岩(43.80-71.59m,144.96-176.70m,186.05-192.07m)、碎块状含磁铁黑云片岩(71.59-144.96m)、硅化黑云片岩(176.70-186.05m)、大理岩化硅化磁铁矿化黑云片岩(192.07-235.83m)、硅化绿帘石化黑云片岩(235.83-255.00m)、富磁铁黑云片岩(255.00-269.98m)。

灰白色、绿黑色、浅灰色及深灰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其中43.80-71.59m 段,裂隙发育至较发育,线裂隙率10-15条/m,岩芯多呈短柱状、扁柱状,RQD 为35左右,岩石质量差,岩体完整性差,工程地质条件中等;71.59-144.96m,裂隙发育,线裂隙率7-15条/m,以与岩芯轴夹角30°、45°两组为主,岩芯以块状、碎块状为主,少数呈短柱、扁柱状,RQD在10-15之间,岩石质量坏,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144.96-176.70m,线裂隙率7-10条/m,个别段可达15条/m,以与岩芯轴夹角45-60°一组为主,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局部呈碎块状,RQD为65,岩石质量中等,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157.69m 处见一小断层,宽3-5cm,内见被少量断层泥胶结的构造角砾;176.70-186.05m,
岩芯呈柱状、扁柱状,少数呈块状、碎块状,线裂隙率7-10条/m,裂面与岩芯轴夹角25-35°,RQD为60,岩石质量中等,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186.05-192.07m,裂隙中等发育,线裂隙率8-13条/m,以与岩芯轴夹角45°、50一组共轭裂隙及一组倾角近水平的为主,岩芯呈柱状、扁柱状,部分呈块状,RQD为40,,岩体质量差,岩体完整性差,工程地质条件较差;192.07-235.83m,线裂隙率10-12条/m,以与岩芯轴夹角25-35°及近直立两组裂隙为主,裂面见擦痕,岩芯以扁柱状、块状为主,RQD为35,岩石质量差,岩体完整性差,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差; 235.83-255.00m线裂隙率大于10条/m,以与岩芯轴夹角20-30°及倾角近直立的两组为主,岩芯多呈块状,部分呈碎块状,RQD<10,岩石质量坏,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差;255.00-269.98m线裂隙率5-8条/m,裂面与岩芯轴夹角5-20°一组较发育,45°一组次之,部分裂面见擦痕,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少数呈块状,RQD为65,岩石质量中等,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根据各层段的RQD值及岩石的饱和抗压强度,利用岩体质量指标(M)法,按公式M=(Rc/300)·RQD计算,将钻孔揭露的岩体划分为三个级别。

1.Ⅴ级岩体:15.15-43.80m,厚度28.65m。

RQD为0,M<0.01,岩体质量“坏”。

2.Ⅱ级岩体:包括4
3.80-14
4.96m、23
5.83-255.00m两段,厚度分别为101.16m、19.70m,总厚度120.86m,RQD值在10-35之间,岩石饱和抗压强度25.87-3
6.80MPa,M=1.2-3.0,即1<M≤3,属Ⅱ级岩体,岩体质量“良”。

3. Ⅰ级岩体:包括14
4.96-23
5.83m、255.00-269.98m两段,厚度分别为90.87m、14.98m,总厚度105.85m,RQD值在35-65之间,岩石饱和抗压强度25.87-50.40MPa,M=3.4-7.9,即M>3,属Ⅰ级岩体,岩体质量“优”。

风井工程地质特征
(一)风井岩层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钻孔揭露了五种地层:第四系、黑云片岩、碎裂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粒岩。

主要岩性有七种。

1.第四系厚度:18.46m,岩性主要有两种。

(1)粉土
全孔见一层,厚度12.80m,灰褐色,含砂、砾颗粒,颗粒呈浑圆状或次棱角状,局部粘粒含量较高,可塑~硬塑,力学强度较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2)含砾粗砂
全孔见一层,位于12.80-18.46m,厚度为5.66m。

浅灰褐色,单粒结构,分选性较差,粘粒含量较少,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强度较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2.黑云片岩:总厚度61.42m,位于18.46-36.78m、60.89-65.00m、79.69-114.76m、168.38-172.30m四段,其中18.46-36.78m为基岩风化带。

(1)全风化黑云片岩,18.46-20.37m,褐黄色,岩芯呈土状,强度极低,手可捻成粉末,风化裂隙发育,RQD为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强风化黑云片岩,20.37-36.78m,浅褐~浅绿灰色,岩石风化程度较高,手掰易碎,钻进过程中取芯困难, RQD为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黑云片岩,全孔见四段,总厚度43.10m。

①60.89-65.00m,弱绿泥石化,灰绿色,变晶结构,条纹状构造。

裂隙有两组,一组多被碳酸盐充填,呈不规则脉状,另一组较发育,裂面多不平整,裂面与岩芯轴夹角25-45°,岩芯以柱状为主,含一定块状、碎块状,RQD为85,岩石质量为好的,岩体较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②79.69-107.84m,浅灰~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条纹状构造,线裂隙率5-15条/m,裂面与岩芯轴夹角多小于30°,岩芯以短柱状、扁柱状为主,RQD 为65,岩石质量为不好的,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其中80.00-80.29m 为断层泥夹砾,断层面与岩芯轴夹角75°,82.00-84.20m岩芯破碎,呈块状、碎块状。

③107.84-114.76m,浅灰褐~浅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裂隙发育,但大多呈闭合状,岩芯呈柱状、块状及碎块状,RQD为57,岩石质量为不好的,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④168.38-172.30m,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含磁铁矿,灰绿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线裂隙率8-13条/m,以裂面与岩芯轴夹角30°一组为主,岩芯以柱状、扁柱状为主,RQD为55,岩石质量为不好的,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该层中取岩石力学样一组,饱和抗压强度分别为48.13 MPa,为次硬岩石,详见“岩石力学性能测试报告”。

3.碎裂岩,钻孔揭露的黑云片岩总厚度32.61, 位于36.78-5
4.91m、
4.91-58.89m、58.89-60.89m、6
5.00-73.50m、四段,其中3
6.78-58.89m为基岩风化带。

(1)中风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含磁铁矿碎裂岩,36.78-54.91m,深灰色,碎裂结构,块状构造,岩芯以块状为主,RQD<10,岩石质量为极劣的,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至一般。

其中48.60m处见5cm厚的断层泥,灰绿色,稍粘手,含角砾,砾径2-5mm,角砾成分同围岩一致,断层面与岩芯轴夹角60°左右,裂面不平直。

(2)微风化绿泥石化含磁铁矿碎裂岩,54.91-58.89m,灰绿色,碎裂结构,块状构造。

线裂隙率2-3条/m,以裂面与岩芯轴夹角30-35°、40-45°两组为主,绿泥石充填,岩芯以柱状、短柱状为主,少数呈扁柱状,RQD为80,岩石质量为好的,岩体较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其中58.00处见一条压性裂隙,宽2-3cm,内有断层角砾,成分与围岩一致,角砾中含少量泥状物,,角砾砾径2-5mm 左右。

(3)碎裂岩,包括58.89-60.89m、65.00-73.50m两段。

58.89-60.89m,褐色,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线裂隙率3-5条/m,裂隙呈闭合状,岩芯以柱状、长柱状为主,RQD为90,岩石质量为极好的,岩体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良。

65.00-73.50m,浅灰~灰白色,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线裂隙率4-8条/m,岩芯以柱状、扁柱状为主,RQD为77,岩石质量为好的,岩体较完整,因发育有三条小断层,存在多处软弱结构面,总体评价该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其中66.66-67.72m为灰白色断层泥夹角砾,角砾砾径2-10mm,断层面与岩芯轴夹角60-70°。

68.70-69.00m为灰白色~浅灰色断层角砾,角砾成分与围岩一致,砾
径2-30mm,含少量断层泥,断层面与岩芯轴夹角60°。

70.05-70.27m灰白色带浅黄绿色断层泥夹角砾,砾径2-15mm,角砾呈次棱角状,断层面与岩芯轴夹角60°。

另外,70.27-72.50m岩芯破碎,岩石强度明显降低。

该层中取岩石力学样3组,饱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8.13 ~49.07 MPa,为次软岩石~次硬岩石,详见“岩石力学性能测试报告”。

4.斜长角闪岩,钻孔仅揭露出一层,73.50-79.69m,厚度为6.19m,绿黑色,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差,多呈闭合状,线裂隙率3-8条/m,岩芯以柱状、长柱状为主,RQD为88,岩石质量为好的,岩体较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良。

5.变粒岩,钻孔揭露出两层,总厚度为63.15m,位置分别在114.76-168.38m、172.30-181.83m。

114.76-123.00m,灰白~浅灰绿色,中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中等发育,裂面多不平直,与岩芯轴夹角30°,岩芯以短柱状、扁柱状为主,少数呈块状,RQD为60,岩石质量为中等的,岩体中等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123.00-168.38m、172.30-181.83m,灰白~浅肉红色,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线裂隙率7-15条/m,以裂面与岩芯轴夹角15-25°一组为主,岩芯呈块状、碎块状及柱状,RQD为30%,岩石质量为劣的,岩体完整性差,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岩体质量特征
根据各层段的RQD值及岩石的饱和抗压强度,利用岩体质量指标(M)法,按公式M=(Rc/300)×RQD计算,将钻孔揭露的岩体划分为二个级别。

1.Ⅴ级岩体:18.46-54.91m,厚度36.45m。

RQD为0,M<0.01,岩体质量“坏”。

2.Ⅱ级岩体:54.91-181.83m,厚度分别为126.92m,RQD值在30-90之间,岩石饱和抗压强度28.13-48.13MPa,M=4.8-14.7, M>3,属Ⅰ级岩体,岩体质量“优”。

第三节混合井、风井水文地质特征
混合井、风井位于土山镇卜家至洼子的滨海平原上。

两个钻孔揭露的岩层及其富水性、水力特征等既有其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异。

一、混合井水文地质特征
钻孔揭露第四系松散层15.15m,大致分为6层,根据水力特征和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将其划分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

第四系岩层中无明显隔水岩层,其中夹的粉质粘土呈薄层状或透镜体状,不足以阻断其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导水性、富水性大致相同,将其视为一个含水层。

(一)第四系潜水含水层
位于地表,厚度10.65m,底板标高-11.80m,水位标高-0.285m,地下水位埋深3.64m。

岩层由中细砂-粗砂组成,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磨圆度较好,以次浑圆状、浑圆状为主,上部分选性较好,向下变差。

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良好,单位涌水量0.5301/s·m ,渗透系数平均21.90m/d,是强富水含水层。

地下水与北部海水发生明显水力联系,自然状态下疏干困难。

地下水水质很差,
—Ca,Mg型水。

矿化度11.14g/l,为Cl,SO
4
(二)基岩裂隙含水层
揭露厚度254.83m,其中风化基岩厚度28.65m。

地下水埋深 3.59m,标高-0.235,高出顶板17.21m。

风化层岩石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含水性、透水性稍较好,下部的基岩裂隙发育至中等发育,大部分裂隙被充填,未被充填的裂隙多呈闭合状,导水性、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42l/s·m,渗透系数0.0035m/d,为基岩弱富水含水层。

风化层顶部的全风化层呈土状,透水性差,阻隔了第四系潜水与基岩裂隙水的联系。

地下水水质很差,矿化度15.6g/l,为Cl—Ca·Na型水。

二、风井水文地质特征
(一)第四系承压含水层
位于第四系中下部,顶板埋深12.80m,标高-6.54m,含水层顶板岩性主要由各种含粘粒粉土组成,含水性、透水性极差。

底板埋深18.46m,标高-12.20m,底板岩性为全风化黑云片岩,含水性中等、透水性较差。

第四系承压含水层由含
砾中砂组成,层厚5.66m。

分选性差,粒度成分不均匀,砾石多呈次浑圆状,含量差异较大。

含水层的富水性、透水性较好,单位涌水量1.334l/s·m,渗透系数21.73m/d,水位埋深6.09m,高出顶板6.71m,具明显承压水特征。

自然状态下与海水及其他含水层水力联系差。

地下水的水质较差,矿化度17.3g/l,为Cl -NaCaMg型水。

(二)风井基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由各种类型的黑云片岩、碎裂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钻孔揭露厚度为162.54m。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石的裂隙中,为基岩裂隙含水层。

自然状态下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特征。

隔水顶板为其顶部的全风化黑云片岩。

地下水埋深5.98m,标高+0.285,高出顶板14.39m.含水层岩石的裂隙中等发育至及较发育,线裂隙率一般7-15条/米,裂隙多为压性及压扭性,呈闭合状,面平直且多有次生矿物充填或附着,导水性、富水性差或较差。

含水层的富水性不太均匀,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层裂隙十分发育,导水性、富水性相对较好。

中风化层以下的基岩富水性大致相同。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总体的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0.001l/s·m,渗透系数0.0006m/d,属弱富水含水层。

地下水的水质较差,为
-NaCaMg型水,矿化度12.2g/l。

ClSO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