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热工设备-1-水泥窑-第2节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AB型与Krupp型基本结构相同 ,其特殊之处在于缩口设计成彼 此偏心,目的是加大扰动,形成 较强的涡环,促进气固换热与分 离。ZAB型通常是由三个钵室和 两级旋风筒所组成。
特点是:立筒结构简单、无任何 运动部件,而且还可以不需另建 框架,因此投资省;立筒底部生 料入窑通道尺寸相对较大,不易 产生堵塞现象,因此对生料的适 应性较强,即对其中的有害成分 如氯、硫、碱的含量限制可适当 放宽,同时对原料的塑性也无特 殊要求。故适用于中小窑上使用 。
分 析
分离 气流
图
料
管道内高速气流使 物料分散;分散后 气固同流进行热交 换;进入旋风筒后 继续部分气固换热 ,但旋风筒本身主 要是分离物料,也 就是物料在旋风筒 中进行分离。这样 旋风预热器完成了
换热区
分离区
物料分散、气固换
热和气固分离。
✓工作原理
低温粉体物料均匀分散在高 温气流之中,在悬浮状态下进行 热交换,使物料得到迅速加热升 温。起换热和气固两相分离的双 重作用。
主要有: 1、洪堡型旋风预热器
特点是:结构简单,旋风筒体积和高度相对比较小; 有利用减少投资和便于布置等。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准 型旋风筒。
旋风预热器分类以及几种典型的旋风预热器
分类:
传统的——洪堡型旋风预热器(阻力大) 新型的——低压损旋风筒(阻力小)
旋风筒改进的几个方面: 1)旋风筒入口或出口处增设导向叶片; 2)旋风筒筒体结构的改进; 3)旋风筒进风口与排气管(内筒)结构的改进; 4)旋风筒下料口结构的改进 5)旋风筒旋流方式的改进
强化换热:提高相对速度 uR ug um 以增大换 热系数;延长气固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增大气 流与粉料的换热表面A等。
强化分离:利用离心力、重力惯性力、电力、磁 力等或相互组合以强化分离作用。
认识这些规律,是深入理解、掌握和开发各类预热器 的基本思路。
(二)、悬浮式预热器类型
悬浮预热器发展很快,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不统一。 习惯上常用制造厂命名。也有按预热器流动换热特征 和组合型式分类。参见P43表2-11。
Q=a A ΔT
式中:
a—气固间换热系数,W/m2℃; A—气固接触面积,/m2; ΔT—气固之间平均温差,℃。
结合实际分析:由于受工艺条件的限制,a值与 ΔT值允许波动幅度都不大,因此强化气固之间换热 速率的最敏感因素是接触面积A。生料粉的比表面积 很大(250~350 m2/g),其在气流中分散程度不同 ,使暴露的表面积有极大差异。由此可见气固悬浮
计算得
Tm Tg 6900 C Tcp
即最大限度换热后,气体温度只能降到690℃( 热力学极限温度 Tcp )。此时相应回收热量仅仅337kg/kg
气体左右。仅占废气总热焓的30%不到。可见一次换热
是达不到大量回收废气热的要求的,为此需要利用预热
器进行多级串联。参见P41图2-22,4级旋风筒串联使用
例:经理论计算,对于团粒粒径为100μm 的颗粒 ,在风速为20m/s时,有效换热时间< 0.01s,说明气 固换热速度是非常迅速。
众多资料已表明,气固之间80%甚至90%的热量 是在入口管道内进行传递的。当团粒粒径为100μm, 换热时间也只需0.02~0.04s内完成,与前述理论计算 基本一致,相应换热距离也仅为0.2~0.4m。由此可以 肯定,气固换热主要在进口管道内瞬间完成,即粉料 在转向被加速的起始区域内完成的。
建筑材料热工设备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严晗
第一章 水泥回转窑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 过程和设备
3
悬浮预热器+分解炉+窑
生料 Ⅰ
预热器
Ⅱ
Ⅰ
Ⅲ
Ⅳ
回转窑 窑气
预 热 器
悬浮预热器
悬 旋风预热器
浮
预
热 器
立筒预热器
✓分类
盖波尔型 ZAB型 普列洛夫型
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包括生料的预热和预分 解,分别在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中完成。
设置撒料装置是有利的。
Ⅰ
预热器
Ⅲ
回转窑 窑气
生料
Ⅱ Ⅳ
上长管道中的分散装置
下 料溜子
下料管
管道分散装置
闪动阀
NC单板阀结构
B.管道内的气固换热
就实际工况条件分析,可以认为气固运动由逆向变 为同向,属于非稳态对流换热。
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单个 团粒,可以计算出充分换热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略)
据经验计算:
传热系数:1400W/(m2·℃); 传热面积:29.4 m2/kg
据研究:
100
将平均粒径40μm左 80
右水泥生料喂入740760℃、流速为9-12m/s
60
的气流中,在料气比为
40
0.5-0.8kg/Nm3,在完全
20
分散的条件下,只要
0.07-0.09秒,即可将气
流和生料的温度温差减
其特点是:第四级用一个倒锥形立筒代替旋风筒,由 于喷射作用和气流变速延长了生料在这一级的停留时 间,同时由于立筒与窑尾联接的过渡管断面积大,有 利用防止结皮堵塞。
6、维达克预热器
德国Wedag公司的产品。 其主要特点: 一是窑尾到第四级之间的上升管道做成变径(灯笼 形)立管,可防止结皮和强化换热。
首先,所处理的气体温度和含尘量均很高; 其次,是旋风预热器多半是多级组合使用; 第三,是其功能要求集分散、换热、分离与一身。 正因为如此,在沿用旋风分离器理论时要作某些修正。
(2)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功能
旋风预热器的功能分布如图2-36所示。
旋风筒的入口
旋
换热管
气
风
换热
旋风筒
预
料流
热
器
功
能
分散
理论与实验还进一步证明,旋风筒本体也具有一 定的换热能力,只是因为入口处气固温差已很小,旋 风筒没有发挥换热能力的机会,因此在设计时只要考 虑其分离效果即可。
3、KS—5型预热器
这是一种由日本川奇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种预热器。它 由五级旋风筒串联而成。其中二、三两级为降低高度 和气体阻力而采用卧式旋风筒。
与传统旋风筒相比,其气流沿水平方向旋转以分离物 料。卧式旋风筒断面风速较高(>10m/s),因而直 径可减小。处理气量较同直径立式旋风筒高一倍。
主要特点是:压力损失低,但相应分离效率也比较低 ,仅80%左右。带两级卧式筒所组成的五级预热器总 压降与一般四级预热器相当。据称KS-5可节约热耗4% 左右,电耗降低158kJ/t熟料。
换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料在气流中分散状况有 关。
(2)预热过程要求多次串联进行
对于每一级预热器其预热过程,即使换热效率极 佳,最终也只能达到气固温度相等的平衡状态。也就 是说对给定系统来说,从热力学观点来看,热交换有 个极限温度。
根据实验数据估算: Tm 40 0.5 0.95 1000 Tg 1.0
L
本属于高度湍流状态。
由加料管自然滑落的物
料,在高速气流的冲击下,
气流
折转方向,随气流向上运动
,与此同时被分散。
图2-37 料粉落入管道后运动轨迹示意图
粉尘下落点到转向处的距离L(见图),取决于料团的 大小和气速的高低。落料团小,气速高,物料容易被分散 而折流。
为了防止大块难以分散,在加料管口下部,适当位置上
但其换热效果一般不如 旋风筒好。
8、普列洛夫型立筒预热器
这是捷克开发的,又称捷克立筒, 其特点是筒内不设缩口,窑气自筒 下部切向进入,螺旋上升,生料从 上部加入,回旋气流作用下沿筒壁 向下运动,直至入窑。气固之间形 成了逆向运动并完成换热。
这种预热器当H/D等于5时,其预 热效果可与旋风筒相当。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漏风少,系统压降不超过3.5kPa , 在窑气量产生较大波动时,也不致 给操作带来困难。国内使用效果也 较好。
时气体与生料温度变化的实例。
这种组合方式形成了单体内气固同流而宏观(级间 )气固逆流的系统。多级串联组合就决定了每个预热单 元(级)必须同时具有气固混合(物料分散)、换热与 分离三个功能。
要强化这三个功能所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强化分散:提高气固相相对运动速度 uR ug um
;形成气流脉冲;增设某种异形结构或加装撒 料器等。
二是第三级气流出口处设有一个涡室,第一级来的生 料先喂入涡室,以加强混合均化。
这种预热器阻力比较大,但运行比较可靠。早其的 5000吨/日熟料的大型窑就是用这种型式。
7、Krupp型与ZAB型立筒预热器
Krupp型立筒预热器又称Gepol型,是 由带三个正锥缩口的立筒和一级旋风 筒所组成的预热器系统。生料从立筒 顶部上升管道喂入,经第一级旋风筒 预热分离后送到立筒肩部。立筒用缩 口将内部分成若干钵室,作为换热单 元。由于缩口的喷射作用,使窑尾上 升的废气变速运动,生料在其中上下 回流形成悬浮状态,并进行热交换。 生料在每一室内的换热以同流为主, 但室间形成宏观的物料逆气流而下的 运动。被预热以后的生料自立筒底部 被送入窑内。
4、多尔波型预热器
是德国Polysius公司开发的。
其特点是:生料在双系列预热器内进行预热。一般布 置是:四个一级,两个二级,一个三级,两个四级。 第三级是个涡流立筒,生料由两个二级下料管送入涡 流立筒的肩部,与四级排出的气体进行逆流热交换。 热生料从涡流立筒的底部排料口送到窑尾上升烟道中 ,再被分别带入两个四级入口。
一、悬浮预热器(SP)和悬浮预热器窑(简称SP窑 )
充分利用窑尾排出的废气中大量热能将生料粉 预热后入窑,以降低系统热耗,提高熟料产量,是预 热的主要任务。最大限度换热、最低的流体阻力、最 省时的基建投资和运转可靠是对预热器的基本要求。 为此将细小生料粉悬浮在热气流中,进行气固直接换 热,将是可供选择的最佳技术思路。
特点:结构卧式,压损较低,高度较低,降低预热器系统 的阻力和框架高度。
缺点:气固分离效率较低,适用于作为旋风预热器系统的 中间级
特点:最上一级为高型圆柱型旋风筒;最下一级的旋风筒则采 用较陡的锥角;目的是为提高分离效率。中部各级采 用的是低压损旋风筒,其排气管(内筒)部位采用了导向 板,以便使旋风筒内的大部分循环气流由导向板直接 引入排气管,从而保证在不降低气固分离效率的前提 下,降低旋风筒中的阻力损失。
0
0.05 0.1 0.15
加热时间(s)
少到30-90 ℃。
不同石灰石颗粒悬浮在气流中的加热时间
热流比可达0.908-0.968(热流比是指管道内有效传 热量与最佳传热量的比值,当热流比为1时,气固相温 度达完全平衡)
A. 管道内的物料分散
生产中的旋风筒,进口
风速一般在16~22m/s之间
,气体流动时Re>104,基
发展这种型式的目的是减小单体尺寸,提高分离效率, 也是为了适应大型窑的需要。
涡流立筒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从两个二级来的热生料 的均匀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结皮。因 此这种型式的预热器系统应用较广。
随着生产的发展,涡流立于筒又被双进风的旋风筒所 代替。
5、米亚格型预热器
德国Buhler-Mlag公司开发的。
(一)、悬浮式预热器的共性
目前用于生产的预热器型式很多,但基本上可归纳为 两大类:立筒式和旋风式,它们都具有如下共性:
(1)稀相气固系统直接悬浮换热
因为干法窑尾废气温度一般在1000℃上下,气固 (粉体)之间换热方式应以对流为主(经测算对流换 热点总换热的70~90%),因此换热率Q(W)可用 一般牛顿方程式,即:
但实践证明内筒插入深度对分离效率和阻力损失影响 都明显。后经改进,开发了一种高效低阻新型旋风筒 。
特点:进风口截面有矩形改为多边形,通体改为双柱双锥的组 合,柱体直径相对减小,内筒直径加大,插入深度减小 等。
试验研究证明:其流速分布比较较合理,气固分离效率较高 (90%~96%),处理气体量较大,流体阻力较小。
(三)、悬浮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悬浮预热器的基本流动方式:一是旋转流,二是喷射流。 1、旋风筒式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作为预热单元的旋风筒是从旋风分离器延拓而来的 ,其渊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旋风筒式预热器与旋风分离器的区别
其工作原理随两相流理论和测试方法的发展,已渐 趋深入,但作为预热器的旋风筒尚有其特殊性。
Tg1=350℃ C1
生料 Tm0=70℃
排风
Tm1
图2-23
洪堡型预热 器预热效果
C3 Tm3
Tg=1050℃ 窑Leabharlann C2 Tm2 Tm1=315℃
Tm2=495℃ Tm3=670℃ C4
Tm4=800℃
2、史密斯型旋风预热器
旋风筒早期结构与洪堡型相近。
其特点是:强调一级筒分离效率高,因此内筒(气体 出口管插入旋风部分)较长,直筒高度也较大。而四 级筒因为温度高,内筒容易烧坏,所以主张该级不设 内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