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不再是神话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仓颉造字不再是神话传说
人的思维有时很奇怪,当你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看成是神话传说的时候,它就是神话传说,当你把它看作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它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关键在于怎么认识,从什么立场和视角上去认识,时代不同了,认识也不同,时过境迁嘛。

人是有局限的,其中包括文化局限,视野局限,时代局限等,很复杂,一言难尽。

现在只提仓颉造字,最早记载仓颉造字的是战国的荀子,他在《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仓颉的时代距荀子时代约有两千六七百年,说上古是合适的,对荀子来说,他没有把仓颉造字看成是神话传说,因为那个时代还未发现甲骨文,他那个年代,也没有田野考古队。

古代的文字载体是甲骨,玉版,金属,竹简,木牘,缯帛,树皮,等。

《易·系辞》谈论结绳与书契的这段话,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书锲,说的是将文字刻在玉版和甲骨之上,这样可以长期保留,以传后世。

古人常讲,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我们认识和了解历史,主要靠的是书本和文字,这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有些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却告诉我们,尚书是孔门的小说,编造的,太史公是靠不住的,古代的史官都是为天子皇帝美化的吹鼓手,二十四史都是假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新编写历史,就要依靠考古材料和出土文物了。

按今人的观点重新编写历史,只能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史了。

在荀子之前,也一定有人进行了记载,荀子的年代是生于约公元前313 年死于约公元前238年,是韩非子,李斯的老师。

在荀子之前,一定有人在史籍中记载此事,也许史官记载,也许无名氏记录,也许尚书里有所云,也许诗经里有所咏。

因为荀子是一名严谨的大学问家,人品学识都令人敬佩,他说仓颉造字一定有所本,不会凭空杜撰。

如孔子修尚书百二十篇时,还能看到上古之书:七纬卷弟九尚书纬之一:“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

以百二
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

”烧掉三千一百二十篇!
《郑板桥家书》:“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

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

《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

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而存者为经,身尊道隆,为天下后世法。

始皇虎狼其心,蜂虿其性,烧经灭圣,欲剜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而遗经复出。

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春秋战国时,尚书诗经各自都有三千多篇作品,孔子尚能读到,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文化财富啊,其中也谈到黄帝元孙帝魁之书,由黄帝元孙帝魁之书上推至黄帝时代,黄帝也应该有书留存后世,【黄帝内经】就是黄帝时代留下的书籍。

今人认为【黄帝内经】是战国人托名之作,战国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揭穿此事?战国人与今人一样精明,绝不会让有人欺瞒世人,战国的学者都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不像今天的学者一样,领导一说,万马齐喑,随声附和,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时代前进了,给马氏一千个胆子,敢质疑郭沫若的劳动人民造字学说吗?这不是引火烧身,自找倒霉吗?战国不同,百家争鸣,言论自由,再加上学者做学问非常认真,绝不盲从,绝不盲目崇拜,以致于宁死不屈。

公元前548年,齐国齐庄公被大夫崔杼杀了。

《春秋》记载:“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

崔杼是齐国的权臣,齐庄公看上了他的老婆,最终将其占有。

崔杼借机将齐庄公杀掉,并大开杀戒,掌管历史记录的大史毫无畏惧的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气急败坏地把他杀了。

大史的弟弟毫不示弱,接着也写上崔杼弑其君”。

,后也被崔杼杀了。

大史三弟弟又站出来,继续写上崔杼弑其君”。

,。

这次,崔杼不敢再杀了。

一个叫做南史的史官,听说崔杼连续杀死史官,准备好笔墨竹简,前往齐国。

听说最后还是如实书写了,才中途返回。

《左传》中记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
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备,使妇人载以过朝”。

相国赵盾,屡次冒死“骤谏”晋灵公不但不听,反派武士屡屡去杀赵盾,。

赵盾潜出城外避难。

不久,晋灵公被被赵盾手下赵穿杀死。

赵盾回朝,重新掌政。

史官董狐在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

赵盾说:“不对,这不是我的过错。

”董狐振振有词,对他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赵盾听了哑口无言。

从此董狐被认为直言书法的良史。

对于南史、董狐这些史官人来说,其实记录的并不仅仅是帝王诸侯的言行,而是用生命如实记录的真实的历史。

应该说中国的古代历史基本上是可靠的,可信的,有争议的部分可以讨论,争鸣,批评及自我批评。

其实历史是很难虚构的,各种各样的解读,却可以曲解。

文字的产生需要苛刻的社会条件:国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社会有了明确的分工,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的提高,城市,青铜冶炼,祭祀中心,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人类已经要跨进文明的门槛。

{那些将夏朝当作史前史的历史学家,能把黄帝时代当作一个国家,一个朝廷,一个天子吗,其他更不要提了。

}
造字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严谨的思维过程,需要统筹设计,安排,思考,需要大智慧,大手笔,需要有大量时间,才能完成造字任务。

谁最需要文字这个工具,显然是朝廷,是天子皇帝,而非普通的大众。

天子需要文字这个工具,治理朝政。

治理百官,治理天下。

{那些将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的古文字专家,那些将文字认为是劳动人民造的古文字专家,一辈子都没有造过一个字,反认为文字是那些干繁重体力劳动人民造的,文盲造的,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

}
古代文献记载:《通鉴外传》:“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


《孝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至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
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论衡》:“见鸟迹而知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而仓颉起鸟迹也。

”又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是也”。

由于得不到更多的地下文物和考古材料,夏朝依然被认为是史前史,是传疑时代,是神话传说。

在清朝以前,许多人都相信仓颉造字。

自从胡适、顾颉刚等人疑古,郭沫若对疑古派的欣赏,才导致如今对仓颉造字的怀疑否定,由于郭沫若身居要职,又是领导文史工作,才造成如今这个局面。

其实仓颉造字不影响任何人,与任何人无利害关系,郭沫若又不在了,有些人何必还在坚持劳动人民造字的观点和理论。

如果承认仓颉造字,他们以前主张的黄帝和唐虞及夏书,是战国人托名或汉以后人整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承认仓颉造字,他们发明创造的汉字产生在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汉字产生在七千年前的双墩遗址,汉字产生在八千年前的贾湖遗址,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的严谨和科学就会露馅,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他们没法向人们交代,这么多年来,连一个汉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都说不清楚。

生说汉字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由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

刻划符号和图画永远是刻划符号和图画,刻划符号和图画,永远变不成汉字,汉字不是演变而来的,汉字是由专门人才专门发明创造设计出来的,只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的,汉字是由仓颉发明的,仓颉本鸟迹为字。

仓颉不仅造字,还造了大篆,造了六书。

什么是神话传说,文字尚未产生,没有文字记载的,用口耳相传的传闻,才是神话传说,仓颉已经造字,并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是信史,怎么还会是神话传说,有人宁可将八千年的出土的贾湖遗址的刻划符号当做文字,当做信史,而将五千年的仓颉造字,将仓颉造字的文献记载,一直视为传说,这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

也许有人会说,仓颉造的字还未挖出来。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仓颉造字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永远是客观存在,如果你以为,仓颉造字是否存在,要由你田野考古决定有无,那才是地地道道的神话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