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养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该如何养老?
老年是享受的季节,这时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躲开竞争,心安理得地玩物丧志而不必在内心谴责自己。
直到这时,我们才算真正地享受生活。
过去压抑的爱好,好好满足满足,过去没玩过的东西,好好玩一玩儿。
拾起那份儿闲适的心情,欣赏我们过去曾经错过的许多人生的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意境也只有我们老年人能享受。
我们不必再苦自己,也不必再勉强自己,只要不违法,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就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会老得连玩都玩不动了,甚至自己无法自理生活,想给自己做顿可口的饭都很困难,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时,你既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强努着再去旅游了,你也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缩回到你的小单元房里一一我老早就琢磨这件事了:我最怕的就是有一天我老得连行动都困难时,倒在家中的厕所或什么地方的时候没人知道,眼看着生命从自己体内悄悄溜走!我即便不死得轰轰烈烈,怎么也得在向阎王爷报到前,有个亲人在身边吧?就这么孤零零地走了?没人搭理我?
如果你确实是个教育家,把孩子教育得“温良恭俭让”,也不妨回到孩子身边去。
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时,年迈的你已经非常娇气了,生活稍有点不适应,就会犯毛病。
而且两代人的差异也会让你心里不太舒服……要想生活得很自主,又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最好的办法, 就是在生活自理感到困难时住到老年公寓去。
你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
社会提供的照料,而不必总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怕得罪了子女。
这就是我为什么非常赞成西方人那种接力式的养老方式,因为社会化养老其实更符合人性。
当我们高龄以后,活动的能力逐渐丧失,我们就更不能割断与社会的联系了,怎么办?这时,我们恰恰比过去更需要社会的援助,我们怎么来保持与社会的密切接触呢?我觉得,一旦我们真的老到了那个份儿上,为了得到社会的帮助,只有靠“住” 了。
居住的位置与方式是我们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得到社会有效援助的最好方法。
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个老人写的,他认为比较理想的老年生活得有四个老:有个老窝(住房),有个老伴,有点老底(积蓄),有群老友。
这四个老,很典型地体现了老年人怀旧的心理及安全需求。
对于我们的上一代来说,有这四个“老”就挺知足了。
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四个“老”就有点儿……
老伴先走了呢?老底儿用完了呢?老友们也“知交半零落” 了呢? 说到底,也就是这个“老窝儿”,能陪我们走到底。
老窝儿,曾是我们对安全的全部寄托,很多人把这里比作港湾。
可是今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个老窝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
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基本如此:早上做一点早锻炼,然后是买菜,干家务,文化娱乐活动也就是老人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
也许相对于旧社会来说,有个老窝,确实能给人安全感。
在旧社会,人们如果有房产,基本上就可以算是中农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这个窝儿。
可现在,若是这个老窝儿里,住的是一个或者两个逐
渐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安全就是个大问题了。
原来安全的“老窝儿”, 就会成为不安全的地方,因为空巢中的高龄老人出意外的几率是很大的。
通常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老人定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并获得关照的界线。
而在我国,甚至有90多岁甚至百岁以上的老人还独自住在单元楼里,处于空巢状态,这让人想起来都觉得悬。
再说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退休后都能在身边有一群相知相近的老友的,往往老友们都住得挺远,本来我们的行动就不那么利落,聚一次并不容易。
就算身边有几个老友,也免不了有一天会“半零落”了。
在一个越来越拉长的老年期内,老年人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能力的衰退(特别是行走的能力),老年人滞留在家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而且,丧偶率也是随高龄的到来而增加的。
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寂寞,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我们怎样才能在寿命延长的那段生命中,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能感到安全、慰藉和爱?
大多数老人喜欢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因为这样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又需要社会的援助,而能得到很好照料的地方并不是家里,而是一些养老场所。
这就让原来给他们安全感的家,变成了不安全的地方。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各种养老场所,不仅能得到很好的照料,还会有一大群同龄朋友,而且这里的朋友不同于我们工作时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由利益连接的朋友。
在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还是生活在家中,很多人把晚年安全寄
托在小区物业和居委会身上,希望他们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
的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
此外,很多人还希望能享受日间照料中心即托老所的服务。
顺应这种需要,不少小区的居委会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一些助老措施,有的小区还有专为老人设置的紧急呼叫系统。
如北京西城区为639户无子女老人安装了救助门铃;108个居委会和家委会开办了老年饭桌,开通了便民热线电话,电脑联网服务,老年人有困难,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西城区还组织了数千人的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为10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还建立了870张家庭病床。
两年前,在一个座谈会上,北京的一些居委会主任纷纷向我介绍了他们所在小区的这些助老措施,有些居委会的助老措施办得相当有特色,解决了不少老人的难题。
但是,一是这些措施并非制度,多是居委会领导的爱心所致,因而并不普遍;二是一些居委会的助老措施的救助能力有限,因为我国特有的单元楼房往往是相对比较隔绝封闭的环境,高龄老人的生活困难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而且,居委会并不是养老机构,它的职能是一级政府,而不是专门的养老院。
他们的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把精力全用在照顾老人上。
在北京,已经很少有人再住在大杂院里了,过去那种许多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我家钥匙放在你那里,你家孩子放在我这里的情景已经不再有了。
我时常在想,怎么现在大家一水地都安了防盗门呢?我小的时候,家中一把“将军不下马”的锁就算很安全的门锁了,全家就一把钥匙,还老是放在门梁上,开门时一摸就得。
那会儿别说你家有个老人,就是有个卧床不起的病人,邻里都会帮忙的,到了晚上,
经常全院子的人都把饭碗端出来,聚在一起吃饭。
现在可倒好,往往邻居住了好几年,彼此还都不认识。
北京还多次发生过高龄老人死在家中达几个月,尸体都臭了,引得苍蝇乱飞,才被发现的惨剧。
人与人之间,分明是咫尺天涯!
我们老了以后该住在哪儿呢?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即将退休的人都应该想明白的问题:因为老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值得你下一番大功夫。
你的童年加上少年,只有20年,你的青年时期也只有15年左右,你的中年时期大约是15年,而你的老年呢?可能长达30年到40年,甚至长达50年,那么你好好筹划一下住在哪儿,可是件大事情。
如果你确实在考虑养老的问题,那么,你首先要考虑的就应该是“住二对于上了点岁数的人,究竟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合适呢?我们住的地方需要哪些条件呢?可能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但据我的经验, 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大致需要这样一些条件:
第一,位置要适合。
老年人一般都有乡土情结,最好是在郊区,比较容易亲近自然的地方,有山有水。
郊区一般绿化度都比市区要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有相当的浓度,这样有益健康。
现在北京不少老年人到郊区买房,一是房价便宜,而且物业费也便宜;二是人口密度也比较低,不像市区那嘈杂。
一般老年人都喜欢清静。
而且老年人已经不再工作,位置偏远一些并不影响老人的生活,只要方便子女看望即可。
而子女看望频率一般在一到两周,那么离市区两个小时以内的车程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北京,郊区住宅一般都在这个车程之内。
第二,要有适合老年人的交往空间。
老年人既喜欢清静,又害怕寂寞;既需要要有私密的空间,又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生活圈子,能够相互探讨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需要有使他们能够交往的公共空间。
经常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活动或者有老年大学,有一些可以满足老年人各种爱好的条件。
第三,医疗卫生设施。
老年人出于健康的需要,最好在小区有一些体育健身设施,小区要有紧急呼叫的医疗条件,离医院距离不能太远。
第四,周围物价要比较便宜、丰富。
老年人行动不便,大多难以远程购物,商业设施要比较完善,而且老年人已经不再工作,收入有限并且是固定的,一些高档的大商厦并不适合老年人。
第五,安全性。
小区应有无障碍设施,便于高龄老人的活动。
要有相应的保安条件。
我早就在筹划自个儿的晚年了,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我这人一辈子计划多得数不胜数,而且多半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每天脑子里产生无数个根本实现不了的计划):退休后,先找一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子(把自己一辈子攒的这点儿小钱投进去,过比较舒服的日子,便是我对未来的全部理想),目标已经锁定,就在北京郊区,区域么一一现在着重是昌平、通州、密云、怀柔、顺义5个地方。
因为这5个区是北京空气最好的几个区,并且房价都是我这样的工薪人士能够承受的。
从我退休到75岁这一段时间,我准备好好享受生活。
好房子,好环境是第一目标。
诸位可别以为我是这些房地产商的“托儿”,我确实认真地考察过这几个房产项目。
我一直这样认为,市里的房子最好让爱热闹的年轻人去住吧,反正他们比咱们有钱。
郊区的房子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而且咱们老年人最好住的“扎堆儿”,咱们有共同语言,没人陪咱说话儿,咱们老年人自个陪自个儿说话儿,彼此也容易理解,有点儿事儿还能互相帮衬着。
在郊区买一套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房子,是一种过渡性的房子。
房子买好之后,我就准备上几年的老年大学,同时要把早想游览的地方走一遍,或者就开一家小店,做个小店主。
我和几位朋友讨论过退休后的房子问题,虽然大家都是工薪阶层, 且都分有一套公房,但都有了买房的打算,而且都倾向于到郊区买房。
有的想买远郊区的农家小院,退休后能种花种草什么的;有的想像我一样,开个小店。
我也曾想过买一个农家小院,甚至还想过如果自己有钱的话会考虑买栋别墅。
但我对自己非常了解,似我这等懒人,虽然也想“采菊东篱下”,好随心所欲地种个花儿草儿什么的,把自个儿的小院弄得像“仙境”一样!但转念一想,我是最怕打扫院子的,更重要的是像我这样不会生炉子的主儿,住农家院肯定冬天会中煤气——想到自己有可能中煤气,“采菊东篱下”的所有浪漫念头立刻就一古脑跑到爪哇国去了。
既然自己修行太浅,没那仙风道骨,也就甭去追求如梦如仙的境界了一一肉眼凡胎之人,索性就追求那点儿世俗的欢乐吧。
再说我还有个毛病:人来疯,喜欢热闹,不能住在人口密度太小的地方,找邻居说个话都得走挺远。
我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最
适合郊区的那种周围绿化程度高的低层住宅楼,邻里之间交往方便, 买东西方便,亲近自然方便,离医院不太远就行。
不过,这并不是我最后的归宿,在75岁以后,我就准备一生中最后一次搬家了。
在高龄之后,我会考虑到养老机构生活,首选是老年公寓。
在我印象中的养老机构,就是过去农村的敬老院或者郊区的养老院。
十多年前,我曾在外省看过过这样的养老院,里面住的都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
因为很少有外人到他们那里去,我记得当,一个老太太拉着我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开。
我很有点尴尬,被她攒了一会儿之后,很想把手抽回来,又怕伤老人的自尊心,只好任她攒着。
不过我注意到她的手很黑,手被攒着也罢了,我只是担心她会摸我的脸……但很快就理解了她,因为到这里来的年轻人太少了,终于逮着一个,让她把内心的慈爱释放出来。
我一直忍着,直到她把我抚爱够了,才抽身出来,长出了一口气。
由此我想,这些没有子女的老人还是很孤寂的。
虽然养老院的环境很好,但老人们还是很渴望家庭生活, 渴望亲情的。
在我们大部分人眼里,到养老院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谁把自己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似乎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会让别人耻笑。
比如我自己,就不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尽管我忙得没时间照顾他们,但若是送他们进养老院,我就会在内心谴责自己一一我宁肯请个保姆照顾他们Q而不少老年人也认为,到养老院就是等死,而且也不如自己家里舒适,有的老人可能就是宁肯独自死在家中也不到养老院
去。
不仅是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老院里的集体生活与舒适是挂不上钩儿的。
不到万般无奈,也不会住到里面去。
我们还是习惯于住在家里,家给我们的安全感与舒适感,是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
然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 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
家,不再仅仅是一种婚姻形式、财产形式的体现了。
由于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不同年龄,随着迁徙或者居住方式的不同,家也会出现不同的形式。
比如我前面说到的,目前北京就有一些原本空巢的老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顾的新型家庭形式。
而另一种市场化的改变家庭形式的住宅新形式一一老年公寓,也开始在中国出现了。
老年公寓这种住宅方式,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因为它是介于“家”与“养老院”之间的一种养老场所,在“家”与社区之间,搭了一座桥。
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专供老人集中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也就是说,从养老的角度,它是“家”的延伸。
老年公寓又与过去的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
什么东西一但进入市场,人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
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等级和服务档次。
在今天,由于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而产生的安全养老需求,养老方式也有了多种选择。
当社会进入老龄化之后,随着人们观念的改
变,将催生出一个巨大的老年住宅市场。
老年公寓不仅有家庭生活的自主性,又能有一个可以融进去的老年社会环境,而且能得到较好的照顾,对我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养老环境。
我琢磨着,真到了75岁以后,什么财产呀,什么家不家的也就不那么要紧了,要紧的是长年与我们相伴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
这两年,我采访了不少空巢家庭的老人,对这一点感受太深刻了。
我相信,我们现在习惯居住的防盗门一关,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元楼房,是最不适合高龄老人居住的。
那了高龄,我就准备卖掉原来的住房,到老年公寓去建个小窝。
近年来,不少专家们呼吁:应多开发老年公寓和老年住宅养老模式。
他们认为:许多地方搞养老调查,一提就是有多少老人愿住老年公寓。
其实这是把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概念混淆了。
住老年公寓,准确地说仍属家庭养老,因为老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并不会改变。
只是老年家庭以集中生活的方式,可方便地获得来自社区全面的服务。
大多数老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对这种养老方式更容易接受。
我倒不是反对敬老院的形式,这也曾经是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体现。
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进入老年,可能对养老的要求又高了一些,相比上一代老人,我们可能更矫情一点,因为我们的经济条件比他们好一些了。
凭我对自己的了解,到了高龄以后,大概就过不了集体生活了一一即使敬老院里两个人一个房间我可能也受不了。
这把娇气的老骨头既要过家庭生活,又要能得到社会的援助。
一些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专家们在开讨论会时说,现在许多养
老院里都是能活动的老人与患病的、卧床的、痴呆的老人混居,一进养老院就闻到一股浓浓的异味,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
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将来可以接受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式养老,而不愿住进养老院。
一些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一些养老行业的管理和经营者也认为,大多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是一种无奈。
一位老人家属曾向经营者说,其实不愿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但没有办法。
老人已卧床3 年,4个儿女轮流侍奉已精疲力竭,还造成许多家庭矛盾。
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内一些媒体报道养老院怎么怎么好,有多少多少老人愿住养老院实属一种误导。
进入养老院的,只能是一个特定的老年群体,这并不是社会养老的全部。
其实,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即便是空巢丧偶老人,也愿住老年社区形式的老年公寓,而不愿去养老院。
有一些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的老人,还希望能开发一种适合代际居住的老年住宅,并能享受来自社区的全程照料。
因此,专家们呼吁:应多发展符合我国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老年公寓和老年住宅。
北京,目前有各类养老机构316所,其中由政府主办的268所,由社会开办的48所,共有床位16000张。
但多数养老设施条件较差,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大多数老人对养老的需求。
而且,北京城区现有的养老设施除近一两年新建的外,多是于80年代采取见缝插针、因陋就简的办法兴建起来的,不仅房屋质量差、结构也不尽合理,且设施不配套,缺少卫生间、医务室及活动场地。
我觉得,真正的社会化养老应该是各种年龄、各种自理情况、各
种服务档次都有的老年住宅,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
过去的敬老院也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是一种福利性质,老年人是没有选择的,而且也只能是少数确实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才能享受。
而老年公寓就不同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来选择“家”的程度与社会照料的程度。
老年人就有充分的自主性。
老年人对居住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自己社会交往的选择,对生活圈子的选择,是应该得到满足与尊重的。
过去那种养老院的集体生活,单调而缺少乐趣,没有家庭气氛, 一般来说,只是承担了对老人的照顾功能,而很难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其它需求。
我不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养老院会不会逐渐消失?
老年公寓是介于老人住宅与养老院中间的一种居所,它既可使老人有独立的居住单元,保持家庭气氛,又可获得各种较好的社会服务。
我琢磨着,如果是过去那种养老院,别说我舍不得把我的老爹老娘送进去住了,要是我老了,我的孩子把我送到那里,我也得跟他急!
老年公寓在发达国家非常的盛行,是供健康老人集中居住的专用住宅。
而类似的商品住宅的方式在中国出现,也只是近几年的事。
有人作过统计,我国近几年每年入住老年公寓的需求达1200万人,看来人们的观念真是转变了。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住宅市场。
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机构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公寓已经逐步取代了部分传统的养老院。
在丹麦,尽管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但从1998年起就再也没建过一座养老院。
具有
“老年王国”之称的瑞典,专为老年人建造配有若干公用服务设施的公寓或住宅。
在美国,老年公寓也很普遍,大多为私人所办,也有教会办的,美国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
西方一些国家的老年公寓,入住的老人有独立的套间,设有卧室、起居室、储藏室、洗浴设备和小厨房。
老人可携带自己喜爱的家具, 购置洗衣机、烘干机。
每户设紧急呼救系统。
各层面设老人活动室或整个公寓楼分设娱乐室、健身房、阅览室、会客室等,并设医务室、监护室及招待客房。
公寓服务人员负责打扫卫生、维修设备,也可根据需要送餐到户。
辅助设施有小商场、邮电所、银行、车库等。
高层公寓设有电梯,电梯内有椅子供老人休息。
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还有游泳池、保龄球及室外草坪、喷泉等。
据说美国老年人独立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见的一种。
老年公寓是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
大多数美国人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住进老年公寓。
用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
美国政府拨专门款用于老人小型住宅的设计与兴建,或者整修老人现有的住宅。
此外,政府规定公寓不得对老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人有减免的优待。
在美国,最大、最典型的老年社区就是太阳城中心了。
太阳城中心从1961年开始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规划成为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
太阳城中心坐落在佛罗里达西海岸,位于坦帕和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