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宏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⑴2;⑵2;⑶1;⑷2;⑸2;⑹1;⑺3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 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消费中的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累积增加也小一点。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纯粹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公式11(1)
b t --中指出。
当边际税率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小。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 3.5710.810.1⎡⎤⨯=⎢⎥--⎣⎦
,若税率增至为0.25时 ,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 2.510.810.25⎡⎤⨯=⎢⎥--⎣⎦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愈大。
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方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4、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周期的赢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也难以实现。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
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
反之亦然。
总之。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财政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0.8y d ————————————(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62.5————————————(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按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tr 不变,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答:(1)由模型
d
d c 1000.8y y y ty+tr y=c+i+g
=+=-
可解得:
1000.8tr i g 1000.862.550200y 10000.20.8t 0.20.80.25
++++⨯++===++⨯ (2)当均衡收入y=1000时,预算盈余:
BS ty g tr=0.251000-200-62.5=-12.5=--⨯
(3)当i 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
a btr i g 1000.862.5100200450y 11251b(1t)10.8(10.25)0.4
++++⨯++====---- 这时预算盈余BS=0.25*1125 – 200 – 62.5 = 18.75。
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 – 12.5变为18.75,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了,使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收入*
y 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BS ty g tr 30020062.537.5=--=--=
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BS 没有变化,仍等于37.5。
(5)若i=50,g=250, *y 1200=,则
**BS ty g tr 0.25120025062.5300312.512.5=--=⨯--=-=-
(6)从表面上看来,预算盈余BS 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
然而,如果简单得利用BS 去检验财政政策就不正确了。
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BS 也发生变化。
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t 和政府购买g 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BS 从赤字( - 12.5)变为了盈余(18.7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岂不是错误了吗?
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了,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政策。
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y =1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 为37.5,当i=10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y
衡量的*BS 也没有变化,仍等于37.5。
但在本题(5)中,由于*tr 未变,但g 从200增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37.5变为-12.5,因此,显示出财政扩张。
所以我们要用*BS 而不用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6、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如果用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货币供给量M 和活期存款D 代入,则
H Cu RR ER =++ (1)
M Cu D =+………………………………………………………………….(2) 即有:M Cu+D H Cu+RR+ER
=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 ,则有:M Cu /D 1H Cu /D+RR /D ER /D
==+ 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Cu /D 是现金存款比率,RR /D 是法定准备金,ER /D 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7、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解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我们知道影响货币供给的,一是货币乘数;另一是基础货币。
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不便时影响派生存款量。
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影响准备金;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买进公债券时,市场上基础货币量就会增加,卖出债券时则基础货币量就会减少。
8、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 c =u C D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货币乘数c c 1r 1.38 2.46r r 0.380.18
m k +===++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 100 2.46246=⨯=V 亿美元
9、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为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
于是货币供给M=1000 + 400 / 0.12 =4333亿美元
(2)当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 / 0.2 = 2000亿美元,现金仍为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 1000 + 2000 = 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11083.30.12
M =⨯=V 亿美元。
三部门经济:征收比例所得税
(一) 基本表达式:
)1(1)(00000t TR T G I Y TR TR G G I I TR tY T Y C G I C Y --+-++=⇒⎪⎪⎪⎭⎪⎪⎪⎬⎫
===+--+=++=βββαβα
结论:征收比例所得税时,乘数的作用变小。
证明:β(1-t )<β,-β(1-t )>-β,1-β(1-t )>1-β,
ββ-<--11)1(11t
征收比例所得税时的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1(11t K G --=
β 税收乘数:)1(1t K T ---=
ββ 转移支付乘数:)1(1t K TR --=
ββ
现以三部门为例来考察影响边际支出倾向的因素及其效应。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来源于税收,因此需将税收引入模型进行分析。
引入税收T 后,计划总支出可表示为:
AE=a+b (Y-T )+I+G (2.21)
假定实行比例税制,税率为t (0<t<1),则t 就是边际税率,T=tY ,(2.21)式可写成:
AE=a+b (Y-tY )+I+G
=(a+I+G )+b (1-t )·Y (2.22)
其中e= b (1-t )。
可见,边际支出倾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 和边际税率t ,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正相关而与边际税率负相关,边际税率降低使边际支出倾向增加,乘数增大,边际税率提高则使边际支出倾向下降,乘数减
小。
可见,边际支出倾向是通过改变计划总支出乘数来影响国民收入的。
下面我们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在IS—LM模型中,来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公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如下:
则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
而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为:
将LM方程式代入IS方程,由此可以推导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5.1)
由(5.1)式可以计算出下列财政政策乘数:
(1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5.2)
(2)转移支付乘数
(5.3)
(3)自发税收乘数
(5.4)
在以上各式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0,t分别代表税收函数中自发税收及边际税率,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d代表投资需求函数i=e-dr中投资对利率的弹性,k 和h分别代表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弹性。
从上述财政政策乘数表达式可知,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乘数的
大小,(此处的乘数指前面说过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及税收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与
收入弹性k以及投资的利率弹性d。
我们以(5.2)式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例。
当d、k、h既定时,越大,即支出乘数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进
而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大。
当β、t、d、k既定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强;相反,若h越小,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政策效果就越弱。
当β、t、d、h既定时,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大,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若k越小,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同样,若其他参数既定,d越大即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d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在以上四个影响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β及边际税率t。
而β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税率t也是不轻易变动的,故支出乘数的变化一般不大,特别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
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
因此,财政政策乘数或者说财政政策效果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及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的大小。
由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d是决定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是决定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上一章内容可知,若d越大,IS 曲线斜率就越小,既IS曲线就越平坦,若d越小,IS曲线就越大,即IS曲线就越陡峭。
而当h越大,LM曲线的斜率就越小,LM曲线就越平坦,反之,若h越小,LM曲线的斜率就越大,即LM曲线就越陡峭。
因此,财政政策效果的强弱,无论是用既定斜率的IS曲线在横轴上移动的距离大小还是用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来衡量,结论都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财政政策乘数与我们前面所讲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简单政策乘数是有区别的。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简单政策乘数,它是在不考虑货币因素的条件下分析的政府收支变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的,而此处所讲的财政政策乘数则是考虑了货币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对产品市场投资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政府收支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由于下面要讲的挤出效应的存在,因此,财政政策乘数一般要小于简单的政策乘数,只有在凯恩斯陷阱的特殊情况下,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为无穷大时,财政政策乘数才等于简单政策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