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 第十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教案 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时期(人民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解析:本章叙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的历史。

主要内容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活动、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斗争。

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

这一时期,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达到顶点;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了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而且为支持太平洋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进攻态势;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法西斯由最后的挣扎到灭亡;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美国投放原子弹,并向日本本土发动进攻,国共两党的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的争夺与矛盾日益激烈。

中国首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2.解析:本单元为高考重点考查内容,历年高考均有涉及。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也有涉及。

国共第二次合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共产党坚持抗战、加强根据地建设等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另外,当今高考命题与热点结合密切,中日关系问题和台湾问题都与抗日战争有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抗战的认识
以下关于1938年10月以前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正确的是()
A.消极避战导致大片国土的丢失
B.积极反共导致对日作战不利
C.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D.努力奋战保住西部大片国土
误因诊断:本题易错点是A、B,消极避战,积极反共是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的表现。

解答:该题材旨在考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1938年10月以前是抗战的防御阶段,日本侵略的目的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因此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是积极抗日;在抗战的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政府的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项“西部大片国土”被保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不足造成的,不是对国民政府初期抗战的正确评价。

四、教学过程
问题1如何全面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设计意图: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把握本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总体上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深层次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讲解:(1)建立原因: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阶层的努力。

(2)建立经过:①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②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的一二 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几天后,蒋介石也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将其所属军队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特点:①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统一战线除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②组织形式的不稳定性。

没有共同的组织机构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两党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③斗争目标的集中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④内部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统一战线的内部,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的斗争。

师生互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D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

B、C、D三项都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步骤,故选D项。

问题2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为什么要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新的战
略方针主要有哪些表现?对中国的抗战大局造成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日本新战略方针的内容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明确本问题,可以深化对教材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讲解:(1)改变原因:①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由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不足,已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②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感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力量对它构成的威胁最大。

(2)新的战略方针:①总的战略方针是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②在沦陷区,日本在政治上采取“以华治华”,扶植伪政权;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大肆掠夺沦陷区的资源;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以实现其同化政策。

(3)影响:①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

②英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加紧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

③抗日根据地遭到大规模的进攻,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师生互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 B )
①日本侵略战线过长②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以及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理解、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原因的角度考虑,④应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的史实,构不成原因,这样就排除了C、D项。

③的表述同教材的叙述相互印证是正确的(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就可以排除A项。

所以正确答案应为B项。

问题 3 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共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题难度不大,只要对教材内容稍加整合,提炼即可。

其中对“双减双交”土地政策的理解,应与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作比较,通过两个时期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处置方式的比较,加深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理解,并且得出中共不断走向成熟的结论。

讲解:(1)军事上:①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针对日军的“扫荡”及“三光政策”,中共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方针,组织反“扫荡”斗争,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2)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上:①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利于调动农民,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②进行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为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生互动:《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故于保障农民人权、政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评价是( B )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合理调节抗日阶级的部分内部关系
C.向地主阶级做了让步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农村各阶级共同利益的代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抗日大局的需要,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合理调节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关系,实行双减双交政策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时农民仍须交租交息,故A评价不准确,D明显错误,C只是材料所反映的一部分,B的评价最全面。

故选B项。

问题4:抗日战争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系统复习教材内容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炼、归纳概括的能力。

讲解:(1)是第一次全民族的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前期积极抗战、后期消极抗战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这一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共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师生互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B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D.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解析:此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A、D选项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外因,C项是客观原因,B项是主观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

因为离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很难想像中国能够取得抗战胜利。

故选B项。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相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