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任命诏书-范文模板 (1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任命诏书
篇一:东轩笔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东轩笔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三:东轩笔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四:东轩笔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五:东轩笔录文言文阅读答案
《辍耕录》上说:“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艰深奇崛晦涩,没有人能够
诵读。
宋代王晟、刘忱为它注解,赵仁举为它断句,确实奇怪啊。
韩愈写作樊
宗师的墓志铭说:‘文从字顺安排得十分妥帖。
’大概是讥讽他吧。
”韩愈的《城南联句》,文意深奥语言晦涩,跟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差别有多少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1分)野史①不可信野史杂说,
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
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
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
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
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
政勉之,回日即为同列也。
’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②。
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
”予案澶渊之役,乃景
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
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始拜相,距景德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③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
‘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
’昌武退朝,往候之,门阑悄然。
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④。
’”沈括自注云:“向公拜仆射,
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
”予案真宗朝自文简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
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
及文简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⑤,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沈括《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
时辅
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
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
足其数。
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
带可服,候还京别赐可也。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
”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
四年幸河中,丁晋公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
七年幸亳州,丁晋公始以参
知政事从。
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
在丁晋公上,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
且既为玉带,
而又名“比玉”,尤可笑。
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选自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四》,有改动)【注】①〔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
相对而言。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③〔向文简〕即向敏中,文简是
其谥号。
④〔大耐官职〕指有气度,宠辱不动于心。
⑤〔降制〕颁布制书。
皇帝颁布的赦令、任命宰相等的文书,称为“制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类多失实类:大抵b.参政勉之勉:努力c.往候之候:看望d.候还京别赐可也别:不要1.d (别:另外。
明代以前没有“另”字,“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
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
士大夫颇信之而位在七人之下 b.故莱公因事出之因见中书记c.乃景德元年九
月乃谕有司 d.其二事者昌武者,宗谔也2.a (而:连词,表转折,但。
b.因:介词,趁着、顺着/连词,表原因,因为。
c.乃:动词,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
d.者:助词。
用在句末,表停顿/“??者??也”结构,表判断。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是 (3分)( )①越十一日虏退
②距景德凡十四年③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④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⑤诏赐辅臣玉带⑥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3.d (①作者未对“越十一日虏退”
的事实置疑,⑤作者质疑的是辅臣的数量与位次。
排除含有①⑤的选项。
②说
明王钦若拜相是在景德元年的澶渊之役之后14年,并非在澶渊之役中;③说明向文简并非真宗朝的首任仆射;④是向文简任仆射时,李昌武已无法“往候之”;⑥说明丁晋
公并非在辅臣中排列最末位:这些项都说明“野史不可信”。
)4.下列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真宗时的三个
事例,说明宋代的野史、杂说由于多出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
难免有失实之处。
b.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澶渊之役中,寇莱公因王钦若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就建议真宗让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c.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授予宋真宗即位以来的首个仆射之职,但是,并没有表现
出真宗想象中的高兴。
d.《梦溪笔谈》里称,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接受赏赐时礼让其他七位辅臣,意外得到价值几百万的“比玉”的赏赐。
4.d (“礼让”错误,《梦溪笔谈》说丁晋公位在七人之下,接受赏赐应在七人之后;“意外”错误,《梦溪笔谈》说“比玉”是丁晋公花心思才得到的。
)5.请把文言文阅
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
授敕俾行。
(3分)(2)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
尚衣御带。
(4分)(3)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2分)5.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1)省略主语“寇莱公”,补齐。
谕:告诉。
谕以上意:介词结构后置,即“以上意谕”。
俾:使。
授敕俾行:省略句,即“授(之)敕俾(之)行”。
(2)既:已经。
顾:环视。
易:替换。
(3)足:值得。
尔:这样。
〕〖参考译文〗野史和杂说,有很多得之于传闻,加
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所以大多不符合事实,即使老前辈也不能避免,但
士大夫却对它们颇为相信。
这里姑且列举真宗朝的三件事情如下。
魏泰撰《东
轩录》说:“真宗驻留在澶渊,对寇莱公说:‘虏骑还没有退走,谁可以镇守
天雄军呢?’寇莱公说参知政事王钦若可以。
(寇莱公)退朝后立即召王钦若到
行府来,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授给他任命的诏书叫他去上任。
王钦若来不及
说话,寇莱公马上斟大杯酒请王钦若喝下,称之为‘上马杯’,并且说:‘参
政尽力去做,到回来的时候就成为同僚了。
’王钦若疾驶进了魏州。
过了11天,虏人撤退了,朝廷召王钦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有人说“王公多次在皇上跟
前进疑词,所以寇莱公趁着机会把他弄出去。
”我考查澶渊之役,是在景德元
年(1004年)九月,这时候寇莱公做次相,王钦若做参知政事。
闰九月,王钦若
出判天雄军,景德二年四月罢参知政事职。
景德三年寇莱公罢宰相职,王钦若
又任知枢密院事。
到天禧元年(1017年)才拜相,距离景德初年有14年。
第二
件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对翰林学士李昌武说:‘朕从即位以来,没有任命过仆射,向敏中应该很高兴。
’李昌武退朝,
往向文简家探望,门口静悄悄的。
第二天李昌武再奏对,皇上笑着说道:‘向
敏中对官位的升降宠辱不惊。
’”沈括自己作注说:“向公拜仆射的年月,我
还没有考查过国史,因为看到中书所记是在天禧元年八月,而这一年二月王钦
若也加授仆射。
”我考查真宗朝在向文简以前拜仆射的已有六人:吕端、李沆、王旦都是自宰相转任的,陈尧叟是停止了枢密使的职务而后任命的,张齐贤是
以前宰相身份任命的,王钦若是由枢密使升转的。
等到向文简升转右仆射,与
王钦若加授左仆射是同一天下达制书,这时候李昌武已死去4年了。
昌武就是
李宗谔。
第三件事,沈括的《梦溪笔谈》又说:“当时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
礼成,皇上下诏赐给辅臣玉带。
当时辅臣共八人,而巡行所到之地的祗候库里
只有七条玉带。
另外,尚衣库有一条带子叫做‘比玉’,价值达几百万。
皇上
想拿来凑够数。
丁晋公心里想要这条玉带,而官位却在其他七人之下,估计一
定轮不到自己,便吩咐管事的说:‘我自己有小私带可以使用,等回京城以后
另外赏赐好了。
’已经赐给了其他七人玉带,但是丁晋公自己的带子只有手指
那样宽,皇上回头叫内侍快点给他换一条,于是获得了尚衣库的那条御带。
”
我考查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巡幸泰山,四年巡幸河中,丁晋公都在担任行在三司使,还没有登上“辅臣”的官位。
七年
巡幸亳州,丁晋公才以参知政事随从。
这时辅臣共六人,王旦、向敏中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是枢密使,都在丁晋公之上,丁晋公以下还有枢密副使马知节,这就与上面的说法不符合。
并且既然叫做玉带,而又叫“比玉”,尤其可笑。
魏泰记叙史实出现讹误固然不值得谈论,沈括却不该也这样啊。
篇二: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
(4)表调动的:调、徙、转
(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
(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
(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
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
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
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
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
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
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
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
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
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
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