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课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答案 B
解析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事物的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

2.下列关于汉语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答案 A
解析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如“月光便朦胧在这水汽中”中的“朦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
B.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C.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答案 D
解析A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的果实”,属两个词,今义是“实际上”,是一个副词;B项中的“烈士”,古义是“志士,有志于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C项中的“牺牲”,古义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D项古今同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答案 A
解析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

B项“异同”重在“异”。

C项“国家”重在“国”。

D项“作息”重在“作”。

5.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答案 B
解析例句和B项“虽”表假设,即使。

A、C项“虽”均表转折,虽然。

D项“虽”通“唯”,只。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 C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7.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③君何以知燕王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③为宾语前置句,⑤为状语后置句,⑦为定语后置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
答案 D
解析A项固:使……稳固。

B项下:居于……之下。

C项宏:使……光大。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答案 B
解析A、C、D三项为使动用法。

(2013·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通“伺”。


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 .访.
以海上事 访:询问 C .闽督肃然颔.
之 颔:点头同意 D .遂以此落.
其家 落:使……衰败 答案 A
解析 谢:道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B.⎩⎪⎨⎪⎧ 汝亦为.此恶行乎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C.⎩⎪⎨⎪⎧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 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乃、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表原因。

B 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出;第二个“为”是介词,替。

C 项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

D 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

1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 .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 .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 .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文章的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

A 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错,根据最后一段中“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可知,他“名声未彰”不是因为“是商贾而非士大夫”。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本文是人物传记,没有传神的语言描写,与《烛之武退秦师》写法也不同。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
答案(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省略句。

(1)躬行:亲身践行。

鼎足:三者并列。

顾:只是,不过。

(2)贸:买卖。

下劣:成色不好。

愠甚:很生气。

(3)丧:动词,去世。

无乃:恐怕。

参考译文
《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

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

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

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

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

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

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

”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

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

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
事。

”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

”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

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

”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

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

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

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

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之罪被捕入狱中。

宪使到监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房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

他平生凡事情亲自去做,不写文章,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

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立传,来匹配凌、沈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那样的人。

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