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陈秋竹
摘要:
黎族文化是黎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潮流的冲击,黎族文化也逐渐在大众文化中被弱化、甚至被忽视。

由于个人、社会及国家对黎族少数民族的重视、保护、发展等具体措施不到位现象,使得黎族文化中出现许多即将濒临灭绝的文化。

即使越来越多的黎族文化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但仍然出现黎族非物质文化保护认识不足、缺乏有效规划、传承中后继无人等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并且意义重大。

对其应加以重视,更有力地投入传承黎族非物质文化中,使黎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增添更多新鲜的元素。

关键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纹面绣身、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竹木器乐
一、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口头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表演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它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好、维护好、利用好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二)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人民通过口授、动作来传承表达其思想。

其为当地黎族人民所认可,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文化表达形式。

其表达形式区别于其他民族,带有着本族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其中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神话、故事、风俗习惯、传统的手工技艺等各个方面。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作了突出贡献。

黎族节庆三月三、黎族舞蹈打柴舞、黎族音乐竹木器乐、黎族纺织绣技艺、黎族服饰、黎族制陶技艺、砖木取火、黎族的船型屋营造技艺等已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无论是已纳入省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项目,还是现正处于无人发觉的文化遗产,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合理利用、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挖掘黎族非物质文化。

(三)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1)国家政策下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
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这6个自治县是海南黎族主要聚集地,同时也是黎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同时,海南的其它地区也有黎族乡、黎族镇的分布。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黎族自治县以其各自独特的优势,为发扬着自身区域特色,纷纷就本区域特色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申报,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2008年,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也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白沙黎族自治县报送的老古舞和白沙黎族自治县报送的陶器烧制技艺列入了国家非遗行列。

目前,海南已经拥有非遗项目27项,其中第一批有9项,第二批有12项,第三批有6项。

在所列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黎族项目仍占优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南已经申报的非遗项目中处于主角地位。

(2)经济环境下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
绝大多数黎族群众全部经营农业,几乎没有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

长期从事农业的黎族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

在乐东千家镇最偏远的黎村——只娥村,人年均收入只有300元,从未走出过一个大学生,而且村里没通电,只有唯一一栋砖瓦楼,全村所有人都住在传统的船型茅草房中,百余男性没钱结婚。

保亭县新政新村,有36户154人,水旱田136亩,坡地106亩,只种植水稻和其他旱地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是个仅有饭吃的贫困村。

[2] 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改革开放后,黎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黎族地区的经济开始落后于汉族,成为海南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黎族人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很多黎族乡的道路至今尚未开通,交通非常不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受到局限,人民的民生问题需要改善。

纯朴的黎族原生态在这闭塞的环境下,有一定的保留,但是当地人民并没有保护其文化遗产的意识。

政府虽出台的保护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但对于宣传上并未到位,开展黎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3)黎族同胞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上的调查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黎族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多。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身处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人民对本县所纳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认识的约占31%,对有些了解的人数约占52%,一点都不了解的约占17%;充满着喜庆节日的三月三、精美细致的黎锦、鼻萧等深受当地黎族没有同胞的喜爱。

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黎族非物质文化得到广大黎族同胞的支持,同时当地黎族同胞也非常热情地参与“搜遗”活动,积极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及实地采访,并为黎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献谋献策。

位于海南中西部的儋州市那大镇的兰洋和南丰的社会实地访谈中,我们发现:区域的而不同使得黎族同胞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有很大区别。

兰洋和南丰两地的调查中,对于同样的问题,对于同样的问卷,由于儋州主要是存在其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儋州调声,黎族人数较少,主要为汉族人口占多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的黎族同胞几乎汉化,纯原生态的黎族文化所剩无几。

二、走进黎乡——保亭田园槟榔谷
(一)保亭槟榔谷对发展黎族非物质文化的规划
保亭甘什岭海南原住居民文化游览区——槟榔谷以其独特的黎族文化风情和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吸引众多旅客。

它有着海南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规划重点突出保护保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将田园槟榔谷旅游区提升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旅游示范区。

该景区由原甘什黎村、原始雨林谷和原蚩尤苗寨三大板块构成,是丰富
灵动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也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式旅游风景区。

目前,海南省申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二十多项,而槟榔谷展现给大家的就高达十几项之多,比如黎族打柴舞、船形屋、黎族纹身等。

槟榔谷是海南唯一“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聚宝库。

(二)槟榔谷之文化遗产——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
纹身,黎语称“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

纹身是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

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如有女人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约在女子二十岁左右开始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并且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黎族纹身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

黎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

选择纹身仪式要在秋天中选定的吉日在女孩子的房内进行,由黎村中的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纹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

然后,用竹刺、树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依照所画的文图进行纹制,等纹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这些纹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这就是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

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是古代黎族妇女的成年礼,这也是中国唯一以皮肤来记载民族符号的少数民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然健在的最后一代的纹身绣面老人已经仅剩几百人,在槟榔谷你可以见到四十多位各种支系绣着各种图案的纹身老阿婆。

但是,在时代潮流的选择里,年轻一代的黎族女孩子绝大多数已抛弃了纹身绣面的传统。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年轻黎族女子不愿纹身绣面。

总结得出:她们认为纹身绣面虽然是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理应要发扬传承。

但是,纹身绣面是建立在女孩子的痛苦之上。

并且,在现代人的观念里,绝大多数人对面上刺图会抱有嘲笑的心理,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怪”,而不是“美”。

在面上绣图可能会对将来的发展可能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所以在谷里遇见的纹身绣面的几乎是出于高龄的老阿婆,纹身绣面的传承和保护实在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三)槟榔谷之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009年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间委员会常规会议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

纺——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其中腰机简单轻巧,很容易操作;绣——刺绣,黎族妇女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

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

黎锦的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民族魅力。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发展是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的传授方式,教其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

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

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

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

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在清朝年间,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早年到海南向海南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
艺,晚年回到上海,并将纺织技艺向上海推广。

由她改良的框架式纺织机使得纺织效率大大提高。

所以,上海能够成为今天全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人是要感谢黄道婆的,而黄道婆要感谢的是黎族妇女。

[3]
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黎锦,制作周期太长并且效率低,有时制作可如果不这样花大量的时间用心去织,黎锦就无法展现出其精湛之处,如双面刺绣的黎锦。

现代懂得织黎锦的人越来越少,在保亭调查里的不完全数据显示,会织黎锦的约占23%,其年龄普遍为在40岁以上的妇女,并且织出的黎锦是普通的技艺,但会双面刺绣的妇女更是寥寥无几。

调查中总结出:首先,绝大多数不愿织黎锦的理由是:在现代观念里,时间就是生命,黎锦制作周期太长,太浪费时间,她们只要诚心诚意地同父母学习,就可以了。

并且也可以到市场上购买,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织绣黎锦。

其次,黎锦的推广上就受到社会文化现象的拘束,黎族人民只有在必要的场合才会穿黎锦,如举行庆典时,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接见重要客人时,展现黎族文化特色时,才有机会见到人民穿上的黎锦服饰。

传承了数千年的棉纺织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四)槟榔谷之文化遗产——黎族竹木器乐、黎族八音、黎歌黎舞庆三月三鼻萧、独木鼓、叮咚、口弓、唎咧、哔哒、口拜、灼吧等八大器乐,它们演奏出的优美旋律可以让你深入体验出原生态的魅力,黎族竹木器乐真不愧是黎族人民精神的传达;在槟榔谷有一组八音乐队:吹奏黎族八音,乐器由5种吹奏乐器,3种拉弦乐器组成。

这些纯朴的传统器乐,如今在黎族地区,已经难得一见。

如独木鼓、叮咚、唎咧、口弓等,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但现在却散落难寻。

黎族传统器乐有20多种,主要代表是上述的八大器乐,这些器乐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取材于民间丰富的林木资源,制作工艺简单。

一定的技艺能做出好的器乐,更能演奏出传统朴实的旋律。

[4]
受时尚流行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乐曲也有失传之危,黎歌也受到其阻碍。

黎族是个善歌善舞的民族,阿哥阿妹唱黎歌、跳竹竿舞的现状不如从前那么纯朴。

[5]逐渐的汉化使得黎族文化面临衰落、遗失的境地,海南省非遗中心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局也对保护做了计划:如组织黎族传统器乐组织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如掌握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征集遗存下来的乐器文物。

掌握传承传统乐器独特的演奏手法,如“内循环换气”,掌握声音长久不断的演奏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黎族活动:如欢庆三月三、黎歌歌唱大赛等;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后继无人现象的发生;加强对乐器的的研究,有效对其进行改革,使得各种文艺活动乐器走出更加出色的旋律,展示黎族文化自身独特的魅力。

(五)槟榔谷之文化遗产——黎族树皮布、砖木取火
黎族树皮布是穿用树皮布来制成衣服。

树皮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黎族树皮布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象征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钻木取火是人类最为原始的人工取火方法之一。

黎族砖木取火技艺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对中国乃至世界都至关重要,如今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现在火机的普及,懂得这一技艺的人已不很多,现存于民间这些砖木取火的传承人,还掌握着钻木取火的方法,亟待国家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对砖木取火技艺进行抢救和保护。

三、走出黎乡—思考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化趋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受冲击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代潮流的冲击,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

黎族文化也逐渐在大众文
化中被弱化、甚至被忽视。

在市场经济和当前就业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出现后继无人、传承人老龄化、口授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也正不断消失。

如黎族鼻萧、黎族的双面刺绣、黎族妇女的纹身绣面等。

(二)政府工作——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认识及管理不到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当地政府在建立保护工作机制、落实资金等方面管理措施不到位。

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从而导致黎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普查、抢救、保护、传承等工作困难重重。

在保护工作思路上,盲目开发,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歪曲和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当前的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也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全局。

(三)社会—传承人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缺少有效地管理人员、研究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口口相传的形势,以人作为载体,将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在祖祖代代中延续下来的“活文化”。

同样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传承人将其延续,须更多的人去学习发展。

但长期以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没有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属于被边缘化和被遗忘的群体。

如纹身绣面的黎族妇女,社会将其排斥在外,甚至并不是以正常的眼光看待她们。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队伍,人数很少,难以适应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

四、感悟黎乡——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黎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管理:
(1))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有效地针对黎族聚集区和散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地方性法规。

在海南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立法保护工作上有一定的成效。

该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得到传承和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制定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该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治县人民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县内外捐赠等,主要用于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征集、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和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的保护和研究;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人单位的表彰和奖励及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事项。

(3)政府应大力支持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发展
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并给予其政策、资金、人员上的扶持,从而完整、系统地保护该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保持其原生态文化面貌的基础上,使得黎族文化焕发生机。

(二)社会环境下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合理有效利用黎族非物质文化的资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黎族人民发展更为担忧,以至于年轻一代的黎族青年不得不出外省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但黎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受到影响。

如何将就业与黎族文化同时发展,这是一个很有待解决问题。

合理利用黎族文化资源,促进黎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解决不少黎族人民的就业问题;举办黎族文化遗产展览馆;利用黎族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等。

(2)加强业务培训
在社会环境里,提倡民间志愿者奉献力量,激发和保护非专业人士的积极性。

在对代表性传承人实行特殊保护,为他们的传承性劳动实行政府补贴的同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专业工作队伍,采取办培训班、采风、田野调查、音影记载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专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让黎族非物质文化深入人心
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们仅对黎族的三月三、黎锦、黎舞竹竿舞这几项比较典型黎族非物质文化有一点认识,但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加大宣传力度非常重要。

在人们形成普遍认识的基础上,加之以保护意识的宣传,营造保护氛围。

举办有利于宣传黎族文化的活动,如:庆黎族三月三载歌载舞、黎族才艺展示、文化遗产日等社会活动;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媒体进行的传播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感受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

展开“搜遗”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深入人心等等。

(4)使更多的“非遗”走入课堂
保护和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加强宣传教育,在黎族聚集区,学校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开劳美课或文化课,将其纳入学生的兴趣课,把有关黎族文化、黎族服饰的内容编写入中小学校的教材,使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黎族服饰;闻名海外的黎锦双面绣、、黎歌的唱法、各种竹木器乐的吹奏技巧、变幻多姿的竹竿舞舞步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课堂上学习。

(5)传承人、传承单位的传承和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非物质”,但与物质密不可分。

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传承人的消失可意味着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复存在。

近几年,黎族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传承人都趋于高龄化,传承中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

所以对黎族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

采取政府资津贴或补贴等方法资助传承人,鼓励更多的黎族人民加入传承队伍,并适当奖励对传承人的传承行为。

生活较为困难的传承人,适当给予关怀、生活补助等。

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传承人的传承工作。

可募集资金、政府投资为传承人或传承单位举办传承技艺活动等。

(三)个人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1)积极配合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
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工作中,社会个体成员应积极响应、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关注黎族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个人积极投身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中去,尤其是处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区,更应该宣传当地民族文化,让其文化发展走向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区。

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文体局带领文化馆业务干部为市民群众宣传文化遗产组织,对于个体成员“非遗保护,人人参与”在我们身边随处都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这需要我们时刻寻找“非遗”的脚步,让身边的“美”时刻绽放其岁月的光芒。

(2)关心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多途径帮助有困难的传承工作者
在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社会成员应对他们应多加关心。

适时地帮助有困难的传承工作者,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对其工作的支持,给予其物质上和精神上必要的帮助。

在传承人中,许多都是高龄的社会成员,为了使传承工作更为有序地发展,必要地对传承工作者物质帮助,精神奖励至关重要。

只有在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情况下,才更能促进传承者对传承工作的热情,才能使更多的人加入传承工作中去,扩大传承的队伍,有效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意识,促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所以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之一要关心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多途径帮助有困难的传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