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水浒传》英译本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水浒传》英译本研究
作者:马宝燕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13期
马宝燕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水浒传》的英译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
本文以赛
珍珠、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的译者行为为切入口,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借助于“求真—
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模式,对人物绰号、粗俗语两方面作具体的翻译描写和解释,探讨译者
行为对译者角色身份的建构,进而探索译者角色身份对当前中译外的意义。
关键词:“求真—务实”;译者行为批评;《水浒传》;赛译本、沙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3-0044-04
0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施耐
庵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水泊108位义士起义的故事。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最早
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文学巨著,被誉为汉语文学中最具有史诗
特征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备受文学家和翻译家关注,已有众多译本涌现,主要有美国学者赛
珍珠(Pearl S. B.1933)、英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 J H.1937)、美裔华人学者沙博理(Shapiro S.1980)、英国学者约翰·登特·杨(John Dent-Young)和安来克斯·登特·杨(Alex Dent-Young. 1994-2002)父子等五位英美学者曾先后翻译过《水浒传》。
其中影响力
较大的是赛珍珠翻译的七十回版本,标题为“All Men Are Brothers”的译本和沙博理翻译的
百回本,标题为“Outlaws of The Marsh”的译本(以下简称赛译和沙译),本文选取赛译本
和沙译本作译者行为研究,基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模式,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
对两译本的译者行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行为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探索译者
文化身份对当前中译外的意义。
1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
“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特别是“译者批评”的必要细化,与传统上的“文本
批评”相对。
随着“文化转向”对翻译外译者行为的关注和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蓬勃发展,越来
越多的事实表明,译者行为批评正在成为翻译批评新的聚焦点(周领顺,2014a:58)。
译者行
为狭义上指的是“译者身份下译者所应有的译者角色行为,译者是源语文本(原文)意义的转
换者,彰显的是其语言性;包括译者身份下译者的社会性角色行为,译者是目的语文本(译文)的调试者,彰显的是其社会性”(周领顺,2012:92);广义上的“译者行为”包括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超越翻译的社会性非翻译行为。
由此可见,译者行为批评是以译者行为为中心的
翻译批评研究,是基于充分描写的批评研究,是将译者看作语言性凸显的“语言人”和将译者
看作社会性凸显的“社会人”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是译者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译者不变的译者
身份和可变的社会角色、翻译和非译以及对译文求真度、效果务实度和译者行为合理度关系的
解释(周领顺,2014a:62)。
译者行为批评归根结底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
程的研究,即译者角色化研究,不仅观照其语言性,更关注其社会性”,其在译文上的表现,
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周领顺,2015:125)。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模式是一个批评性、描写性的模式,是分析的工具。
“求真”和“务实”分布在译者行为连续统的两端,中间必然有渐变的状态,它们是一体的,但彼
此又相互区别。
(周领顺,2010:95)定义道,“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
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二者互为条件,“求真”是“务实”
的基础,“务实”是目标、态度、方法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
“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务实为用(上)、务实兼顾求真”的思想(周领顺,2014a:87)。
2 《水浒传》英译本研究和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水浒传》英译本问世到目前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而围绕这些译本的翻译研究也一直在持续进行。
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水浒传》英译本研究”,共搜索到108条
结果,虽然不多,但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此前,许燕(2008:87-91)在进行国内研究《水浒传》翻译的状况时,总结到学者们在研究英译本过程中运用的理论大多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纽马
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等,另外语言学、文体学、语用学等学科知识也
相继被运用到。
选题类型涉及到了很多方面,诸如水浒中的绰号、地名、书名、人物语言、叙
事方式、文体、修辞等等。
文军、罗张(2011:39-45)也考察了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情况,对此间的英译研究论文进行分类综述,总结了《水浒传》英译研究的特点、成绩和存在的
不足。
笔者选取赛译和沙译的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而且也是从人物绰号和粗俗语方面作详细的
译者行为描写和解释,虽与之前的研究选题类似,但是,所运用的理论指导是翻译批评的一个
新的视角,从以前的文本批评视域转向以文本批评为基础,探讨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
2.1 人物绰号翻译对比
水浒传中108将各有各的绰号,绰号是他们的一种代表与象征,具有浓厚的语言特色和文
化特点,在英译过程中,如何让国外读者有如中国读者感受一样的去体会这些绰号中丰富的文
化内涵,并非易事。
这些绰号反映了作者的文化选择,审美观念,蕴含了丰富的国俗语义。
大
体分为六大类:动物类、性格类、形象类、特长类、历史名人类、鬼神类。
其中以动物类绰号
的人物居多,高达37人。
笔者主要以动物类人物绰号的翻译对比为主。
例1:玉麒麟卢俊义的英译:
Buck: The Jade Chi Lin
Shapiro: The Jade Unicorn
小说中这样描写卢俊义,“目炯双瞳,眉分八字,身躯九尺如银。
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惯使一条棍棒,护身龙绝技无伦。
京城内家传清白,积祖富豪门。
杀场临敌处,冲开万马,扫
退千军,更忠肝贯日,壮气凌云。
卢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
一种神兽,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
古人以为仁兽、瑞兽,多作为祥瑞
的象征。
玉,是脆弱易碎之物,委婉地道出卢俊义时乖命蹇,暴毙而亡的悲惨命运。
用玉麒麟
比卢俊义,既表示他身份显赫,又体现他相貌俊美。
两位译者在“玉”的翻译上都保留了原意,表现了对原文的求真,但在“麒麟”的翻译上出现不同。
赛译将麒麟音译过来,实现了对原文
的忠实,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偏向原文/作者一方,但对西方的读者来说,赛译的译文却很难读懂,因为麒麟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产物,英文中没有对等物,所以赛译的译文考虑到了要忠
实原作,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却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实现译作的社会务实性。
沙译采用意译方法,将麒麟翻译成unicorn,这个词在《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其头和身似马,后腿似鹿,狮子尾,头部中间长着一个长长的尖角。
中世纪独角兽象征力量和
纯洁。
”沙译在目的语中找出了相近词语,译文偏向社会/读者一方,在部分求真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实现了务实。
译者除了具备翻译活动的语言性外,还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
因此是具有社会性的意志性人。
译者社会人的行为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意志性成
分的行为。
任何翻译作品只要是面向市场,并最终进入了流通领域,那么作为译者所采取的任
何翻译策略实质都是社会性的,译者就有了社会性的行为特征(周领顺,2014a:21)。
赛译和
沙译分别从“语言人”和“社会人”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进行翻译,总体而言,赛译的译文
实现了求真度,而没有达到务实度,沙译的译文在求真的基础上,实现译文该有的效果务实度,即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求真兼顾务实。
沙译的译者行为体现了译者的社会性和行为的
社会化,借翻译实现务实性社会目标而调整和改变自己社会人的角色。
例2:“豹子头”林冲
Buck: The Leopard Headed
Shapiro: Panther Head
小说中这样描写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
”可知该绰号来源于
林冲的外貌。
对于“豹子”一词,赛译选用“Leopard”,沙译选用“Panther”,通过查询韦
氏词典,可以发现,Leopard指的是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一种食肉猫科动物,黄色皮毛黑色斑点;而Panther一词有三个释义:“leopard”、“cougar”、“jaguar”。
其中,“cougar
和jaguar”指的是“美洲豹,大型黄褐色或棕色猫科动物”,说明它们分布在美洲。
就赛译和
沙译选用的这两个词语的意义而言,它们的词义都正确。
两位译者都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但
是赛译的译本比较符合中国读者对豹子的认知,西方读者就会感到迷惑,因为Leopard分布在
亚洲和非洲,而沙译的译本Panther分布在美洲,贴近西方读者的认知。
显然,英语读者的大
脑中对美洲豹的认知肯定要高于对亚非洲豹子的认知。
由此可知,沙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
追求了对原文语言的忠诚,在此基础上,进而转到翻译活动作为一项目的性、社会性的活动,
是具有意志性的人的翻译,过渡到译本面向读者的社会务实性效果。
在“求真—务实”译者行
为连续统中从求真一端慢慢滑向务实一端,达到合理的译者行为。
沙译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原
文和译文的文化语境,其译者行为实现了语言内外的结合,译者身份也逐渐淡化,译者的社会
角色逐渐增强。
相比之下,赛译的译本停留在“求真”一端,只有译文的求真度,只实现了译
文语言内的效果。
“头”在汉语中有头领的意思,表现了林冲在梁山的地位。
而“head”本身
就有首领之意,正好吻合原文蕴含的意义。
2.2 粗俗语的翻译对比
粗俗语是比较粗鲁和庸俗的话语,但却自然真实,给人深刻印象。
虽不能登大雅之堂,却
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粗俗语不但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个性特点,而且
可以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社会等级制度等文化特征,在某
些文学作品中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水浒传》中含
有大量的负载文化的粗俗语,由于汉、英文化之间的空缺,如何处理粗俗语及其文化因子的翻
译也成了令译者头疼的问题。
例3:武松骂酒保道:“放屁!放屁!”(第32回)
Buck:“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
Shapiro:“Farts,farts!”
这是武松当了行者之后,经过一家酒店,向酒保索要好酒好菜。
因酒保回答说没有,武松
不信,于是粗口一骂。
根据《汉语大词典》“放屁”一词的解释,释义如下: 从肛门排出臭气;比喻说话没有根据或不合情理。
毫无疑问,武松说的“放屁”指的是第二种意思。
他认为酒保
说的话不合情理,意指“酒保说的话等于放屁”。
“放屁”一词反映出武松的不满,当然也反
映出武松粗鲁的性格特点。
赛译文采用直译方法直接翻译为“pass your wind”,意为“放屁”,属于字面意思的翻译,即指的是第一种意思,显然不符合语境,虽说追求了原文的,传
统的表达,部分求取了原文所负载的意义,但传达给读者的却是不知所云,理解不了这个简单
粗俗语在文中的真正语义。
沙译文翻译成“farts”,简洁易懂,最主要的是,“fart”一词在《韦氏大学英语词典》中就属于粗俗俚语,有两个含义:an expulsion of intestinal gas ;
a foolish or contemptible person。
沙译的行为不仅做到了对原文求真,也达到了预期的社
会期望,在求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务实的效果,即处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的中间状态,满足了“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指导思想。
例4: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第 10 回)
Buck: But Ling Chung cursed him, saying, “You criminal, I have been friends
with you from youth up and yet you come here today to do me hurt!”
Shapiro: “Treacherous knaves,”cried Lin. “We were friends since childhood, yet today you come to destroy me!”
这是《水浒传》中第十回林冲见到陆谦时说的话。
陆谦与林冲本是同乡好友,不料陆谦却
在背后陷害林冲。
此句中“奸贼”一词表达了林冲的极度愤怒,依据《汉语大词典》,“奸贼”有如下含义:(1)暴徒;寇贼;(2)窃国弄权、欺君惑主的臣子;(3)泛指邪曲、不忠于职守的人。
沙译采用意译翻译方法,将“奸贼”翻译成“Treacherous knaves”,很好地传达了特定的语义和信息功能,使得林冲对陆谦的憎恨在目的语中再现,产生与原语同样的表达效果,还原了原文语言及其意义的真相,并且在还原的同时,不忘翻译活动的性质和“读者/社会”的期望。
准确地说是实现了原文应该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中的实用之真和务相应的译文应该在真实
的应用环境中的实用之实。
赛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传达了语篇意义,但也会误导读者认为陆谦
是一个罪犯(人),该译者行为可以说已超出了“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的范畴,属于
创造性翻译。
综上所述,赛译和沙译的译者行为不同之处在于,赛译的译本求真度高,即偏向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中“求真”一端或原文/作者一方,表现出译者身份下译者的角色成分偏大,重在凸显译者的语言性;而沙译的译本基本都做到了求真兼顾务实,且务实度较高,即偏向于“求真—务实”连续统模式中“务实”一端或读者/社会一方,这时,译者身份下译者的社会人角色偏大,在凸显译者语言性的同时也显现了社会性,沙译的译者行为较好地把握了二者之间
的平衡度。
3 结语
“译者行为是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审美追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
”(姜秋霞,2009:209)作为意志体的译者,其译者行为是由译者的意识支配的,而意识又是由存在决定的。
不管是物质上的存在,还是精神上的存在,都对译者的行为产生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而且,只
要翻译出的译文作交际意义上的使用,作为意志体的译者难免会有务实的目的和相应的作为,
那么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感受便成了译者务实目标的自然流露。
对于《水浒传》英译本的两位译
者赛珍珠和沙博理来说,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
很明显,赛
珍珠的译者行为是以传播和保留中国的文化为目的,整体上以原文为中心,译者的语言人角色
较大;沙博理在传播和保留中国文化上有所欠缺,其译者行为会使部分中国特色文化流失,但
他是将读者放在所有社会需求的前沿位置,在求取原文意义的同时,想要更大程度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所以其社会人的角色成分较大。
总而言之,译者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译者
行为差异反见于译文。
当然,译文也是作为译者行为社会化的结果,可以折射出译者的社会身
份角色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
我们要不断的反思与批判,实现更全面和客观的翻译批评,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积极探索出更完善的、有利于当前中译外的译者体系。
参考文献
[1]Buck,Pearl S.All 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George Macy Companies,Inc., 1948.
[2]Shapiro.Sidney.Outlaws of the Mar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9.
[3]姜秋霞.文化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李青,廖晶.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水浒传》人物绰号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J].海外英
语,201(3X):171-172.
[5]潘群辉.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水浒传》中粗俗语的英译-以沙博理和赛珍珠的英译本为例[D].南华大学,2010.
[6]潘群辉,贾德江.《水浒传》两译本的粗俗语英译评析-以“屁”的翻译为例[J].南华大
学外国语学院,2009(6):106-109.
[7]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8]文军,罗张.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J].民族翻译,2011(1):39-45.
[9]许燕.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2):87-91.
[10]周领顺.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2010(1):93-97.
[11]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新聚焦-译者行为研究(其十)[J].外语教
学,2012(3):90-95.
[12]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13]周领顺.翻译批评第三季-兼及我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15(1):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