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推荐文章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热度:高二的历史会考的复习资料分析热度: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热度:抗日战争教案设计热度:高二历史会考复习资料热度:
其实学习历史是有技巧的,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其发展规律,只要知道其中一点,联想推论就行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二历史,就给大家来收藏哦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1.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

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
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3.“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 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浪漫主义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4.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
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B.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C.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D.路德教派提倡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5.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君主权力与党派信仰
B.国家意志与精神寄托
C.权威判断与历史传统
D.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6.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B.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C.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7.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该诗写出了自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8.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

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C.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9.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它可用来研究( )
A.井冈会师,创建工农红军
B.中共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中央红军转移,进行长征
D.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这表明( )
A.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B.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C.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D.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B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C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D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12.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400万 5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115.13万 1911 1175.05万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②“211工程”“985工程”等措施的推动
③国家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
A.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B.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C.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D.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14.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
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 )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创立四百人会议
C.组建陪审法庭
D.废除奴隶制度
1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16.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17.之所以说古代雅典的财产等级制改革与战国时期郡县制改革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D.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18.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粮食产量增加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D.促进吏治清明
19.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D.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0.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A.内河航运尚未使用蒸汽动力
B.农奴制阻碍俄国航运业发展
C.近代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
D.农奴遭受残酷专制统治,社会矛盾
尖锐
21.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你从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B.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C.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D.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2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

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23.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B.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C.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D.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2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
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9分)
26.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

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

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同答: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同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关于日本哪些重要信息?(4分) 并概括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9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B A B D C B D C A D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C C D A A C B D B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2分,26题15分,27题15分,共52分)
第25题:(共22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每点2分,共6
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主要观点:批评王安石变法存在的“求治太急、用人太滥”、有善意而无善果等弊端。

(共3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3)主要原因:
①变法只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进行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

②新法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措施激进,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④宋神宗死后,改革派失去靠山,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每点3分,答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共9分。

)
第26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4分):
①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废除八股程式命题。

②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特点(2分):
中西结合;注重实用性(适应时代需要);由渐变到巨变。

(答对任意一点给满分点2分。

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历史背景(9分):
①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日俄战争的刺激。

(每点3分,答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共9分。

)
第27题:(共15分)
【参考答案】
(1)信息(4分):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4分)(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1分,但不能超过满分4分)
特点(2分):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成功原因(9分):
①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
③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⑤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宽松。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9分。

)
关于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C.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

……士农工商,各勤其事。

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

”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3.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它
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4.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5.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

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6.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7.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8.读《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时间全国总人口长江流域
占比珠江流域
占比黄河流域
占比
公元2年约5900万 23% 2% 75%
公元750年约5300万 36% 3% 61%
公元1078年约9000万 58% 7% 35%
A.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
B.经济发展使得千年间人口总量一直不断的增长
C.750年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安史之乱影响
D.连年战乱是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9.图1、图2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

其变化
图1唐代中期图2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10.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11.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

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

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

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
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13.《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

这一作法旨在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
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14.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

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5.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

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17.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19.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20.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21.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22.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2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