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学生就业概述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薛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少学校甚至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开设了这门课。

大学生就业就业制度经过了哪些历史沿革,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何在,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

……
第三节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述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少学校甚至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开设了这门课。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问题。

……
五、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我国大学生就业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关于这些“天之骄子”就业难一直存在着矛盾现象。

就高校内部而言,毕业生就业遇到的困难,引起教学部门和就业工作部门之间也产生矛盾:教学部门认为学生找不到工作与就业指导不力有关系;就业工作部门则归咎于教学部门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等等。

上述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始终不能有效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高校方面来分析,应该承认,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就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要求还存在差距。

高校一直在努力改革探索,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始终不令人满意,我们认为,主要症结在于高校就业责任落实错位,从而导致:就业责任落实错位,责任主体不负责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紧密衔接,教学与就业不衔接;教学部门改革的压力缺乏,改革动力不足;社会需求信息反馈不直接、不及时;改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忽视职业指导,指导水平不高;创业教育开展不足,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应通过就业责任的重新分配,建立新的就业工作体系。

高校工作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相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学习相吻合,形成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长效机制,必须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对就业工作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1.创新就业工作制度。

高校就业工作的传统做法是由书记分管,学工线(就业职能部门)负责。

这种制度安排就学生管理来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部门对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大学生就业的好坏主要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的好坏远不是就业职能部门所能决定的,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学线的工作质量。

从根本上看,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教学线作为就业的直接责任主体更为合理。

基于这一认识,应从制度上进行突破,通过构建新的就业责任体系,建立全新的就业工作体制:把就业工作由学工部门负责改为由教学部门负责,教学部门直接对自己培养学生的就业负责,实现教学与就业相衔接、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挂钩。

这样就形成以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就业责任主体,职业指导师广泛参与的新的就业工作制度。

2.改革就业工作评价机制。

多样化的就业工作任务,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激励评价体系。

一是把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教学部门业绩的主要依据;二是把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果作为教学部门业绩的考核依据之一;三是把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对教学部门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这一就业工作模式突出教学部门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明确了教学为就业服务的导向,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的机制,促进了面向市场的教学改革。

(1)形成了就业压力反馈机制。

就业压力由教学部门直接承担,建立起一个把就业压力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动力的直接信息通道,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推动。

(2)形成了用人单位需求反馈机制。

自己培养的人才自己负责其就业,促使教学部门密切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种需要及变化情况,使社会需求直接传导给人才培养者,增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3)形成了责任驱动机制。

有利于高校主动、系统、全面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保障就业质量,形成学校品牌,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教学部门既负人才的培养之责,又负学生就业之责,有利于集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为一体,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师团队,引领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
(三)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
……
思考与讨论
你所在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怎样?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给本校就业指导部门写一份建议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