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咬文嚼字,体会孔隙的“小”(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呢?
生:孔隙。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
生:洞。
师:洞;窟窿。
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
说得不错,那把它们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儿;缝儿”。
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
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
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小船很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第三个人”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为什么要写小船的小呢?
生:船小,就突出了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画了哪个句子?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找到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行船的方式很特别。
我们平时行船,船夫要站着撑船,而这里,只能靠绳子来拉船进出,可见孔隙非常窄小。
师:你分析得非常到位。
能读好这句话吗?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谁还想来继续说说。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孔隙的窄小呢?
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就是每一处都贴着船底,这样的乘船方式与我们平时的乘船方式不一样。
只能躺着,还要躺得很平。
师:这样具体、细致地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生齐答:窄小。
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孔隙的好奇,大家还画了哪些句子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两句。
这里有两个词,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起: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正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和感觉来写出了孔隙窄小的特点。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的亮点在于理清课文思路后,用一个睿智的问题引出教学重点:哪部分最惊险?让学生理清旅游路线,用时虽短,却效益突现。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并不亚于作者,但欲入“孔隙”体验之难显而易见,因为学生极少有亲历此举者,那该怎么办呢?老师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如“贴”“挤压”等关键词语细细品味,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对比,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以读促讲,让抽象的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变成流动的画面,从而达到品味文字,深入情境,体验情感的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每节语文课上都是这样,结合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方法,并在反复使用中强化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习惯,他们学习语文定会易如反掌。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效,语文素养快速提升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