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华夏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保定市华夏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远山
严阵
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的金紫。
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的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我曾到过黄山、泰山。
庐山和峨眉。
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有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
于是我在兴高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而远山却不。
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孤银白变为棱增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那是你吗?我从我的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
没有握手。
没有面对面的看清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络。
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
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
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
我依稀地看到你。
没有点头,没有摇头。
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
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
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进你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
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
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
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的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因此,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永远可想而不可依。
永远可疏而不可密。
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尽管流年似水,世事沧桑,各种各样的时尚的追求,穿梭于朝朝暮暮的红灯绿酒之间,我却越来越感到,我那一片远山的美丽和我那一片远山的富有。
(选自《散文》,有删改)
12.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4分)
13.作者写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改为第二人称,你认为作者在行文中转换人称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作者反复强调“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的原因是什么?(6分)
15.请你说说本文以“远山”为题,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2.①晴朗的日子,远山静悄无声。
②黄昏时刻,远山朦胧神秘。
③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远山默默地无怨无悔的静守。
④初冬的早晨,远山美妙绝伦,淡薄清远。
(每点1分)13.随着作者对远山认识的不断加深,感情也渐渐深化,作者改用第二人称,将远山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
(2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远山的感情无限的敬意。
(2分)14.①因为远山的美吸引了作者,所以作者试图走近远山,但作者又怕太靠近了而失去远山在心中的美,所以说“不能走近你”。
(3分)②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3分)
15.①“远山”是贯穿本文的线索,全文通过“远山”写出作者的所见、所忆、所感。
(2分)②通过“远山”,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距离产生美感。
(2分)
③“远山”喻指人们心中所珍爱的美好事物,告诫人们要守住心灵中美好的东西,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
(2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战士和苍蝇①
鲁迅
①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
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②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
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
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③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
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④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⑥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
你们这些虫豸们!
三月二十一日
注释:
①本文是鲁迅先生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写的一篇杂感。
24.解释“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这句话的内涵。
(3分)
25.请概括说明“苍蝇们”的丑态。
(6分)
26.文章的五、六两段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24、衡量人的精神的伟大,同看人的体格正好相反。
一个人的体格,距离愈远则愈小,而伟大人物的精神,距离愈远则愈大。
25、爬在战士遗体上,寻找战士的缺点;叮住战士的伤痕吸着血,自认为是英雄;狂妄地叫嚣着,自认为在战士之上会不朽。
26、命献身的战士给予热烈的肯定与热情的赞美;对讥笑和糟蹋革命先烈的奴才们给予有力的抨击和极端的蔑视;对奋勇前进的新的猛士给予强烈的激励之情。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家君子道德当代困境
李育书
道德学说在儒家学说中历来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儒家道德有较强的对象性,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君子。
君子主要指士大夫阶层,既有政治内涵,也有道德内涵;平民指普通百姓。
在对君子平民作出区分的基础上,儒家道德学说主要对君子提出了道德要求。
对于平民的道德要求就是成为一名君子,在儒家道德中,没有专门针对平民的道德要求,可以说,平民并没有独立的道德地位,平民在道德地位上依附于君子,在这层意思上讲,儒家道德根本上是君子道德。
儒家的君子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政治意涵,二是道德意涵。
政治意涵是政治上的执政者,是有位之人;道德意涵是道德上的贤人,是有德之人。
对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就曾指出:“君子,谓贤士大夫也。
”(《论语集注·先进》)在君子的界定上,儒家思想存在政治与道德的混同。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平等化,人和人之间人格平等,同等享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固定的等级、阶级逐渐消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变小。
这一过程笔者称之为“同质化”。
市场化改革以来,意识中的平等观念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再次说明,经济与物质利益的平等意识愈加深入人心。
在此过程中,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发展,从自我意识出发,经济、政治、道德等领域的平等观念取得全面支配地位,人与人在意识层面的差别日益变小,道德地位上的差距也被抹平,不再有君子和平民的自我区分与定位。
儒家道德中君子平民之分的目标指向是君子,其道德要求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君子,强调的是道德主体性。
现代社会君子和平民都变成了公民,而儒家道德学说中,缺少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对接。
儒家道德主体性未能延伸到政治主体性,对此,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同时,儒家道德对平民缺少约束力。
同质化带来的结果是,在平等基础上,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所有人都成了平民,平民道德缺失的问题就进一步暴露出来。
每一种价值都在自己那里得到正当性的说明,道德失范行为都能得到辩护。
这种价值相对主义导致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进一步萎缩,平民进一步滑向无道德约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面向“小众”、面向君子的儒家道德更加丧失影响力。
如今,君子的角色已经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平民的道德失去了目标参照。
就此而论,君子的消亡恰恰给儒家道德带来了两方面的打击;一是主体道德难以建立,二是道德失去参照,这两
方面都构成了儒家道德的时代困境。
6.下列选项中关于“儒家君子道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君子道德是对君子提出的要求,对于平民没有道德要求。
B.儒家君子道德既有政治内涵,也有道德内涵,存在着政治与道德上的混同。
C.儒家君子道德的要求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君子,强调的是道德主体性。
D.儒家君子道德学说,只有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对接,缺少对平民的约束力。
7.下列对于造成儒家君子道德当代困境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平等化,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差别。
B.平等意识愈加深入人心,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发展。
C.人与人在意识层面的差别日益变小,道德地位上的差距也被抹平。
D.在平等基础上,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所有人都成了平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君子既是执政者,是有位之人,又是道德上的贤人,是有德之人。
B.平民道德缺失让所有价值都能得到正当性的说明,君子的道德失范行为都能得到辩护。
C.平民道德缺失带来的价值相对主义导致道德规范进一步萎缩,平民进一步滑向无道德约束的状态。
D.君子的消亡使主体道德难以建立,让道德失去参照,从而构成了儒家道德的时代困境。
参考答案:
6.C(A项对于平民的道德要求是依附于君子;B项是对儒家“君子”的解释,不是儒家君子道德;D项原文是“缺少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对接”)
7.A(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变小,不是没有了差别)
8.B(从上下文看,得到辩护的应该是平民为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辩护,不是君子)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
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
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
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
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
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
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
”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
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
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
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
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
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
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
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
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
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
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
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
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
乙埋终不悛。
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
能改之,吾善遇汝。
”遗之战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
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
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
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B.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
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C.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
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在种谔擅自纳降一事上,他反对诛种谔、返故地归降人,认为双方可交换人员,各守纪律,以保边疆安宁。
D.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
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2)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
能改之,吾善遇汝。
参考答案:
10.B 11.A 12.C
13.(1)如果改变此做法并送还夏国,他们能听从顺服,不再有断绝盟约的想法吗?不如告诉夏国,他们的部众由于饥饿,走投无路投向我国。
(关键词“亡”“谕”“饿莩”)(2)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
如果您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地对待您。
(关键词“寇”“第”“善”)
参考译文: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
他考中进士,担任汾州司法参军。
郭逵在陕西任宣抚使,朝廷征召赵禼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自收容绥州数万来降者,朝廷认为他惹事生非,商议杀种谔,将土地和归降的人还给夏国,以解怨仇免去战事。
赵禼上疏说:“种谔无缘无故采取这种做法,死有余辜。
如果改变此做法并将众送还夏国,他们能听从顺服,不再有断绝盟约的想法吗?不如告诉夏国,他们的部众由于饥饿,走投无路投向我国。
边疆大臣虽然擅自接纳了他们,但其实毫无益处,只因以前夏国俘虏了我们的苏立、景询等人。
可以遣送景询等人回来,与归降的人交换,以后各自遵守纪律,边界就安宁了。
如果夏国扣留而不遣送,那么我们留下横山的归附民众,也不算失策。
”朝廷又调郭逵为鄜延帅,赵禼为郭逵起草公文给执政大臣,建议保存绥州,来扩充军队的实力,先规划大理河川,建设堡寨,画出可以耕种的土地三十里,以安置归降的人。
若舍弃绥州不做好防守,就没办法安抚刚刚归附的民众。
他又被引种世衡招募蕃部兵马屯守青阙城的旧例。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使数万名降人存活,成为东路屏障。
夏国多次想来通好,却经常用虚张声势的做法扰动边境人心。
皇上诏问对付夏国的策略,赵禼审时度势,提出了破敌之策进献。
派遣偏将曲珍、吕真率领兵士干人分别进行东西路。
夏国刚以四万大军欲从小路攻取绥州,途中与曲珍部队相遇,惊惶失措,仓促应战,吕真接着率兵赶到,夏国大败而逃。
交趾叛乱,赵禼被征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率领九名大将前往征讨。
赵禼认为郭逵熟悉边境事务,愿意担任郭逵的副职,于是朝廷任命郭逵为宣抚使,赵禼任他的副职。
郭逵到任后,总是与赵禼意见不同,赵禼坚持和郭逵争论不能取得同意。
赵禼分遣兵将砍伐树木准备进攻的器具,设埋伏攻打敌军,斩杀几乎敌人,俘获了敌军首领,于是交敬投降。
无祐初年,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境。
赵禼知道西夏即将入侵,发公文给西路将领刘安说:“西夏入侵边塞,你就直接率轻装精兵突袭夏国境内重地。
”后来夏国果然来侵犯边境,刘安等突袭了洪州,俘虏斩首很多,夏国于是前来进贡。
不久夏国用重兵压境,诸将领急忙请求增兵防备。
赵禼因北派遣使者责问夏国,夏国便退兵了。
梁乙埋始终不悔改。
赵禼派间谍以善意问梁乙埋:“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
如果您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对待您。
”赠送给梁乙埋战袍、锦彩,从此染乙埋不再侵扰边境。
赵禼使用离间计,夏国人怀疑梁乙埋,杀死了他。
元祐五年,授任他为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
去世时六十五岁。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9分)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
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
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圣唐受命,斩雕为朴。
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老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
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於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时议拟公於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
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
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
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於幕府,无几使罢,寓居於蜀。
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於梁益,畅皇风於邛?。
旋轸有日,犯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岁月逾迈。
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
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後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
倘後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
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
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
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克死于成都。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出虢州长史寻:不久
B.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解除官职
C.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借助
D.勒成八卷勒:刻写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附会阿谀,以求自结醉则更相枕以卧
C.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D.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善于写文章,每有作品写成,即使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咏熟读。
当时评论把他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
只是没过多久,杜渐鸿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
他虽有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最后客死异乡。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
(3分)
(2)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
(4分)
参考答案:
16.B
17.A
18.B
19.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20.(1)其中虽有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的人(存有规范文风之心的人),又不被当世的人们看重。
(评分标准;每句1分,注意“敦”“风格”“规正”“为……所”)(2)他全面地借鉴史籍,尤其擅长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连缀文辞¥写文章)命意崇尚真切。
(评分标准;每句1分,注意“鉴”“工”“属辞”“切”)
16.
试题分析:本题把加点词语放回到语境中,就会发现,B项,“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意思是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据此可知,“解褐”的意思是,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
KS5U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⑥语境分析推断。
17.
试题分析:A.两个“则”都是“就”的意思。
B.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
C.第一个“乃”,于是,就;第二个“乃”,是;D.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
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②位置分析法。
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③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
④语境判定法。
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⑤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⑥标志识别法。
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
试题分析:由原文第三段可知,“无几使罢,寓居于蜀”的主语不是杜鸿渐,而是岑参,意思是说岑参没多久被免去职务,寓居在蜀地。
因此B项“只是没过多久,杜渐鸿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属于张冠李戴。
KS5U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