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明母与其他鼻音的特殊谐声考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明母与其他鼻音的特殊谐声考辨
作者:***
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9期
摘要:《说文解字》中明母与日母互谐例很少,属于特殊谐声关系,这一特殊谐声现象不必用复辅音解释。

如果用单辅音系统来加以解释,则需要考虑语音演变的时间、地域和条件。

明母与疑母、泥母、娘母的谐声例,都是由于形讹、音讹造成的。

因此,明母与日母有较少的谐声关系,与疑母、泥母、娘母基本不谐声。

这说明在谐声原则中,明母与其他鼻音较少谐声。

关键词:《说文解字》;明母;鼻音;特殊谐声
一、引言
在上古汉语时期,明母是一个独立的唇鼻音,它较少与同部位的唇塞音相谐。

这一点,李方桂先生在《上古音研究》的谐声原则中就已经归纳出来 [1](P10)。

就此而言,明母与其他声母的谐声均可看作是特殊谐声,学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中,对明晓谐声及明母与日母的特殊谐声的关注较多,而对明母与其他鼻音的特殊谐声的研究则略显薄弱。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对《说文解字》[2]中明母与其他鼻音的特殊谐声予以考辨。

据程少峰统计,在《说文解字》谐声系统中,明母自谐299次,明晓谐声39例,明母与帮滂並谐声21例,明母与来母谐声15例,明母与其他鼻音谐声7例(明泥、明疑各一例,明日5例),明以谐声2例,明母与牙喉音谐声4例,明母与舌塞音谐声4例,明母与心母谐声4例,明母与书母谐声3例 [3](附录一)。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能否在单辅音框架内解决,还是需要构拟为*mn-类的复辅音,仍有分歧。

下面,我们就对明日、明泥、明疑谐声分别展开讨论,力图廓清迷雾,还原语言事实。

二、明母与日母的谐声
(一)明母、日母谐声例
在《说文解字》中,明母与日母的谐声主要有如下3例:
矛3:柔3(明:日);
耳3①:弭3-(日:明);
爾3:濔3-镾3-(日:明)。

需要指出的是,汨、䖑、闰三字均不在其列。

下面,我们就对其分别予以阐述。

首先,对汨、䖑两字进行分析。

《说文解字·水部》:“汨,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沉之水。

从水,冥省声。

”《说文解字·虎部》:“䖑,白虎也。

从虎,昔省声。

读若鼏。

”可见,在《说文解字》中,两字均不作日声。

段玉裁在“䖑”字下注云:“昔当作冥,字之误也。

水部曰:汨,从水,冥省声……又按《汉书》金日磾,说者谓密低二音,然则日声可同密……礼古文鼏
皆为密,则鼏密音同也。

今音䖑莫狄切。

”[4](P839)段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汨、䖑从日声,非省声;第二,以“金日磾”为例,说明“日”有明母读法。

史佩信认为,“金日磾”中的“日”为“冃”之讹变,《九经字样》云:“汨,又从冃者,音觅”,可以作为证据;同时,“冃”古有莫狄切之读音,与“冖”通 [5]。

其说大致可从。

不过,这只能证明汨、䖑不从“日”声,而从“冃(莫狄切)”声。

至于“金日磾”何以读mì,程羽黑指出,“日”读“密”不见于古注与韵书,宋时才逐渐流传,“金日磾”之“日”应读如字,读“密”是后起音 [6]。

相比之下,程羽黑的说法更令人信服。

综合二文的观点可知,在先秦两汉时期,“日”并无明母的读法,而且日为质部,汨、䖑为锡部,韵部有隔。

因此,我们认为,汨、䖑二字非日声,它们不属于明母与日母的特殊谐声例。

其次,对闰字进行分析。

《说文解字·门部》:“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

从王在门中。

”可见,许慎是将“闰”视作会意字的。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一认为,“闰”应从玉门声,他还指出,闰法起源很早,当时可能还没有“王”的称呼,也没有“王居门中”的礼仪[7](P222)。

我们认为,字的产生有可能会晚于概念。

“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简帛材料中,这时正与“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周礼·春官·大史》)的制度相契合,故造字如是。

由于“闰”是会意字,所以它也不属于明母与日母的特殊谐声例。

再次,“弭”字是否属于明母与日母的谐声尚有争议。

《说文解字·弓部》:“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

从弓耳声。

”可见,许慎是将“弭”视作形声字的。

不过,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孙桂恩指出,师汤父鼎铭文中的“”字,弓在下,耳在弓头上,“弭”是弓头上的饰件。

这是将“弭”视为合体象形字 [8]。

值得注意的是,“弭”有或体“”,而兒声属于日母,故从声母上看,“耳”有可能是声符。

但是“耳”属之部,“弭”属支部,韵部有隔。

因此,我们暂时还难以定夺,这里姑且依据《说文解字》。

崔金明曾对《说文解字》中明母与日母的谐声关系进行了统计,认为它们的实际相逢数为15,大于几遇相逢数13.8,显示出二者的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还指出,在明母与日母的谐声系列中,从日母“耳”得声的字,均读日母;从“弭”得声的字,均念明母[9]。

程少峰则对谐声层级进行了严格区分,认为明母与日母谐声有5例,其中亦包括“閏”字。

我们认为,《说文》中明、日互谐实际只有4例,其中“弭”字仍存疑问。

这样看来,明、日谐声并不是特殊谐声中的大宗,而是特殊中的特殊。

(二)明日互谐的解释
胡海琼指出,学界对明、日谐声通假的解释大致有三种意见:(1)明日同属鼻音,可自由通转;(2)mn-型复辅音的分化;(3)鼻音加流音的演化[10]。

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则包含后两种思路。

他将与明母谐声的日母拟定为以下来源:*malj->*m-lj>*m-nj>*M.ȵ,并以“猱”为例加以证明。

他认为,“猱”与猴的别名“马流”来源于同一个同源形式ma-lǔ,其中ma是词头,是次要音节,后来弱化为mlu,变作nu[11](P317)。

这一构拟并不能令人信服:首先,其推论的前提是假定的,“猱”与“马流”是否同源仅仅是一个假设;其次,由一个例子就推演出一个复辅音演化公式,不具有说服力;第三,书中所举汨、䖑等是不是明日母谐声例还存有
争议;第四,《说文解字》中明母没有和泥母的谐声例,m-lj或m-nj的构拟不符合语音的系统性与经济性原则。

由于明母与日母极少有特殊谐声例,因此,没有必要用复辅音来解释,胡海琼[10]、崔金明[9]均持此观点。

胡海琼指出,明、日互谐,是明母腭化成了日母,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的韵部有关[10]。

这一观点是符合当时的语言事实的,但论文中并未指明,究竟是耳、柔、尔日母一方原读明母,后腭化成为日母,还是弭、濔、镾明母一方有腭化为日母的情况。

就此而言,诸多细节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从单辅音系统出发,明母与日母互谐应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一定条件下,m和n可以谐声,这种情况可称之为“通”;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明母变成日母,或日母变成明母,这种情况可称之为“转”。

结合时间和地域因素,明母与日母互谐可有五种假设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见下页):
林语堂在《前汉方音区域考》中说道:“素来中国研究古音的人使我们最不满意的大概有三件:(1)没有精确的时代观;(2)没有地理观念;(3)不讲发音学。

”[12](P14)这五种假设模型均考虑到了时代、地域与音变机制等因素,同时,每种假设还需要接受文献材料的检验。

假设1:胡海琼认为,唇鼻音与舌鼻音发音部位隔绝,二者不能自由通转 [10]。

我们对此基本赞成。

如前所述,明母与其他鼻音谐声很少。

除了与日母有寥寥数例外,与其他鼻音都没有谐声例。

不过,如果二者都带了同样的腭化音色,则有可能跨部位谐声。

中古三等韵应分为两类:一类是腭化类;另一类是非腭化类。

重纽三等应是非腭化类,重纽四等则是腭化类。

上古音也有这样的差别,舌鼻音的腭化为日母,唇鼻音的腭化則是明母重纽四等,因此,二者有可能谐声,但这种谐声是有条件的。

明、日母4例谐声中,有3例都与重纽四等韵有关;疑母与日母的通假、谐声也多与重纽四等韵有关,如袂(明母)和褹(疑母)为异体关系。

不过,“矛”这一例,与重纽四等无关,它是普通三等,本来是不具有腭化音色的,但有可能在某些地域有腭化音色。

假设2: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少数n或ȵ转变为m的情况。

如“泥巴”,合肥话读
“mɿpa”;“日头”,建瓯话读“mite”。

从上古到中古的音韵演变来看,章组、日母都是腭音,不是原生性的,由日母转变为明母不符合音变趋势。

此外,在楚地出土文献中,“矛”可读为“柔”,如郭店楚简《五行》第41—42简:“不强不梂,不刚不矛。

”[13](P202)还可读为“敄”,如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简一〇:“从正所矛三……”[13](P153)“矛”读日母,可解释读为“柔”之例,而不能解释读为“敄”之例。

因此,假设2的可能性较小。

假设4:明母腭化为日母,符合音变趋势。

不过,从柔声的字,煣、輮、㽥、蝚、腬、鞣、等均读日母;从耳声的字,除弭、恥之外,珥、刵、佴、毦、㛅等均读日母;从爾声的字,
除濔、镾之外,禰、薾、邇、籋、檷、均是泥娘日母字,另有璽字为心母。

如果柔、耳、爾是明母字,则无法解释上古时期大多数的谐声关系。

因此,假设4的可能性也不大。

由此看来,无论是日母变明母,还是明母变日母,从单一的、串联的方式,是没有办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因此,必须考虑地域因素,并采用并联的角度观照,或许才能接近于语言事实的真相。

假设3:谐声时双方都是日母。

如前所述,在上古汉语时期,耳、爾、柔大多数情况下都读日母。

重要的是,矛、弭、镾、濔在某些地域也可能读日母吗?经过文献调查,“矛”在楚地可读为“柔”,但它不可能读日母。

弭、镾、濔则有可能读日母。

弭:张儒、刘毓庆分析说:“古、弭通用。

《说文》‘,弭或作’,段玉裁注:‘兒声也’。

古麑、麛通用,《礼记·王制》‘不麛不卵’,《经典释文》‘麛,本又作麑’”;《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汉书·古今人表》作‘鉏麛’;《国语·鲁语上》‘兽长麑䴠’,韦昭注:‘鹿子曰麑’,《说文》‘麛,鹿子也’。

《论语·乡党》‘素衣麑裘。

’‘麑’,《仪礼·聘礼》郑玄注引作‘麛’。

”[14](P498)以上用例皆表明,“弭”与“兒”相通。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弭”读日母的情况下,才能与“兒”声相通。

镾:古通作彌。

据张儒、刘毓庆的观点,“彌”又与“婗”通用。

《说文解字·女部》:“嫛,嫛婗也。

从女殹声。

”段玉裁注:“各本婗上删嫛字,今补。

此三字句,嫛婗合二字为名,不容分裂。

《释名》:‘人始生曰婴儿。

或曰嫛婗。

嫛,是也,言是人也;婗,其啼声也。

’《杂记》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注:‘婴,犹鷖彌也。

’按鷖彌即嫛婗,语同而字异耳。

”《广韵·齐韵》:“婗,五稽切。

”也就是说,只有在婗为疑母、彌为日母的条件下,“彌”与“婗”才能通用。

濔:《广韵·纸韵》绵婢切,大徐奴礼切,可见,该字有明母、泥母的异读。

泥母的读音可能是由日元音转变而来的。

因此,明母不和泥母发生关系。

那么,矛、弭、镾、濔在哪些地域可能读日母呢?在楚地的材料中,“矛”可读为“柔”,“尔”可读为“彌”。

就此而言,腭化有可能是发生在楚地。

但“矛”若是腭化,则不能解释读“敄”的情况。

总体而言,假设3符合腭化音变的趋势,且有一定的文献材料作为证明,同时,还能解释后代韵书中矛、弭、镾、濔读明母为主的现象,因此,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矛”的问题或许有别的解释,如崔金明就将“矛”“柔”的关系看作是意义的关联 [15]。

假设5认为,爾、柔、耳在部分地区有明母读法。

明、日通假往往发生在楚文献中,那么,爾、柔、耳在楚地有没有可能读为明母呢?民族语支持了这一假设。

根据吴安其的《汉藏语同源研究》,“耳朵”,原始苗瑶语拟为*mble[16](P287);第二人称,原始苗瑶语构拟为
*me-ɣ、*mel[16](P290)。

“柔软”在苗瑶语中也多读m,如标敏语读mi42,炯奈语读mo33 [17](P345)。

楚语是汉语系统,但与苗瑶语有接触,耳、爾、柔是常用词,有可能受苗蛮语
影响,变读明母。

如果“柔”在楚地读明母,那么以矛作声符也就很自然了,并且也能解释读“敄”的例子。

“柔”字最早也出现在战国楚文献中[18]。

如果“耳”在楚地读明母,“耳强”就可释读为“彌强”,如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中鉅阳脉所生之病有“灊强”,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鉅阳脉》写作“耳强”[13](P26)。

如果“爾”在楚地读明母,“爾”读为“彌”也没有问题,如郭店楚简本《老子》甲简三〇:“夫天多期韦(忌讳),其民爾畔(叛)。

”王弼本作“彌”[13](P65)。

楚国国姓在出土文献中作“嬭”“妳”,在传世文献中作“芈”。

姓氏通常是名从主人的,音更存古,地域性也比较突出。

因为后代芈读明母,所以“爾”读明母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由于明母与日母极少有特殊谐声例,因此,没有必要用复辅音来解释,胡海琼[10]、崔金明[9]均持此观点。

胡海琼指出,明、日互谐,是明母腭化成了日母,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的韵部有关[10]。

这一观点是符合当时的语言事实的,但论文中并未指明,究竟是耳、柔、尔日母一方原读明母,后腭化成为日母,还是弭、濔、镾明母一方有腭化为日母的情况。

就此而言,诸多细节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从单辅音系统出发,明母与日母互谐应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一定条件下,m和n可以谐声,这种情况可称之为“通”;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明母变成日母,或日母变成明母,这种情况可称之为“转”。

结合时间和地域因素,明母与日母互谐可有五种假设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见下页):
林语堂在《前汉方音区域考》中说道:“素来中國研究古音的人使我们最不满意的大概有三件:(1)没有精确的时代观;(2)没有地理观念;(3)不讲发音学。

”[12](P14)这五种假设模型均考虑到了时代、地域与音变机制等因素,同时,每种假设还需要接受文献材料的检验。

假设1:胡海琼认为,唇鼻音与舌鼻音发音部位隔绝,二者不能自由通转 [10]。

我们对此基本赞成。

如前所述,明母与其他鼻音谐声很少。

除了与日母有寥寥数例外,与其他鼻音都没有谐声例。

不过,如果二者都带了同样的腭化音色,则有可能跨部位谐声。

中古三等韵应分为两类:一类是腭化类;另一类是非腭化类。

重纽三等应是非腭化类,重纽四等则是腭化类。

上古音也有这样的差别,舌鼻音的腭化为日母,唇鼻音的腭化则是明母重纽四等,因此,二者有可能谐声,但这种谐声是有条件的。

明、日母4例谐声中,有3例都与重纽四等韵有关;疑母与日母的通假、谐声也多与重纽四等韵有关,如袂(明母)和褹(疑母)为异体关系。

不过,“矛”这一例,与重纽四等无关,它是普通三等,本来是不具有腭化音色的,但有可能在某些地域有腭化音色。

假设2: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少数n或ȵ转变为m的情况。

如“泥巴”,合肥话读
“mɿpa”;“日头”,建瓯话读“mite”。

从上古到中古的音韵演变来看,章组、日母都是腭音,不是原生性的,由日母转变为明母不符合音变趋势。

此外,在楚地出土文献中,“矛”可读为“柔”,如郭店楚简《五行》第41—42简:“不强不梂,不刚不矛。

”[13](P202)还可读为“敄”,如上
博楚竹书《从政》甲简一〇:“从正所矛三……”[13](P153)“矛”读日母,可解释读为“柔”之例,而不能解释读为“敄”之例。

因此,假设2的可能性较小。

假设4:明母腭化为日母,符合音变趋势。

不过,从柔声的字,煣、輮、㽥、蝚、腬、鞣、等均读日母;从耳声的字,除弭、恥之外,珥、刵、佴、毦、㛅等均读日母;从爾声的字,除濔、镾之外,禰、薾、邇、籋、檷、均是泥娘日母字,另有璽字为心母。

如果柔、耳、爾是明母字,则无法解释上古时期大多数的谐声关系。

因此,假设4的可能性也不大。

由此看来,无论是日母变明母,还是明母变日母,从单一的、串联的方式,是没有办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因此,必须考虑地域因素,并采用并联的角度观照,或许才能接近于语言事实的真相。

假设3:谐声时双方都是日母。

如前所述,在上古汉语时期,耳、爾、柔大多数情况下都读日母。

重要的是,矛、弭、镾、濔在某些地域也可能读日母吗?经过文献调查,“矛”在楚地可读为“柔”,但它不可能读日母。

弭、镾、濔则有可能读日母。

弭:张儒、刘毓庆分析说:“古、弭通用。

《说文》‘,弭或作’,段玉裁注:‘兒声也’。

古麑、麛通用,《礼记·王制》‘不麛不卵’,《经典释文》‘麛,本又作麑’”;《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汉书·古今人表》作‘鉏麛’;《国语·鲁语上》‘兽长麑䴠’,韦昭注:‘鹿子曰麑’,《说文》‘麛,鹿子也’。

《论语·乡党》‘素衣麑裘。

’‘麑’,《仪礼·聘礼》郑玄注引作‘麛’。

”[14](P498)以上用例皆表明,“弭”与“兒”相通。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弭”读日母的情况下,才能与“兒”声相通。

镾:古通作彌。

据张儒、刘毓庆的观点,“彌”又与“婗”通用。

《说文解字·女部》:“嫛,嫛婗也。

从女殹声。

”段玉裁注:“各本婗上删嫛字,今补。

此三字句,嫛婗合二字为名,不容分裂。

《释名》:‘人始生曰婴儿。

或曰嫛婗。

嫛,是也,言是人也;婗,其啼声也。

’《杂记》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注:‘婴,犹鷖彌也。

’按鷖彌即嫛婗,语同而字异耳。

”《广韵·齐韵》:“婗,五稽切。

”也就是说,只有在婗为疑母、彌为日母的条件下,“彌”与“婗”才能通用。

濔:《广韵·纸韵》绵婢切,大徐奴礼切,可见,该字有明母、泥母的异读。

泥母的读音可能是由日元音转变而来的。

因此,明母不和泥母发生关系。

那么,矛、弭、镾、濔在哪些地域可能读日母呢?在楚地的材料中,“矛”可读为“柔”,“尔”可读为“彌”。

就此而言,腭化有可能是发生在楚地。

但“矛”若是腭化,则不能解释读“敄”的情况。

总体而言,假设3符合腭化音变的趋势,且有一定的文献材料作为证明,同时,还能解释后代韵书中矛、弭、镾、濔读明母为主的现象,因此,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矛”的问题或许有别的解释,如崔金明就将“矛”“柔”的关系看作是意义的关联 [15]。

假设5认为,爾、柔、耳在部分地区有明母读法。

明、日通假往往发生在楚文献中,那么,爾、柔、耳在楚地有没有可能读为明母呢?民族语支持了这一假设。

根据吴安其的《汉藏语同源研究》,“耳朵”,原始苗瑶语拟为*mble[16](P287);第二人称,原始苗瑶语构拟为
*me-ɣ、*mel[16](P290)。

“柔软”在苗瑶语中也多读m,如标敏语读mi42,炯奈语读mo33 [17](P345)。

楚语是汉语系统,但与苗瑶语有接触,耳、爾、柔是常用词,有可能受苗蛮语影响,变读明母。

如果“柔”在楚地读明母,那么以矛作声符也就很自然了,并且也能解释读“敄”的例子。

“柔”字最早也出现在战国楚文献中[18]。

如果“耳”在楚地读明母,“耳强”就可释读为“彌强”,如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中鉅阳脉所生之病有“灊强”,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鉅阳脉》写作“耳强”[13](P26)。

如果“爾”在楚地读明母,“爾”读为“彌”也没有问题,如郭店楚简本《老子》甲简三〇:“夫天多期韦(忌讳),其民爾畔(叛)。

”王弼本作“彌”[13](P65)。

楚国国姓在出土文献中作“嬭”“妳”,在传世文献中作“芈”。

姓氏通常是名从主人的,音更存古,地域性也比较突出。

因为后代芈读明母,所以“爾”读明母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