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考点详解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⑴宇宙和天体的概念:宇宙:天地万物总称;
天体:宇宙间的各种星体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通称天体。
⑵天体的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自然)。
还有人造卫星等人造天体。
【知识链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是地球,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南门二(比邻星)。
【知识扩展】恒星和星云特点比较:
恒星:炽热气体(氢和氦),自行发光,球状天体,很大的质量,距地遥远,不停地运动
和变化。
星云: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氢),云雾状外表,质量更大,体积更大、密度小。
⑵地球的圈层构造: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
⑶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九大行星 运动特征 结构特征 共面性: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
各行星轨道倾角都很小,水星稍大。
同向性: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太阳系逆时针公转。
近圆性:水星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较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距日近,体、质小,密大,温高,中心有铁核,卫星少或无。
巨行星:木、土。
体、质大,密小,温低,由氢、氦、氖等物质组成,卫星多,有光环。
远日行星:天、海。
距日远,温低,以氢、甲烷为主,有卫星。
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特征); ②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③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大气的保温和调节作用等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
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层(氮氧为主),经过漫长演化,适于生物呼吸。
⑤液态水的产生: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
(2)日地关系
),其体积大,气体球(氢和氦),密度小,质量大,表面温度6000K 。
②有“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八大行星;(冥王星划为矮行星)
③水最近,海最远;木星最大,地球最密、土星最稀。
④肉眼可见:水、金、火、木、土。
金星最亮(逆向自转)。
土星卫星最多、光环最美。
⑤流行体:行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
小块。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
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⑥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日运行的一
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
76年回归。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
能量,用太阳常数来衡量。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下产生的核聚变反应,4个H —→1个He 。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是地球能量的源泉)
【实际应用知识】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即纬度);②天气状况;③地势;④空气密度。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层。
⑴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活动周期11年。
①光球:太阳“黑子”(温度约低1500度)。
黑子的多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光球最亮平日见。
②色球:“日珥和耀斑”。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亮度不及光球的1/千,日全食见。
③日冕:有“太阳风”。
100万度,亮度1/百万,
⑵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月相及其变化:
⑴月相的形成:①月球不发光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②日、月、地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⑵主要月相状况(朔望两弦四相)与观察的时间:
①新月:与日同升同落,彻夜不见,月位于日地之间,日食可能出现的位置。
②满月:与日此起彼落,通宵可见,地位于日月之间,月食可能出现的位置。
③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天,西面亮(右手侧), ∵正午月出,黄昏中天,半夜月落。
④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东天,东面亮(左手侧), ∵半夜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
⑶了解月相的意义:计算时间的尺度。
案例:我国农历月,一星期7日。
(3)地球
①特点: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或:旋转的“三轴”椭球体。
②形成: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
③地理意义:a.产生昼夜半球;b.
各纬度太阳辐射不均,只有一地太阳直射。
②大小: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 — 极半径 = 21千米;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
【知识扩展】
①质量100千克的物资,在两极比赤道重。
②实际的0°经线比二分之一的0°纬线略短。
③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
某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cos Φ. (注:Φ为纬
度数)。
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线,称为地轴。
地球围绕地轴旋转。
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成66°34′的夹角。
90°。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知识扩展】北极点的四周都是南边;南极点的四周都是北边。
北极的极昼天数190多天,长于极夜天数170多天。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线,也称子午线。
特点:半圆,长度相等;相交于两极,指示南北。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
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经线圈度数:东经
度+西经度=180°。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
以经过英国伦敦东南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大潮 小潮
为了区分地球上的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从0°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东经180°和西经的180°重合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在地图上判读东西经度的方法】: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为东经度;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为西经度;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40700
千米。
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是一个大圆。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
【知识链接】赤道上每年有两次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最小值(66°
34’)。
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风。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赤道经
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
赤道经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瑙鲁、厄瓜多尔(基多赤道纪念碑)、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河口)、刚果(布)、刚果
(金)、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
(新加坡在赤道附近)
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平行赤道,并与经线垂直,指示东西;大小不等,自成圆圈,赤道最长,
两极为点。
纬度相差1°=11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4万千米×Cos ф (ф为纬度数),如60°纬线圈是赤道的一
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也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纬度从赤道算起,赤道为0°,由赤道往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是北纬(N),以南是南纬(S)。
【在地图上判读南北纬度的方法】:向北度数增大的的是北纬,向南度数增大的是南纬。
用20°W 和160°E 的经线权,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限。
【扩展】20°W 经线通过冰岛;新西兰位
于160°E 和180°之间,是东经度的西半
°,60°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划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三部分。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
北纬23°36′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称为北回归线。
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称为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天文界线。
北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66°34′的纬线圈,在南半球的称南极圈,在北半球的称北极圈。
南、北极圈是地球上五个气候带中温带和寒带之间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内气温低,分别称为南寒带和北寒带。
【知识链接】夏季,在北极圈上和北极圈内,全地区都有日数不等的极昼;
准确地定出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
【经纬网上的技能要求】:
⑴判断出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
学生应避免犯的错误:地理坐标只写度数,漏写了南北纬、东西经。
⑵求地球上的对跖点(即以地球球心对称的点)的方法:
纬度相同分南北,经度互补分东西。
⑶判断两点间的方位:
南北方向的判断方法是:①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相对方向处正南或正北。
②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③北半球为度数大的在北,纬度数小的在南;南半球相反。
东西方向的判断方法是:①同一条纬线上的各点,相对方向处在正东或正西。
②两点同为东经度,则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
③两点同为西经度,则西经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大。
④两点各为东、西经度,那么:
两地经度数之和<180°时:东经度的地点在东,西经度的地点在
西。
两地经度数之和>180°时:东经度的地点在西,西经度的地点在
东。
【用图解法判断最短航线方向】:
地球大圆航线是经过地心的圆的劣弧段。
(注:特别大圆有赤道、经线圈、晨昏圈等)即: ①两地处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航线过北极或南极——最短航线向正北或正南。
②两地处于赤道上,最短航线在赤道上——最短航线向正东或正西。
③两地处同一纬线上,经度差不等于180°,最短航线趋向极点——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先偏北再偏南;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能力训练的重点】
①地方时和经度的关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都相同。
②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
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
某地时区号=某地经度数÷15°=商的整数部分(余数小于7.5°)或商的整数部分+1(余数大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有三折):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时间日界限: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
A
以零经度线上的时间作为国际上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
即为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用于航海、极地及太空。
我国从西到东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区。
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即是东经120º经线的地方时。
(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a.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隔 1°,地方时差4分钟。
b.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1个小时。
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
c.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东西十二区全球区时最早,180°经线(东十二区)最先进入新的一天。
d.特别计时方法:印度-东5.5区;朝鲜-东9区;欧洲一些国家使用夏时制。
地球自转规律:
【扩展】:北半球某地北极星在当地的仰角=当地的纬度。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扩展】: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
北半球星座日视运动的方向是围绕北极星逆时针移动。
3.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时间是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太阳日:自转360°59’;时间是24小时,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是平时使用时间。
【扩展】: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速度:
⑴角速度:
每小时15°,每4分钟1°。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
【扩展】: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⑵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扩展】:
①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卫星(尤其同步卫星)发射基地为什么靠近赤道?答:借力:卫星飞行速度=火箭速度+地球转动速度分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借助地球自转力提高卫星的飞行速度。
省力:使卫星飞行轨道与最终运行轨道靠近同一平面内,可节省大量能量,延长卫星运行寿命。
③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成因。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明确三个问题:①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成因的区别。
②用太阳高度h怎样表示昼夜。
(明确地平圈的概念)
(昼半球各地:h>0°;晨昏线各地:h=0°;夜半球各地:h<0°)
③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扩展】:太阳日的意义:基本时间单位;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
【能力扩展】区别晨线和昏线:从西向东进入白天的那一段是晨线,从西向东进入黑夜的那
2、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
高,偏转越大。
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
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地球公转规律:
⑵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1恒星年:公转360°,365日6时9分10秒;
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365四分之一日)。
【扩展】:解释为什么每隔4年有一个闰年。
⑷公转速度:平均角速度:向东大致推进1°/日;平均线速度:向东大致推进30千米/秒;
近日点时:一月初,速度较快;远日点时:七月初,速度较慢。
【扩展】:解释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90天)为什么比极夜天数多(179天)。
⑸公转特征:①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66°34’夹角。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23°26’。
意义:它使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有季节变化,使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移动。
N ⑶周期
【推衍结论】: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能得到2次太阳直射(包括赤道)。
南北回归线之上的地方,一年只有1次直射现象;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得不到太阳直射。
1、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
夏至(6.22),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南半球反之,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②北半球冬半年(9.23~次年3.21):(与夏半年反之,学生自己归纳)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短。
【实际应用】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2、正午太阳高度(H )的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H 地方时间是12点,太阳在上中天。
【对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的5点认识】:
①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③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④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⑤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①H 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 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 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H 达最小
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 达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H 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H
因季节而不同:
直射点越靠近时,H 逐渐增大;直射点越远离时,H 逐渐变小。
离直射点最近时,H 最大;离直射点最远时,H
最小;
【扩展】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
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3.四季的形成:
(纬度差为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在同一半球纬度相减,在不同半球纬度相加)。
春分
·我国四季: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
立冬(11.7~8)作为四季起点。
·气候统计四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北半球:3、4、5月—春季;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12、1、2月—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限。
【逆向思维培训】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大小变化将是:
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大大小)。
假如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大小变化将是:
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小小大)。
【能力训练】识图地球公转轨道图和各节气日照图,说出图中四点的日期和节气。
推测结论:
⑴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⑵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
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
例如:
80° 90° 直射在10°S
70° 90° 直射在20°N
C
⑶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
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⑷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
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4)宇宙探测
⑴发现在地球上大气层外存在磁层;
⑵发现宇宙空间存在着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
⑶测量了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⑷在没有大气干扰的情况下,人类完成了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
2.宙探测的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宇宙探测的发展:
⑴世界:1957.10,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20世纪60年代,载人飞船、航天
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实现无地球大气干扰观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从空间探索逐步进入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⑵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99年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飞行时间:21小时/14圈。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9点整发射,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77圈,于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
4.开发宇宙: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日益走向国际合作之路。
⑴空间资源:
·轨道资源:人造卫星从高空观测地球,迅速收集各种信息。
·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实验资源;如在生物卫星上研究失重对昆虫、微生物、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影响。
·全球定位和通讯资源:全球定位系统(GPS)24颗卫星,由美国研发并控制。
⑵太阳能资源:太阳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源。
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
例如:太空太阳
能电站。
⑶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地壳里的全部元素和约60种矿藏,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核聚
变燃料);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不少富含矿体。
3.保护宇宙环境:空间垃圾迅速增加。
·空间垃圾的来源:①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②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③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处理办法:(1)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去。
(2)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知识扩展】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中国三大卫星基地——酒泉、西昌、太原。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