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现状
近代的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芽。

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代宗师,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起了“源”,促成了民俗学在我国的学科建设。

钟敬文先生把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三个阶段,并指出中国民俗的含义,更为合适的表述应是“民间文化”,“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

这是卓有见地的总结,也为当前的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构了系统而全面的学科结构。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民俗旅游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自然风光旅游一直占我国旅游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民俗旅游以其奇异动人的万千姿态越来越引起旅游者的关注与青睐。

无论是国内游客或国外来华游客,在沉醉于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会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所吸引。

在认识到民俗文化蕴涵的巨大旅游价值之后,我国各地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都较为重视民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今天己成为我国旅游业中正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新生力量。

我国旅游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地,国内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开始于同一时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对民俗研究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仍寥寥无几。

目前,关于民俗旅游的专著也只有《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刘丽川编著,1990年)、《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民俗风情旅游》(邓永进、薛群慧,1997年)、《中国民俗旅游》(巴兆祥,1997年)、《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吴忠军,2001年)。

这些研究者对民俗旅游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为民俗旅游学科体系以及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原则都做了开拓式研究。

关于四川民俗旅游研究相继发表了《论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雪梅,2000年)、《四川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李铁松、郭滨,2002年)、《四川民俗与文化产业发展》(李映发,2004年)等几篇论文。

这些研究者对四川民俗旅游资源内容、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四川民俗旅游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四川民俗旅游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阶段来看:有学者对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阶段进行过分析,
把它分为准备时期(从远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步时期(从20世纪20 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三个阶段。

这种划分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它把旅游的发生定于远古时期,与我们现在从经济角度定义的旅游概念不同,从经济学角度看,古代旅游与近现代旅游其有本质区别,它只能算是旅游的萌芽时期。

同时,这种划分法把我国民俗旅游近20多年的历史划为一个阶段,不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民俗旅游这些年在我国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个划分出现在90年代初,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俗旅游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989年,是我国民俗旅游的起步阶段,以深圳锦绣中华建成开园为转折标志。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旅游事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邓小平同志仅在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这10个月的时间里,就旅游业的发展发表了五次重要讲话,成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981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受到重视。

民俗旅游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

1983年12月,山东潍坊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接待了来自日本的一批客人,他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了愉快的三天,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一消息后,引起国内外旅游界的震动,美国称之为“旅游新消息”、“中共旅游的新花招”,截止1988年底,就有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4500人次到这里观光。

此后,民俗旅游就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并开始在其它一些地区推广。

这一时期民俗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民俗的旅游价值开始受到重视,民俗活动在旅游中基本是零星开发利用,规模一般不大,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旅游只局限在少数地区。

第二阶段,从1990年——1995年,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旅游局把1995年定为“中国民俗旅游年”,说明民俗旅游在这一阶段发展较为迅速,并受到重视。

一种旅游产品被作为主题产品推出,就表示这种产品的发展已经能够提供相当的市场基础,达到了相应的规模和层次。

因此,1995年“中国民俗旅游年”是我国民俗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开发民俗旅游
己经成为旅游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著名的民俗旅游风景点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如深圳华侨城(包括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云南民族村,桂林漓江民族风情园、江苏吴文化公园、北京世界公园、中华民族园等,各地涌出一批民俗景观和民俗旅游线。

华侨城主题公园的发展,带动了深圳许多相关行业。

华侨城旅游的成功,得益于科学的开发定位,独特的旅游项目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科学的管理。

自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取得成功后,各地兴建民俗文化村、民俗主题公园一时呈遍地开花之势。

这一阶段,民俗旅游在全日普遍受到更视,民俗旅游产品开始呈现丰富多彩,这一年推出了多种民俗旅游线路,如南国风景窗,主要是广东、海南、福建的民俗景点;西南民族风情,以西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各地的民俗村寨为主。

可以看出,中国民俗旅游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民俗旅游景点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民俗旅游活动遍及全国,游客的民俗旅游需求旺盛,民俗产品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从观赏型向参与型发展。

第三阶段,从1996年——2005年,是我国民俗旅游的深化与逐渐成熟阶段,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形式,己经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我国旅游业这几年旅游主题的选择,就能看出民俗旅游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

2002年我国旅游的主题是“中国民间艺术游”,2003年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这些旅游主题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也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

从1995年“中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游,从笼统的“民俗风情”概念到具体的“民间艺术”,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入与成熟。

民俗旅游不仅是云南、广西、西藏等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头戏,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色彩不太明显的地区,旅游部门也千方百计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对地域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民俗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或重新恢复一些民俗活动,或对一些旧民俗重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或根据社会发展形成一些新民俗活动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民俗旅游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深入发展。

第四阶段:2006年——今,是民俗旅游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05年10月11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

“十
一五规划”提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在这个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高度关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文化部门主管上升为政府主导,由局部、零散、自发的工作状态步入全面、规范、有序的轨道。

我国将从2005年至2008年开展的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在本世纪实施的第一次全面深入调查,在文化部的统一部署下,编辑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的高度关注,对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将有着重要作用。

民间资本的注入为民俗旅游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

这个阶段民间资本在政策层面参与民俗旅游得到了肯定。

一些民间博物馆相继建立起来。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民俗旅游者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和自由。

民俗旅游者除了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和上传信息。

2006年是继往开来的一年,我国通过强化旅游产业基础、提高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形象等系列措施,继续保持着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