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全书综合与测试习题(含答案) (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全书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含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北冥.(míng)鲦.(tiáo)鱼大庇.(pì)骈.(pián)死
B.鲲.(kūn)鹏濠.(háo)梁怒号.(háo)学.(xiào)学半
C.迁徙.(xǐ)槽.(cáo)枥嘉肴.(ráo) 不外见.(xiàn)
D.挂罥.(juàn)叱.(chì)牛塘坳.(ào)抟.(chuán)扶摇【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庇”应读bì。
C项中“肴”应读yáo。
D项中“抟”应读tuán。
11.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文中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意境广大。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之时,诗人白居易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C项理解有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杜甫。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积累能力。
课文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水击.(拍打)循.其本(顺着)尽.其材(竭尽)
B.修.睦(修养)怒.而飞(奋发)食.马者(通“饲”,喂)
C.志.怪(记载)学.学半(学习)何所营.(需求)
D.自强.(勉励)男有分.(职分)惜.不得(爱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项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B:修:培养。
C:学:教。
D:惜:舍。
13.下列加点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马之.千里者
C.是鱼之.乐也
D .大道之.
行也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 项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
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尉果笞.
广 B .恢弘.志士之气 C .稍稍宾客..
其父 D .无案牍..
之劳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词类活用。
C “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题干句的“亲”也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A 用竹板打,名词动用。
B 弘扬,形容词动用。
D 代指繁忙的公务,名词。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1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
B .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古今异义。
B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
“嘉肴”:美味的食品。
A味美。
C困惑。
D建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D.说不清,道.不明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BD都是“说”之意。
A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C 方法。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一词多义。
A前者“发生、兴起”,后者“响”。
B前者“原来”,后者“所以”。
C这、此。
D前者“说”,后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
C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与题干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逆接连词。
ABD三项都是顺接连词。
19.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
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
“其”句首语气词。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2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
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B项,“才美不外见”应翻译为“才能和美好品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