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
卷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均田制的颁布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2.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
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
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B. 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C. 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D.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3.岳飞冤死风波亭以后20年,朝廷派人到江西九江调查岳飞家产,拿到一份财产清单,清单
上说,岳飞在九江的时候陆续买下旱田“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水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以及房屋“四百九十八间”。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B. 土地兼并的盛行
C.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 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4.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
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口增加使田亩不足分配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5.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
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6.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
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7.读《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
B. 经济发展使得千年间人口总量一直不断的增长
C. 750年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安史之乱影响
D. 连年战乱是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8.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
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 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 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 隋唐结束分裂后北方长期稳定
9.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1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
其生产特征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11.据明末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
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1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
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1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
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14.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
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 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 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 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15.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
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
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1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
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7.清朝曾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
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
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避免海难发生
B. 防止倭寇进犯
C. 杜绝西方思潮
D. 严控对外贸易
18.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
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这一现象导致了()
A. 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B. 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 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 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19.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
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
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20.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
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
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 极端的掠夺性
B. 无限的扩张性
C. 竞争的有序性
D. 统治的残暴性
21.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
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
上述规定()
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 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
C. 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2.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
有
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
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 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 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 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24.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B. 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C. 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D. 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5题30分,第26题22分,共52分。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
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六:(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
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
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10分)(4)材料五和材料六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2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
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 000英里。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 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6
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8分)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B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B
25故答案为:
(1)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铁钱体重值小,交子作为纸币使用方便;商品经济发展.
(3)表现:
①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答城市中坊市限制被打破也可);
②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③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
④海外贸易发达;
根源: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4)社会现象:①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②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3.【答案】故答案为:
(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不断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