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中的线的审美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宫壁画中的线的审美特征分析
胡琴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出之作,无论从线描、色彩、艺术构思、绘制技巧等方面,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章以永乐宫壁画中的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考察,现场写生临摹,深刻体会线条在永乐宫壁画中的重要性,分析线的审美特征,感受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永乐宫;《朝元图》;线
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0-01
一、永乐宫壁画
中国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绘制或刻凿在石壁上面,唐代达到鼎盛阶段,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画占据主流地位,壁画逐渐进入低谷,但是在元代,却由民间化工继承发展下来,创作了我国壁画艺术中的经典—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壁画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保存最好,数量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群,是中国古代绘画杰作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

永乐宫原址在山西省芮城县西22公里的永乐镇,1959年因治理黄河的工程动工,永乐宫便迁至芮城县北三公里处。

永乐宫有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规模宏伟壮观。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内容为《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简称《朝元图》。

三清殿的《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整幅画面布局壮阔,构图丰满严谨,描绘道教的八位主要神祇率领众班仙人、天女、武士等,威风凛凛地朝谒象征着道教最高地位的“三清”主神的场面。

二、线在永乐宫壁画中的重要性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到“骨法用笔”,
“骨法”又叫做“骨气”,是指作画可用笔力的线描写出物象,同时又作为形象内在生命的基础或形象的基本内容。

线是中国画的骨架,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有栋梁屋架,再砌砖铺瓦。

中国画的线描艺术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总结出运用在人物衣纹上的十八种技法,即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一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永乐宫壁画采用墨线勾勒,重色勾填的方法绘制,沿袭了唐代的绘画风格,而唐代的主要风格又是以吴道子为正统,在永乐宫壁画中可以感受到“吴带当风”的传统。

三、永乐宫壁画线条的表现形式
线是壁画中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遒劲挺拔,飘逸自然,富有生命力。

三清殿壁画中的线条以铁线描和兰叶描为主,铁线描行笔慢,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在线条的外形粗细上没有变化;而兰叶描相对比较活跃,线形变化多样,压力不均匀,在运笔过程中有提有按,会产生粗细的变化。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人物众多,画幅巨大,每一身人物尺度都高达两米以上,只有最前排的人物是全身出现,没有遮挡。

其中人物衣服的边缘多以铁线描勾勒,许多线条长度在两米以上,却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笔直有力,流畅生动。

铁线描具有厚重、均匀的特点,适合表现人物的外形结构和硬质衣物的质感,同时使用铁线描,也能够压住厚重的色彩,使画面中的线与色相互协调。

兰叶描,也叫柳叶描,它的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过程中时提时顿,每根线条都是虚入虚出,形状像兰叶一般。

在永乐宫《朝元图》中,用兰叶描表现人物衣服的纹理结构,人物造型的各种姿势。

兰叶描在画面中最精彩的地方,不仅在衣纹的处理上,还体现在对人物头发和胡须的处理上,如《朝元图》中的主神,利用兰叶描虚入虚出的特点,把主神胡须的浓密和柔软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现玉女皮肤柔软细腻,用了比男子脸部线条要细一些的线条来表现。

四、永乐宫壁画线条的审美特征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集中力。

中国绘画上的每条线,也即中国绘画上的每一笔,简单地说,它都负有两种使命。

第一,基本的一种,表现对象“形”的作用,如轮廓线。

这种线,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让人感受物体的形状。

第二种,是比较重要的,在完成第一使命的同时,使原本毫无意义的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容。

物象不同,线条的笔触也就随着变化。

运用笔触的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虚实等等不同笔法,表现各个物体的不同特征,于是不同的线描依据不同的物象就创造出来了,线的丰富变化和造型紧紧相扣,也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在《朝元图》壁画中,每个人物的衣纹结构上,线条疏密有致,突出每个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面部是人物形象重点表现方面,为了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与周围形成一种疏密对比关系。

如人物脸部线条简洁,在头饰和衣领的位置就以紧密的线条呈现,与脸部简洁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衬托人物的精神状况。

而有的人物面部刻画线条较为紧密,在衣领的处理上,就要简练,以突出人物个性。

画中八位主像头顶圆光,与主像头部的繁缛刻画形成明显的对比,极具装饰美感,突出八位主像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圆光使用铁线描勾勒,彰显出八位主像的威严仪态,体现出线描的节奏韵律美。

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其中直线条给人一种强烈的力度感和流畅性,曲线条则给人一种运动感和飘逸感,粗线条具有厚重感和力度感,而细线条比之粗线条则更加灵动,让画面富有动感。

比如《朝元图》壁画中,人物的衣纹边缘大多是直且长的粗线条,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具有较好的流畅感和力度感,同时也让画面具有厚重和稳健的特征。

人物(下转第132页)
作者简介:胡琴(1992-),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
向:美术学。

. All Rights Reserved.

老黑龙马国玺见龙尾关内火起,便纵火烧关逃跑;苦心经营的“二龙守关”成了“二龙献关”。

段瑞梅、李应举率众进入龙首关,抵达上、下湾桥;董良弼率军渡洱海,在才村背水扎营。

八日,小关邑回营投降;九日杨玉科查营,回民埋火药于座位下欲行刺,杨玉科逃脱。

杨荣获知南北两路军掳掠乡里,董良弼背水而营,便率兵出击。

段瑞梅等败至喜洲,蒋宗汉败退至太和村。

杨玉科督军作战也失败,只余东路才村孤守。

十二日,李维述攻蒙化大败,数十营垒被攻克,向杨玉科求援。

杨玉科连夜冒雨从赵州进军蒙化。

十三日下午,大战获胜;十四日,收复所失营地,围攻攻附城北关回营,陈裕诈降被杀;十五日,攻克蒙化城。

十六日,杨荣大败段瑞梅等北路军;十七日,攻西路大井旁、砖窑,蒋宗汉失营溃逃;东路徐聊魁丢失葭蓬、重邑村营垒;中路都司杨发贵、刘全忠死守南北经庄,杨荣退兵。

十月杨玉科攻克三塔寺、一塔寺、月街、银铂泉、东狱庙、南北滴楼、地藏寺、月溪村、甘家村及南北河埂;大理城被团团包围。

鲁国祥在攻甘家村中阵亡,马仕成、何大麻子等率永昌军,陆纯刚、岑有富、黄才广等率广西军到大理支援杨玉科。

援军在南路死伤惨重,何大麻子于五里桥阵亡。

孤立无援的义军拼死抵抗,李福兴等挖地道四面进攻,东北、东南城墙多处被轰塌。

义军在莲花池、校军场等掘地为营直至弹尽粮绝。

为维系回民香火,杜文秀召集杨荣等决定舍一己之躯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杜文秀全家服毒,已话语不清的杜文秀被送至兑珠宅大营枭首,首级被函解报捷。

投降后,杨玉科为安抚义军,力保杨荣等为副将。

杨荣、蔡廷栋、马荣耀、马国玺、易成煃、马锡晋、马仲山、马祥麟、马国庆、刘名扬、马遇春、杨德恒、张星照等十三人被授顶戴为由,骗至五里桥杀害。

段润梅及手下士卒盗取城北汉人坟墓,并将碑石砸毁。

李维述攻小围埂半年未下,1873年二月,岑毓英亲督蒋宗汉和耀曾军克之。

三月,杨玉科克顺宁,四月克云州。

六月,李维述、徐聊魁、蒋宗汉克腾越,云南全省的起义被平,杜文秀起义失败。

起义失败后,回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损失惨重。

二、起义失败的思考
清朝末年,外强入侵,地方政府昏庸无能,各地纷纷起义,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

回汉文化差异引发回汉矛盾和冲突,大理杜文秀起义爆发。

起义成功后,回民义军纪律溃散,劫掠成性,回汉矛盾矛盾加剧。

义军主力由各路回民组成,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实力相差较大;义军领导层确立,但缺乏统一领导,义军间统属能力较弱;义军劫掠成性,利益冲突严重,矛盾日益加剧。

回汉矛盾和各路义军间的矛盾制约着义军的发展。

蔡发春在稍后于腾越古勇岩阵亡,壮志未酬身先死。

永昌回民杜文秀气蔡发春及部将轻视自己和永昌回民,培植永昌等路回民,压制蔡发春旧部。

蔡发春死后,其弟蔡得春攻陷普洱城时中流弹阵亡;蔡发春旧部被闲置,义军中实力最强的蔡发春部战力衰退。

杜文秀对蔡发春旧部的压制导致了义军实力减弱,南征失败;东征中,蔡发春旧部实力衰弱,一万多人投降清军,打乱东征部署,动摇义军根基。

永昌劫掠暴露了义军内部存在的山头主义和军政矛盾;杨玉科西征大理,义军生死存亡之际,山头主义和军政矛盾再次爆发,杨荣架空杜文秀。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加强对义军围剿。

杜文秀义军打败褚克昌西征,趁机取得北征、西征胜利,攻陷迤西二十多个郡县,势力大增。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各地义军节节失利。

马复初、马如龙不看好云南回民起义,投降清军;杜文秀义军南征失败。

杜文秀成为云南回民义军领袖,看好回民起义前景;义军内部浮躁,安于享乐。

杜文秀大兴土木,在大理修建城池,扩建帅府,兴建宫室。

东征中,杜文秀对马复初寄予厚望,没有及时攻击昆明,东征失败。

东征失败后,全国义军几乎被镇压;杜文秀义军实力大损,仍没有看清形势,负隅顽抗,起义失败,云南回民损失惨重。

杜文秀起义是云南回民在清政府无能统治下生存与尊严的无奈抗争。

义军纪律溃散,回汉矛盾加剧;随着扩张,义军间的矛盾凸显,回汉矛盾和义军内部矛盾制约了义军的发展。

永昌劫掠后,义军内部矛盾浮出水面。

杜文秀压制蔡发春旧部,义军内部矛盾激化;南征失败,错失扩张良机;东征失败,义军根基动摇,导致起义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军加强对义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马复初、马如龙投降,全国义军被纷纷镇压。

义军仍看好起义前景,直至东征失败,无力发展,杨玉科西征,杜文秀起义失败。

云南回民起义领袖中,杜文秀兵败服毒自尽,马复初被杀,只有被称为回民叛徒的马如龙颇具眼光,减少东回损失,得以善终。

杜文秀等义军首领意识到回汉矛盾和内部矛盾对义军发展的制约;义军领袖缺乏大局观和远见,没有先进的革命理念,领导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革命。

杜文秀为首的义军领导层没有消除回汉矛盾,内部矛盾反被激化,义军措失发展良机;东征失败后,义军坚持抗战,起义失败,西回损失惨重。

回汉文化差异导致回汉矛盾,杜文秀起义爆发,同时也制约了义军的发展。

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是处理文化差异的基础,是不同文化人群团结合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团结先合作做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民)张培爵(修),周宗麟(撰).大理县志稿[M].北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16.
[2]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清)盛毓华.永昌汉回互斗案节略.
[4]张世庆,赵大宏,欧阳常贵.杜文秀帅府秘录上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衣服的纹理结构多是运用曲线,
把衣服柔软飘逸的特质表现的很充分,同时也把人物的各种姿态动作表现的生动灵活,使画面具有生气。

在表现人物的头发和胡须上,多是使用细线条,把头发和胡须从肉里长出来的感觉灵活的表现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丰富变化会给画面传递不一样的意蕴,不同的线条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永乐宫壁画利用线条的这一审美特征,将人物众多的宏大场面表现的繁而不乱,井井有条。

五、结语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上的一颗明珠,不论是在线条
的处理,还是在色彩的搭配、构图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其线条遒劲挺拔,飘逸自然,浑厚有力,是中国画的精髓,对今天的绘画仍有很深的影响,相信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永乐宫这座艺术宝库会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2]萧军.永乐宫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刘凌沧.刘凌沧讲工笔人物画[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4]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上接第130页).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