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颠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的颠覆
[摘要]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演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褒贬不一。
陈凯歌版《赵氏孤儿》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颠覆,是一部建立在现代“忠”、“义”、“孝”观念之上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 陈凯歌价值颠覆“忠” “义” “孝”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18
《赵氏孤儿》应该是最先登陆今年贺岁档的国产大片。
经过《无极》的惨败,《梅兰芳》的蓄势待发,我想陈凯歌憋足了劲,要重回《霸王别姬》时的巅峰状态。
不管他人怎样评述电影《赵氏孤儿》,至少我认为它作为一部充满现代色彩的电影,除却商业因素外,它很有自己的特色。
我认为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就
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颠覆,是一部建立在现代“忠”、“义”、“孝”观念之上的巅峰之作。
《赵氏孤儿》比较完整的记载,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纪君祥在元杂剧中对其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此后,成为了京剧的代表作,余派有《搜孤救孤》、马派有《赵氏孤儿》,大导演林兆华又把它搬上了话剧舞台,一段历史的恩怨情仇,一次又一次在舞台上演下去,传统的“仁”、“义”、“孝”观念俘虏欣赏者。
如果,此前这些人对《赵氏孤儿》进行了符合中国人接受心理的编排,那么陈凯歌《赵氏孤儿》的改编就不符合部分国人接受心理。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经过“整容”的,传统戏曲中的程婴,忍辱负重、舍弃亲生儿子救赵孤的基点是忠义,为了伸张正义,报赵家的知遇之恩,给忠良留下血脉,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大义灭亲的理念被提倡了几千年,一直到上个世纪末,都是
一脉传承。
但是,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认知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继续沿用这个基调演绎《赵氏孤儿》,商业投资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因为现代人从心理上根本就不认可舍了亲儿子去救别人的孩子这一行为是符合人性的,传统的“忠”、“义”,到了现代人那里已经贬值,再有才华的导演,也必须考虑商业利益,这种接受理念,决定了陈凯歌必须对《赵氏孤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影片中对程婴的改编是接近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影片里程婴的救孤动机是被动的:作为一名江湖游医,他并没有得到赵家特别的恩惠。
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没有任何原由,稀里糊涂地搭进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以及自己的后半生,这种行为动机的确让人怀疑。
然而,普通人的人生历程中有很多偶然因素,这些看似偶然的因子,恰巧构成了我们不同的人生。
只不过这些偶然因子,给我们原本单纯的人生上了一抹亮彩。
传统戏曲中的程婴在丧子丧妻的情况下,之所以能熬过来,是因为内心中的信念,他必须用尽一生力量来履行他所坚持的“忠义”理念,这也是他能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撑。
“忠义”,当然是中国传统戏剧所传递的核心价值。
在传统戏剧里程婴被塑造成了一个忍辱负重的英雄,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忠义”之举。
然而,这些在中国已经流传千百年,几乎从未受到质疑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否能够维系我们当下人的价值体系呢?很显然,不能。
社会发展的脚步,已经让现代人明白平安地活着高过一切,仇恨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我们身后。
因此在电影里,程婴以一个胆小怕事、懦弱无能游医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整个电影里,程婴始终有一种怨恨的心理。
在舍勒看来,人的怨恨是由我们的无能和软弱造成的。
程婴莫名奇妙
被卷入了赵家灭门惨案,让自己的妻儿丢了性命,他怨恨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不能给妻儿安全的依靠;他抚养孤儿想让他为自己报仇,是因为自己的懦弱,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杀掉屠岸贾。
在双重折磨下程婴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分裂,这种具有分裂倾向的人格使他变得更加猥琐。
漫长的等待岁月,已经让他一次次分裂自我。
可我们很多观众非要电影中那个小人物程婴背负巨大的仇恨,不但搭上自己的命,而且还要搭上那个他拼命保下来孤儿的命。
但是,程婴也坚持了自己的“忠”,那就是把保守秘密作为自己余生最大的事业,忠于自己的追求,忠于自己的事业,一心等待那个养在侯门的孤儿为自己报仇雪耻。
但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个玩笑,随着那长大成人的孩子一句“这件事和他没有关系”,程婴的人生由期盼的高峰跌于失落的谷底,他的忍辱负重,他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一个民族其实就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总是会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和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意味着这个民族或这个文化圈的所有成员,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从日常生活到所有精神与物质的活动层面,都努力维持对一些基本行为操守的高度认同。
在过去几千年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愚忠”。
观众在影视剧中、宫廷戏里,已经间接领略了这种理念对人的规训。
然而在统治者享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失声的“大多数”。
陈凯歌在电影给了屠岸贾更富人性化的改编。
电影里使他制造赵家灭门血案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就是赵家居功自傲,连皇帝都畏惧他三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赵家惨遭灭门血案是由于自身行为不周造成的。
更是因为赵家偏离传统道德理念的“忠”要求,即使功劳再大的臣子,也要对国君
敬畏三分,夹着尾巴做人。
于是,屠岸贾就成了此次灭门血案的罪魁祸首,他曾经被钉在奸臣的耻辱柱数千年。
理性地讲,在封建价值体系下,每一个和王权有联系的人,都免不了被打上“忠”的烙印。
从此角度去思考屠岸贾,你就会对电影的改编心悦诚服。
我们不排除屠岸贾在灭门案件中的个人野心,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他身后那个拥有实权的国君所默许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忠”就是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从这点理解,忠君是可以牺牲小我的,只不过屠岸贾的做法太过分了。
如果说非要屠岸贾血债血偿,那么就要首先问责一直站在权力顶峰的“国君”。
何况屠岸贾辛勤教导、培育那个孤儿,对这个身份不明的孩子视如己出,反映了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
后来当他知道了这一切后,
反而和孤儿一笑泯恩仇。
如果说屠岸贾的改编是有说服观众的理由,那么影片中的那个孤儿的塑造是大多数人不能苟同的。
在赵家经历灭门案件后,孤儿的命是牺牲他人的性命换来的。
程婴一开始抱着非单纯的动机,保护了这个孩子。
并且让他做了屠岸贾的养子,孤儿在与养父生活的日子里,培养了亲如父子的真感情,如果没有变故,他有可能一直这样幸福地活着。
可是,十五年后的一天,程婴这个偶然救了他性命的人却告诉他,养父屠岸贾是他的杀父仇人,并且欠了他们赵家三百条人命。
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霹雳,这个孩子如何能够承受生命里不能承受之重。
孤儿从此跌进了万丈深渊,如果说按照国人所说的“百善孝为先”,他应该尽养子职责,侍奉屠岸贾。
可是造化弄人,屠岸贾却是他的杀父仇人,他应该诛之而后快。
可是他毕竟深受
其多年恩惠,他复仇的剑即使指向屠岸贾,也并非真的要治他于死地。
相反,孤儿却向程婴要了救命的药,从这个角度讲,孤儿是有情有义的。
“孝”、“义”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孝”、“义”又都有两面性。
“义”的本质是牺牲个体利益来维系人际关系与集团利益,因此,现代社会,对“义”的提倡也要有度。
[1](56)陈凯歌在电影《赵氏孤儿》对孤儿改编成了最大的亮点,也许观众会为孤儿在影片里的行为而感到气愤。
但是我觉得这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即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契合点,这才是最难得的。
我们不能把一个类似“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改编成大团圆的喜剧。
唯
一的办法,就是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里,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2](157)这就意味着影片的改编既要注重商业利益,又要赢得观众的认可,除了采用明星大腕吸引观众的
视线外,还得有一个不同主题理念。
在这部影片中,孤儿如何处理自己和仇人的关系,成了影片的一个亮点。
寻常的手法是让复仇的火焰变得更旺,让孤儿彻底尽一个儿子的本分,那么屠岸贾就必死无疑。
可是以德报怨,已经成为当代一种认可的理念。
所以,作为儿子,孤儿放弃为家族复仇,而是去救屠岸贾,这种反常的手法,是很多观众不能接受的。
然而导演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把传统价值理念的“孝”彻底踩到脚底,并且注入新的合理因子,让“冤冤相报”这种因果循环不再出现。
作为贺岁档的影片,《赵氏孤儿》除了利用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外,更重要的是在影片里展示了新的价值理念。
它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也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管那些评论如何,我想大家有足够的理由对它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
参考文献
[1]子衿.孤儿可以不复仇的三个理由[J]艺术评论,2003.1
[2][美]曼弗雷德.S.弗林斯.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
任之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
李波,1979年6月生,女,陕西山阳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影视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