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与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关于音乐教育本质的不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7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 24二、北美审美派、实践派的客体性
为了凸显与儒道乐教思想主体性的区别,同样以伦理道德这一点,带审美派、实践派客体性的整个面。
客体性是相对于主体性而言的,音乐是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以人(主体)为视角去探索连接的过程,便是主体性的显现。
而以音乐(客体)为视角去探索,即客体性的显现。
虽然出发点都是人,但儒道乐教思想是,通过音乐教育,人能怎么样,而审美派、实践派的思想是,音乐教育能够使人怎么样。
这是不同的哲学视角,前者的视域更广,因为人性映射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后者会有音乐独特性的局限,雷默就是融合硬边界与无边界的属性,提出软边界的音乐本质。
而埃里奥特是把视域局限在音乐实践的始终,而不是人类实践的整体。
所以,关于伦理与道德的观点,雷默和埃里奥特的思想范围主要是在音乐领域之内。
雷默把伦理道德归属到音乐体验的创作尺度范畴,认为道德尺度是音乐创作尺度的一个扩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信任、能力、合作、尊重、勇气。
但在第一方面,关于信任的陈述时,雷默就已经把道德的尺度延伸到表演和聆听的范围了,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表演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音乐的连接过程有三个主体存在,作曲家、表演家、聆听者。
信任的关系也有三种,第一种是作曲家与表演家之间,第二种是表演家之间,第三种是表演家与聆听者之间。
三个主体内在的信任诠释,决定了音乐在连接人与人、社会、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多少价值,比如一场意犹未尽的音乐会,抑或一堂收获颇丰的音乐课,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信任,是音乐事业所依赖的基岩,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提出了道
德/伦理的要求。
”②第二方面,
尤其针对创作音乐的人,如作曲家,表演家,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音乐能力的人肩负着责任和义务,去教授传承音乐,这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体现。
并且,不断突破自己的水平,对音乐进行挑战,提高能力。
第三方面,合作和信任是相辅相成的,它同样存在于作曲家和表演家、表演家、表演家和聆听者之间。
雷默在书中提到“共事”一词,来形容彼此之间的内外的合作状态,换句话说,作曲家、表演家、聆听者,三个主体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审美思想,通过合作予以完成。
就像雷默说,“在音乐事业中,当听众真正专注于分享正在呈现给他们的作品时,他们也在合作,以心智、躯体和感觉投身于合作制造并吸收音乐的意义。
”③第四方面,尊重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的外在体现,对音乐的尊重就是对每一个主体的尊重。
第五方面,关于勇气的给予,音乐教育探寻的是人与人、社会、世界如何连接的问题,其中掺杂着人性、伦理、规律等等内在因素,无论是对于创造音乐的建立者,还是接受音乐的聆听者,都充满着未知的挑战,所以在音乐教育的始终给予人勇气的激励。
审美派是对伦理道德的一种具化,具体到音乐教育的每一个个体。
它以音乐的视角来审视伦理道德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即是音乐客体性的表现。
这种表现在实践
派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也有映射,依旧拿道德来举例说明。
因其实践派偏重过程的哲学意向,所以音乐教育的道德尺度,仅仅归属于音乐表演之中,也就是作曲家与表演家两者之间的界域。
例如:表演家对作曲家原谱的忠实度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分寸感,以及如何去诠释音乐的责任,这些牵引着表演家内心道德的尺度问题。
涉及到审美派的信任与合作的问题。
纵向来看,审美派的总结相对更全面和精准。
埃里奥特说,“教学与学习音乐素养包括教授与学习他们在不同群里中所应用的不同音乐责任和道德。
”④其实还是没有离开音乐教育本体的哲学范畴,这是与儒道乐教思想最大的不同。
雷默在伦理道德的一个点上,突破了音乐教育的局限,但仅是一个思考推理过程,并没有下明确的结论。
雷默设问,音乐创作提出的伦理要求,是否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以此引出众多超出音乐教育本体的问题和设想。
逻辑清晰,思维明确,能感受到他换了一个哲学层面去设问音乐教育本质问题。
而且,他所推论的问题已经打破了音乐客体性的这个哲学视域,向着儒道乐教思想倡导的人的主体性迈进。
他说,“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创造更好的(更有道德的)人的目的。
”⑤虽然雷默没有完全的承认这个答案,但他的思维代表着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一个进程,是值得继续深究的。
音乐实践过程中含有道德因素,在其他实践中也会受其影响。
并且,这种思维符合本文比较中西两种不同乐教哲学思想的初衷。
结 语
综上所述,儒道乐教思想与审美派、实践派在音乐教育整个始终,各自的主体性与客体性,更重要的是哲学思维、视角、界域的不同,导致在音乐教育中注重的东西也不同。
中国古代文化更加抽象,西方现代文化更加具象,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就像雷默最后对所遵循的客体性的质疑,这便是进步。
■
注释:
①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1.
②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89.
③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91.
④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94.
⑤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94.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 王小龙.对《庄子》中音乐审美本质的思考[J].乐府新声,2015,(02).
[3]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